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识别及应对研究

2014-12-23水银银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风险商业银行

水银银

摘 要: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小微企业成为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在外部环境不利、企业管理薄弱和银行经营粗放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不断攀升,对小企业信贷资产质量和业务盈利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商业银行可从完善经营模式、优化评价标准、精准市场定位、健全风控体系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082-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大量涌现,在增加居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弘扬创业精神、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实现较高的收益回报率,正逐步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大、管理成本高和业务规模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据银监会相关人员表示,截至2014年3月末,全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大概在2%左右。商业银行如何科学把握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充分挖掘小微企业这片潜力巨大的市场的同时,切实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是值得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点

一是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难度大。由于客户比较分散,企业主素质不一,经营行为多样,商业银行没有相对稳定的沟通渠道并及时收集企业相关材料。

二是小微企业信息反馈来源少。小微企业在人行的征信系统中普遍信息量较少,同时难以像大中型企业一样可在海关、工商财税甚至网络信息中收集客户信息。

三是企业行为个人化。经营良好的企业,往往会由于企业主的个人行为导致整体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主真实的资信行为亦难以核查掌握,基本都是事后信息的反馈。

四是贷款监管难。由于商业银行人员配套少,管理工具相对滞后,有些基层经营部门对贷后的管理力度仍然偏弱,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对贷款的发放审核、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很难确保贷款资金用途合理、合规。

二、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形成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小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受经济波动影响相对大型企业更大,在劳动用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减少、下游企业付款周期过长等多重因素夹击下,盈利能力减弱,生产经营困难加剧,给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带来巨大冲击。

2.外部需求下降,进出口企业风险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进出口总量下滑,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进出口型小企业经营状况受到明显冲击,企业风险加大,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形成较大影响。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引发银行信贷风险。受经济不景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并沿产业链向上下游迅速传导。

4.个别地区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过度。个别地区存在明显的贷款投放过度现象,且信贷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过低。以浙江地区为例,截至2013年末,该地区各项贷款余额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74,远大于全国1.35的平均水平。经济下行期,一些企业将贷款资金用于跨业经营和投机,经营利润与投资收益下降后,不足以支付融资成本,贷款不能正常回收,导致大量信贷出现违约。

(二)企业自身因素

1.小企业关联关系复杂,多头融资和过度融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企业为了满足经营扩张、对外投资等需要,过度融资和多头融资,甚者通过关联企业进行“借壳”融资,导致企业融资额度远远超出偿债能力,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极大风险。

2.部分企业涉足民间借贷,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在部分地区,民间借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小企业涉足其中,进行高息融资或投机获取高额收益。受经济下滑影响,民间借贷风险集中爆发,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对银行贷款形成巨大冲击。

3.部分企业过度扩张及盲目投资,导致资金链紧张。(1)企业过度扩张。小企业经营管理大多较为粗放,经营发展的盲目性较强,部分企业对前景预判过于乐观,脱离自身实力进行过度扩张,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厂房及生产线建设等,导致资金链紧张。(2)企业跨行业经营。部分企业为追逐利润,涉足与自身主业不相关、缺乏运营经验的领域,如进军房地产、金融行业等,无法专注于原来的主营业务,导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关停。(3)企业盲目投资。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高额回报”,偏离实体经营,进行盲目投资,用于炒股、炒矿、炒期货、炒房地产等,一旦投资失败便会直接拖累主业。

4.小企业客户真实性问题突出。小企业真实性问题呈现多发、群发态势,在多个环节、以多种形式出现,主要表现为:客户财务报表信息失真、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贷款资金用途不真实等。此外,隐瞒重大诉讼事项申报贷款,利用变更法定代表人规避资信审查,变更股权、转移资产逃废银行债务、伪造企业主签字逃脱法律责任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5.企业担保圈、担保链风险蔓延。小企业客户群体中,关联保证、交叉保证、循环保证、互保等圈链式担保现象比较普遍,在经济下行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高风险传染性和破坏性,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群体性风险。

