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4-12-23孙萍
孙萍
摘 要:通过对当前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和以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观,最后探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201-02
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思想观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首要前提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问题。高等教育首先要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突破传统模式约束,重新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和以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观,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思维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环境
1.国内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科学技术之间的较量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拔尖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精英,在推动科技创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亟需人才基石。中国梦的实现单单依靠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来共同奋斗。而拔尖创新人才在其中则发挥着着支柱作用。他们能够更好地引领中华儿女去创造,去实现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市场经济与信息化经济呼唤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促进经济快速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而科技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的发展,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参与。所以,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是保证经济健康增长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就是要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地位。而先进科技技术的创造者则来自于科学技术人员,所以,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务必要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4.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中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都背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未形成一个人才培养的优良环境。鉴于此,中国必须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各项教育机制,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1.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为提高教育质量,国内教育界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尝试:一系列措施与政策的颁布表明了政府的决心——质量工程、“985、21l”工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在教育部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高校纷纷采取多样措施,少年班、元培计划、英才班等层出不穷,对自然科学类和科学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着重培养。
2.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高等学府中,意为培养学术型人才,目标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大部分的院校将目光集中于学术型杰出人才的培养。究其原因,大抵与中国教育历来重科研轻能力、重知识轻实践的教育理念有关。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
(一)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一些共同点,即都强调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中国在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如有的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大学教育的作用,在于赋予学生多少学习的能力、发掘学生多少创新的潜力,在于如何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如何激发学生个人潜能。高等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精英教育与个性教育相协调、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促进,全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把“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上来。必须改变传统的追求把所有学生塑造为整齐划一“人才”的思想,转变为正确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地位和权利,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人格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性,尊重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承认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和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为学生兴趣的发展、眼界的开阔、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空间。
(四)以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观
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创新性评价,注重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评价,不拘泥于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注重描述性评价、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评价。
三、试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四位一体,全面培养。其中,政府与学校的力量起主要作用。
(一)制定教育倾斜政策,进一步扩大教育投入
1.营造宽松的成长氛围,打造“自由时空”。无论是科研型或是应用型的人才,若要提升自身素质,成为拔尖创新型的杰出人才,必须要有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有外界所给予的最大限度的宽容。在其研究或是创新的艰苦之路上,自由,尤其是思想和精神的自由是最亟需的,也是他们打破陈规、开拓创新的源泉。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致力于打造最大限度的“自由时空”。
2.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对创新进行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如果说“自由时空”是创新的“软条件”,那么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必备的科研环境,就是“硬条件”,是人才创新的物质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人才创新的外部环境。科研条件是杰出人才进行创新的基本条件之一,包括创新所需的场所,尤其是在科研领域的创新,对实验室的条件要求较高,包括科研仪器、文献著作及数据统计计算工具等等。当然上述条件最重要的就是经费支持,研究表明,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拔尖创新人才出成果时的年龄集中在 25~40 岁之间,说明年轻的一代是杰出人才的主力军。这不仅因为青年人具有更强烈的探索精神,还因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理论。因此,应在青年人身上投入更大比例的经费支持与持续关注,建立杰出青年人成长档案。endprint
3.政校分开,大学自治,推行大学校长职业化。大学与政府,一个是公共教育设施,一个是行政机关,校长与官员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在中国却可能是同一的。大学校长有自己的行政级别:清华、北大是部级,西北大学校长是副部级,石河子大学校长是厅级等等。这就给中国的大学带来一定困扰,即大学政治化。政府应为大学制定宏观政策,把具体的工作交给大学去做,这样才能保证大学教育科研的自由度与创新水平。另外,实施高校“去行政化”,大学自治。
(二)高等院校教育改革
1.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从“通识教育”到“全面教育”。从“通识教育”到“全面教育”,目前所实施的强调知识面、知识量的通识教育,不仅不能令拔尖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反而束缚了创造力与创新力。因此,大学更应该实施的,是全面教育。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全面课程培养的是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不论是从事学术研究或是科技开发,各行各业都需要道德规范,随着新能源学科、生命科学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上述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全面教育才能充分完成,才能培养真正的“人”。
2.创新教学实践,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其探索力与观察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质疑、挑战权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鼓励独辟蹊径,反对迷信权威,人云亦云。
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其研究性学习与科研活动,开发人才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首先,要训练其问题意识。具有问题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必要前提,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性学习既可以选择社会问题,也可以选择自然界问题,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学科前沿问题。其次,训练其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要引导其从问题中分析矛盾并发现其中主要矛盾,并思考解决途径,以提出假设和进行验证。第三,激发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意志力。同时,对于其创新即便是细微的创新,都应珍视,进一步提高其自信心与意志力,努力训练和发展其思维能力、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与独立人格。
强化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创新实践。(1)将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制订完备的教学计划,囊括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创新意识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志训练、独立研究实验等。不仅关注知识的教授,而且鼓励新思维,训练其好奇心、洞察力与行动力,提高科研创新水平。(2)将学生纳入到教师承担的课题中。学校可以强制规定学生毕业之前所参与的课题量,同时设立各种奖励制度,激励学生自主参与科学研究。教师要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与学生平等交流。(3)为学生提供独立进行科研的环境与机会。进一步放宽科研选题的范围限制,简化课题申报的烦琐手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团队合作。(4)加快创新实验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努力建成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实验室与专业特色实验室。进行地域性高校联合,共享特色资源,促进创新基地的共同进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