APP下载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2014-12-24涂晓春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纺织毕业生

涂晓春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涂晓春

(武汉纺织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在对企业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毕业生各50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除了一些共性因素外,高等纺织院校的就业影响还是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首先就业的最大影响来自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实力;其次社会对高等纺织院校的认知会影响其就业;最后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没有充分彰显出自己的作用。

高等纺织院校;就业影响因素;模糊聚类分析

“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学生工作与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极具重要意义。受整体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的影响,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而了解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化解就业困境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文献综述

伴随着工业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外学者关于就业研究包括大学生就业研究从20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在就业指导方面,西方就业指导理论形成了三大派系:特性—因素匹配理论、人本主义的自我成长理论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Parsons认为职业指导的过程是基于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前提下的人职匹配过程;Rogers强调以人为中心,认为职业指导应能帮助对方正确认识自己,使之内外相协调并形成新的自我概念;Ginzberg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职业决策不是限于短期的事情,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人的职业选择并不仅限于人职匹配上,还会受到现实因素、教育因素、人格因素、价值因素等的影响[1]。在就业能力方面,瑞士学者戈德斯密德教授通过大规模调查认为,大学生要顺利就业并获取职业成功需具备五种能力: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对丰富科学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而广阔的视野[2]。英国就业能力研究权威Knight和Yorke提出了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最著名并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对专业和学科知识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具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Skills)、包括个人品质、自信心、学习乐趣的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体现战略反应和思考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3]。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学生就业困难才引发关注,其研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困难及对策、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几个方面,其中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也就是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全方位研究,如闵维方等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16个省份34所高校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并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开始凸现[4]。二是对不同地区或不同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如许慧等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就业地域、工作单位意向、所学专业及工作经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5];涂晓明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发现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借助的家庭关系资源和学校的就业努力、就业服务是获取就业机会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并指出学习成绩仍然得到社会的认可[6]。三是对某一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如刘家树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分析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发现性别特征、英语水平、社会实践和兼职经验等因素对就业机会比率的影响作用大,认为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和经验歧视[7]。四是对于某一类型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如陈成文、谭日辉分别研究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父母的社会地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亲戚的社会地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得起着显著的影响,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貌条件、所学专业只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机会有显著影响,而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机会和获得质量均有显著影响[8, 9]。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模糊聚类分析是模糊数学理论与传统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其特点是对具有模糊特征的事物进行分类,克服了硬聚类分析在划分对象时“非此即彼”的缺点。由于教育现象的许多因素无法划分到绝对明晰的类别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分析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是客观合理、科学可信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步骤如下[10]:

首先,选取大学生就业各影响因素作为论域U ={u1,u2,…,ui,…,um},其中ui由一组评分数据来表征,即ui={xi1,xi2,…,xij,…,xin}。

其次,按照规定的评分标准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模糊打分,形成影响因素评分矩阵Xij=(xij)m×n。在此基础上,对评分矩阵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以计算相关程度系数,建立论域U上的模糊相似关系矩阵R。

第三,该模糊相似关系矩阵R =(rij)m×m,只满足自反性和对称性而不满足传递性,为了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对R进行传递闭包运算,直至Rk= R2k(k = 2,4,8,…,2n)。取R*=Rk,为模糊等价关系矩阵,模糊等价关系矩阵R*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最后,对模糊等价关系矩阵R*求其在不同阈值λ下的截矩阵,通过λ—截矩阵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相似程度,从而将各影响因素进行聚类。一般情况下,当λ从1降到0时,分类由细变粗,逐步归并,形成一个动态聚类图。

(二)指标设计及样本构成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头脑风暴和专家访谈,整理和归纳出18个指标作为研究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考量依据,形成模糊聚类分析的论域U =(u1,u2,…, um),见表1。

表1 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指标

在确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问卷中为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设计了“影响很大、影响较大、一般、有点影响、没有影响”五个等级,邀请企业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毕业生各50人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将每个影响因素中选择“重要程度”各等级的人数分别累加,即得到每个影响因素各等级重要程度的评分ui=(xi1,xi2,…, xin),从而形成影响因素原始评分矩阵Xij=(xij)m×n,并对原始评分矩阵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以进行下一步的定量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调查结果(见表2)

(二)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根据表2中的数据,运用Matlab程序得到模糊相似关系矩阵R(见表3)和模糊等价关系矩阵R*(见表4)。

