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献缩微工作
2014-12-24戴翔
戴 翔
(江西省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46)
1 引言
文献缩微技术是使用缩微摄影机(感光材料为缩微胶片)将文献原件的影像缩小拍摄在缩微胶片上,形成只有用专门阅读器等放大设备放大才能阅读的缩微影像的专门技术。这项技术起源于1838年英国摄影师丹赛用摄影的方法通过显微镜第一次把一张20英寸的文件拍成1/8寸的缩微影像,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在图书、档案等文献信息资料的保存使用工作中采用文献缩微技术,可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料载体形式的转化,即原件信息(大都为纸质载体记录的信息)经过缩微摄影转换为缩微影像信息(胶片记录的信息),利用时再从缩微影像信息转换为可供阅读的放大影像(在屏幕上的放大影像或放大还原成纸质的复印品)。
对读者而言,缩微品的优越性非常明显。据笔者观察,有很多读者首次接触到缩微品后,一旦查找相关资料遇到没有原始资料的情况,就会优先咨询有无缩微品。但由于文献缩微工作远离受众“视线”,令很多需求者不知究竟,很多人认为文献缩微工作充满技术感与神秘感,是一项难以普及和推广的文献保存方法和文献拍摄技术。通过与读者交流,笔者还发现他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缩微品属于贵重物品,没有特殊情况不准阅读。这使得众多微缩品“养在深闺”,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让更多人了解微缩工作,使用缩微品。
2 缩微工作的一般流程
以图书馆报刊文献缩微为例,缩微拍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经过此流程,整理入库后的缩微品便可通过各种方法提供给需求者阅读。例如以网络检索、放大复印阅读、远程传送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免费辐射,以一项惠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福利性方式供需求者阅览。从图1可以看出,缩微摄影不是一个单项工作,而是一个连环套似的过程,是一个部分循环系统,一项需要图书馆多个部门共同合作的工作,是一个包括对缩微品的制作、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它与系统、材料、操作方法和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有关,包括:对原件的整理及编辑、拍摄、冲洗加工、拷贝、阅读、复印、保存、检索及远距离传递等全部技术手段和技术过程。整个工作需要消耗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一旦某个环节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结果。
图1 缩微工作一般流程
3 整理统计与规划布置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对象,文献缩微工作的对象就是需要保存与抢救的珍贵文献。我们希望缩微拍摄工作完成后,最终出来的胶片是完整不残缺的,因此,获得尽可能完整的珍贵资源是缩微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江西省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缩微室拍摄1949年之后的报纸为例,缩微室要拍摄的报纸由期刊部提供,一份份装订好的报纸必须经过重新拆分。一些较早创刊的报纸在今天难免会有残缺、破损,完整的、美观的整套老报纸是很少的。由于当时的印刷条件和技术所限,大量的报纸千疮百孔、粗糙不堪,这使得整理工作非常繁琐。首先需要工作人员查漏补缺,详细填写登记本,凡有缺漏处都加以登记注明,以便日后查询。然后按原件内容和形式分类,根据缩微拍摄的要求,编排原件的拍摄顺序。把需要拆单拍摄的原件,拆成单页,同时检查页码有无错漏。对出现皱纹、折叠、卷曲的原件,应用熨斗将其熨平。对破损的原件还应进行修复。在整理过程中要做到仔细、认真,不能分心,因为此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胶卷最后的优劣,一旦报纸排放错误,在此后的流程中便很难发现。所谓错误报纸排放是指报纸日期顺序错误、版次顺序错误及上下左右颠倒错误。工作人员应仔细将整理的报纸的详细情况记载在登记本上,将所需拍摄的报纸和登记本整齐摆放或用平滑木板盖压,登记本便将作为以后流程的主要查询用具,而整理好的报纸相当于一项数据的“存根”。
报纸会出现缺漏,所以缩微登记整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程序就是补缺。工作人员以登记本为依据,一一核实登记本记载缺失情况,通过就近原则补全所缺报纸,在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找寻配齐。如果本地难以配全,就应该考虑到报纸发行地或是外地配齐。比如景德镇日报在南昌地区难以配全,就应当到景德镇当地寻找所缺报纸。也许有人会认为花这么大功夫去配补一张报纸不值得,但是考虑到缩微卷片必须讲究完整性,一套有缺失的胶片将是未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在现有的条件下去弥补缺漏比将来去弥补要轻松得多。缩微工作人员拍下来的资料不仅仅是提供给今天的读者阅读,更是为了保存历史信息,缺失一天的报纸,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把这一天的历史从时间的轨迹中抹去。