(三)银行内部管理因素

1.信贷业务真实性管理不到位。(1)贷前调查不到位。对客户资料、财务数据真实性未有效核实。过度依赖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未对企业资料和报表相关科目的真实性核实到位。全面了解客户能力不足。对企业主和股东的个人品德、诚信、社会口碑、日常行为情况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客户准入不够审慎。(2)贷中对资金用途真实性控制不足。在资金用途监管环节,仅注重对贷款资金支付形式上的审核,忽视对信贷资金用途真实性及合理性的核查管理,对信贷资金挪用带来的风险隐患防控不力。endprint

2.贷后对资金流向及企业经营异常情况监控不够。受监控手段和人员力量的限制,对企业信贷资金的流向,特别是对首次支付以后的多次支用,难以进行有效监控。重贷轻管现象仍较普遍,贷款发放后对客户账户结算情况持续关注不够,对企业货款回笼、纳税情况、行业分析、货物周转等重要内容未予以认真分析。

3.过度授信、多头授信问题突出。一是在考核的压力下,对过度授信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能合理把握企业授信总量与经营水平的匹配度,对部分小企业客户的授信额度过大。二是对小企业关联关系管理较为薄弱,对客户利用关联企业多头融资、通过关联交易挪用信贷资金、关联担保等缺乏全面梳理和准确识别。

三、加强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小额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是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转型,明确市场定位,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建立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小额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

二是围绕商圈、产业链及第三方合作平台,通过银政、银企合作,推进小企业批量化经营,提升商业银行小企业业务的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

(二)建立适应小企业特点的客户评价模式

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客户评价模式,充分考虑企业的资产状况、信用状况、偿债能力以及企业主的个人品德、诚信、社会口碑、日常行为情况等,建立适应小企业“短频快”融资特点的客户评价模式,提升对客户风险的准确识别能力。

(三)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和市场特点的客户选择方式

1.做好市场研究与规划。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行业产业政策和自身的风险偏好,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加强对小企业市场的细分研究,做好市场规划,明确目标市场。集中力量做好具有先发优势、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市场,发展稳定、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区域特色市场,需求高度专业化、进入壁垒高、竞争优势持久的市场等。

2.调整客户选择标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应不断调整客户选择标准,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的发展状况。如重点支持管理规范、有市场、有技术、有诚信、专业专注、稳健经营、成长性好的小企业。优先选择开立基本结算账户、以抵质押或追加企业主及配偶连带责任保证方式办理的信贷业务。对存在盲目投资、过度依赖负债经营、涉足民间高息借贷、跨业扩张、融资渠道过多、过度担保的小企业,不得进行信贷准入。严控产能过剩行业、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信贷投放,加快退出风险突出行业小企业以及淘汰落后产能小企业信贷业务。

(四)建立信贷业务真实性管理长效机制

1.加强贷前调查,全面了解客户。加强企业经营状况调查,高度重视对借款人自身现金流及偿债能力分析,全面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资金运作、产品产销状况,合理测算企业资金需求。加强企业主个人诚信调查,将企业主和股东的个人品德、诚信、社会口碑、日常行为情况等作为客户筛选和评价指标。加强多头授信管理,对属于关联企业纳入统一授信管理。

2.加强贷中审核,严把资金真实用途。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需求合理性、交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管理,认真核对企业购销合同、发票等支用材料的真实性,严格落实贷款支用相关规定和支用条件,加强对资金用途真实性的控制,防范企业挪用信贷资金。

3.强化贷后管理,及时掌握客户变化。加强对企业管理、经营状况、企业及企业主账户行为、履约风险的监控和应对处置。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站、第三方人员、相关部门信息平台等,收集了解企业与企业主相关情况,及时发现客户潜在风险。

(五)建立真实可靠的风险缓释体系

优化担保结构,逐步提高小企业抵质押贷款比例,合理控制保证贷款占比,增强风险缓释能力。严格控制相互保证、关联保证、交叉保证、循环保证。加强担保管理,严控第三方企业保证方式,加强其保证能力评估及动态监控,对于对超出代偿能力的保证贷款,要及时追加抵质押等风险缓释措施。加强对担保机构经营风险和代偿指标的日常管理和动态监控,尤其要关注是否存在占用客户贷款资金、从事风险投资等情况。建立健全押品准入、评估、登记、重检、日常管理等工作机制流程,加强对押品法律有效性、合规性的审查,确保抵质押行为和风险缓释作用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险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