根据模糊等价关系矩阵R*画出动态聚类图,见图1。

四、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动态聚类图,可以发现当λ取0.87时,18项就业影响因素经模糊聚类分为6类比较合理,具体为A1{X1,X3,X8,X13,X17,X18}、A2{X2}、A3{X4,X5,X12,X15}、A4{X6,X14}、A5{X7}、A6{X9,X10,X11,X16}。

由图1可以看出,X9、X10、X11和X16是当λ取0.87时才归为一类,而当λ取0.83时就归并到其他类,这表明他们的影响力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而X4、X5、X12和X15很早就归为一类,当λ取0.81时才归并到其他类,这说明他们的影响力度普遍低于其他影响因素;当λ取0.78时,X7才和其他影响因素归为一类,这说明X7的影响力度要普遍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当λ取0.72时,X2才和其他影响因素归为一类,这表明X2的影响力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另外由图1可以看出,X6和X14始终是一类的(λ=0.96时除外),而且只有当λ取0.7时,才和其他因素归为一类,这说明X6和X14的影响力度要远远低于其他影响因素。

表2 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表3 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模糊相似关系矩阵R

经过上述分析,并结合企业管理者等对各影响因素的评分,6类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A2,A6,A5,A1,A3,A4。由此排序可以看出,像所有其他类型的高校一样,高等纺织院校的就业影响也会存在一些共性:首先同样深受社会就业形势、国家就业政策等大环境的影响,也脱离不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如家庭背景的作用;其次专业、学历层次和就业预期同样影响巨大;再次学习成绩、学生干部、性别等虽然有影响但不居于主要地位;最后生源地、政治面貌的影响在逐渐淡化。但高等纺织院校的就业影响还是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首先就业的最大影响来自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实力;其次社会对高等纺织院校的认知会影响其就业;最后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没有充分彰显出自己的作用。

高等纺织院校的就业影响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个性和特点,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社会对高等纺织院校的认知要求高等纺织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更强的实力和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有效就业,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认知,导致高等纺织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能积极看待自己的作用从而影响了这种的作用的发挥和彰显。

表4 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模糊等价关系矩阵R*

图1 动态聚类图

五、对策建议

(一)提升就业能力

由结论部分可以看出,影响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包括就业努力、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实习或实践经历、职称或证书以及所获奖励。这些因素表明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要实现有效就业必须首先做好职业规划,然后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做好学业规划,这包括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积极的实习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工、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校园创业活动、社会兼职、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能证明自己能力和实力的职称或证书及各种奖励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们的最后 “凌门一脚”——大量收集就业信息,积极投递简历,认真参加面试,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等,即投入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用心程度。过硬的实力再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一定能让高等纺织院校的大学生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越发凸显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重要性,并对其提出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而由结论部分可以看出,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对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力却非常有限,这与新形势的要求可以说是背道而驰,而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高等纺织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没有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因此高等纺织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措施,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实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个性化和全程化,而不能仅停留在提供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形势讲座、发布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等最基础性的阶段。

(三)构建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就业问题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高校的头等大事,只有构建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就业长效机制的形成取决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两大核心构件。由结论部分可以看出,我们已经识别出高等纺织院校大学生关键就业影响因素,而这些关键因素的识别将有助于高等纺织院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培养学生们的就业能力,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就业指导创新模式,不仅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发展,而且对就业长效机制的形成有指导意义。

[1] 池忠军.简析西方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变[J].教育与职业,2004,(1):61-62.

[2] 戈德斯密德. 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 高等教育研究,1999,(6):97-99.

[3] 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21-24.

[4] 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31-38.

[5] 许慧,强伟. 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8(5):99-102.

[6] 涂晓明.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71-74.

[7] 刘家树. 基于Logit模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统计教育,2008,(10):37-40.

[8] 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4):29-32.

[9] 陈成文,谭日辉.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基于2003、2004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31-35.

[10] 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Factors Influencing Employment of Higher Textile Colleges Based on Fuzzy-cluster Analysis

TU Xiao-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How factors influence employment of higher textile colleges has been studied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s from 50 enterprise managers, 50 teaching staff and 50 graduates with fuzzy-cluster analysis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for employment influence factors of higher textile colleges in addition to some common factors. Firstly, the maximum impact was the students' own efforts and strength; Secondly, social cognition to higher textile colleges would affect their employment; Finally, the school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s did not fully reflect its role.

Higher Textile Colleges; Employment Influence Factors; Fuzzy-cluster Analysis

涂晓春(1977-),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武汉纺织大学校基金项目(2011).

G647

A

2095-414X(2014)04-0012-0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纺织毕业生
澳洋纺织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