4 拍摄冲洗与检验登记
以上准备工作就绪后,接下来的便是文献缩微拍摄的核心环节,即拍摄冲洗。在拍摄之前,工作人员应认真检查摄影机及附属设备,再次确认被摄原件的分类、整理,检查摄制过程中必备的标板及符号的制作和一些技术要求的操作(最好有另外一个人进行复查)。这里所说的设备检查主要指:镜头是否有污物、快门和调焦机是否灵活精准、装胶片的暗盒和稿台是否清洁、照明装置和电压是否正常工作等。将所需的标版准备齐当(开始标版、摄制机构标版、著录标版、胶片标版、分割标版、结束标版)。
在准备拍摄之前要考虑到各种在拍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缺失标版、月份牌、缩率尺等等在拍摄之前就应摆放到位,这是一个十分注重细节的环节,稍有不慎便会降低成品的合格率;比如照明灯、门窗未关,拍摄台有明显的污渍,不注意这些细节而得过且过般的拍摄将会直接影响缩微胶片的质量。所以拍摄者对于自己的行为应该严格把关,任何一个动作都不能出现疏漏,一步一步按照高标准的要求,不能急于求成。
缩微摄影方法记录原件时,只是将原件影像缩小,不需要经过信号转换,不可能出现与原件内容不符的差错,能真实地将原件的外形、字体、格式准确地记录下来。采用缩微拍摄的方法保存文献资料还有很多其他保存方法所没有的优点:(1)将原件高度缩小(报纸的缩小倍率一般为1/14、1/19),存储空间可以大大减少;(2)精确记录所拍资料,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法律效力,其解像力、清晰度的指标都远远超过用其他保存方式得到的保存品;(3)拍摄后的胶片规格统一,对于各种不同纸质、不同幅面、不同色调的原件,均可记录在规格统一的缩微胶片上,达到标准化。这样便于文献管理和机械检索,并能迅速提供读者利用。当然,缩微拍摄技术仍存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开展缩微摄影技术工作,需要有一整套缩微摄影设备(包括缩微摄影机、冲洗机、拷贝机、阅读器、复印机等)及材料、技术人员,投资较大。其二,使用缩微胶片必须借助一定的光学设备放大后才能阅读,相比直接阅读原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另外也不能像书本那样可随意翻阅,更不能在缩微胶片上划线添注。其三,与计算机磁性存贮介质比较,记录后的胶片,影像具有不可逆性,既不能修改,胶片也不能重复使用。
按照一般缩微拍摄习惯,先做试片,确定用光后再开始拍摄。我馆的做法是拍摄一种新报纸时采用以上的流程,而拍摄同一种报纸时则采用先拍摄正片然后再用多余的胶卷拍摄试片(用光和正片一样)。把试片冲洗后检验其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则需要适当的调整显影液的浓稠度(此后再拍摄一组试片冲洗,直到检验合格)。此种做法只适合拍摄数量少的情况,可以减少显影液的浪费。拍摄完成后,胶片用暗盒装好(装盒时要牢记关闭一切光源),冲洗时应当测算好水压和水温、药温,不同显影液的最佳显影温度不相同,一般在29℃~32℃。显影过程中应按选用显影液所推荐的温度进行并保持其稳定,与其相对应的水温应该比药温低约2℃。因为显影温度对胶片密度与反差有重要影响,因而如因气候问题导致的水温药温不能达到所需标准则应停拍或者借助其他工具调节。
银盐型缩微胶片的冲洗一般经过显影、定影、水洗、干燥等过程,这里的定影主要起着去掉感光胶片中未曝光的卤化银,防止其继续曝光的作用。因为定影的温度受水温影响,所以定影的温度一般都符合药温所需要求(低于药温3℃左右)。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应该及时更换定影液(判定定影液是否有效的方法是:在10ml定影液中滴入两滴浓度为5%的碘化钾溶液,若生成沉淀不消失表明该定影液不可再用)。定影后的水洗质量直接关系到胶片影像的耐保存性,冲洗用水应清洁,需经过过滤、软化处理。水质不净会造成胶片表面划伤、残留杂质。冲洗时应尽可能地保证大水流量(用液压计观测水压)和适当的水洗时间。最后是干燥环节,保证环境清洁度、干燥温度与干燥时间的适宜度即可。
上述工作流程之后就是检验环节,此环节可以直接反映出工作成果。验片主要有五个目的:一是检测所拍胶片的技术数据(解像力、密度、缩率)是否符合摄制规范,在冷光源灯光下查看硫代硫酸盐残留量,此外还要检测标版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二是检查胶片外观即是否有指纹、水迹、色斑、污迹和划伤。三是检查胶片画幅的尺寸、位置、间隔。四是检查影像的排列和分档。五是逐拍检查,主要检查清晰度、标版、原件完整度、版面顺序、补拍和接片。
5 整理入库
一卷完好的缩微胶片的完成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在保存时应该配备专门的库房,库房应做到:(1)保持适宜的温湿度;(2)保持空气清洁,防止有害气体和灰尘,库房内最好不要存放其他物品,比如纸质档案,因为纸质档案释放出来的过氧化物和酸性气体会严重影响胶片的稳定性;(3)防光;(4)防霉;(5)防火。珍贵的原件可以复制多份,分地存贮,以防意外事件。
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如入库制度,入库前检查胶片上是否有指纹、油污,胶片是否受潮发霉等,对有缺陷的胶片,要做好检查记录,以便及时修复;抽样检查制度,不定期对缩微胶片进行检查以延长其保存寿命和改善保存环境;使用制度,胶片借阅中应建立合理的借阅制度,帮助读者掌握正确的阅读规则:拿取胶片应戴棉手套,并且只能接触胶片边缘部分,以免留下指纹和划痕;取拿胶卷不要握得太紧,更不能手握胶卷一端向外抽拉,这样会使乳剂层互相摩擦而损伤;坚持提供复制片的利用制度,禁止直接利用原胶片。
[1]孙小勇.浅谈缩微摄影技术[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9(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