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文化建设

2014-12-23王忠霞

群文天地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站农民群众

王忠霞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而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农村文化的建设,首先要确定核心主题思想,要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就必须把服务农村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根据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有侧重地确定活动内容。要根据当地的群众文化基础,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只有不断满足农民切身需要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的发展道路。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的惠民政策等指导下,在党的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下,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的因素。

(一)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人才队伍。而当前的情况是:

1、基层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人员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站的编制少、人员少,文化站长身兼多职,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而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繁重的文化工作的需要。

2、村里面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大多是过去由于宣传的需要而培养出来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60周岁以上,由于身体状况和记忆能力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已经很少参加文化活动了。因而农村文艺人才队伍储备已严重不足,基层文化活动的编导人才和吹、拉、弹、唱等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3、在村里,民间文艺团队虽然有很多,但演员们的最高学历往往只有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和自学形成的,团队里又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人才,因而也只能仅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也就无法很好地“传”、“帮”、“带”。

(二)文化活动还是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

1、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冬闲时间,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图片展、拔河赛、趣味运动以及棋类比赛等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也就2-3次,大多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照全家福等,活动的次数与形式都十分有限。

2、村里活动形式还是比较的单一,有的村往往只是在元旦、三·八等节日,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唱唱歌、跳跳舞等,基本上都是妇女们在参加,男人们很少去参与,就是在农闲时间举办了文体活动,但因环境、天气等影响,参加的人也不是太多,基本上都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但也不是很经常,也不是很正规。

(三)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

1、乡镇文化站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层阵地,主要任务就是向广大老百姓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其基本的文化需求,承担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组织和引导主流文化精神,整理和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但由于受到经济、人才、设备等影响,导致相当多文化站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而村里的文艺骨干,从事各种文艺活动时,他们怕影响自己的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

2、各村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常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参与的多,年轻人和男人们参与的少,导致群众的参与面小,难以真正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难以对农村文化生活提供较大的改观。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缺少维护和管理

1、大多数村里文化建设较差,只有少数的锻炼器材和篮球场等设施,不能满足大多数村民的需求,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补充更新较少,不能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有些村里的文化基础设施缺少管理和维护。比如,许多村文化室已经修建成,但是没有专人管理,冬季也缺少采暖费用,导致不能经常开放,致使有很多村民并不知晓它是否投入使用;就是部分村民听说过,因开放时间不固定也无法去那里看书、娱乐等等。

(五)文化下乡力度不够,文化供应针对性不强

各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确实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文化下乡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文化下乡次数太少了,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贴近群众生活,时间长了,农民就对此失去了兴趣;文化下乡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而办培训、辅导的少;文化下乡来时热热闹闹,离开后又是冷冷清清,只是送文化下乡而没有下乡“种文化”。

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与使用。

进一步加大乡(镇)文化站文体设备的配备力度,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家门囗就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政策。

2、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加大对村级文化室的建设,给每个村修建一个村级文化室,并配备相应的设施,配备1名以上专职文化管理员,投入一定的经费,着力构建有文化室,体育活动场所,图书室,文化管理员,文化活动经费,民间文化活动队伍的一套工作目标体系和考评机制的“七位一体”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努力开展好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丰富活跃乡村群众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因而十分有必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继续开展好文化下乡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县文化馆、歌舞团、文化站、文体局等的服务重心要不断下移,加大文化下乡次数;积极开展“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千场演出送基层”、“百日广场文化活动”……让文化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牧民心间,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2、继续开展和管理好“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要建立稳定的管理员队伍,完善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健全出版物和设施设备补充更新机制,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和努力满足农村群众个性化文化需求;管理好“东风工程”图书、音像制品,切实为农民提供愉悦精神、喜闻乐见的书籍、歌舞、电影、电视节目、戏曲、音乐和各种文化文艺活动。

3、整合提升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为现代农村文化生活服务

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时候,应当把沉淀在农村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有意识地让这样的艺术形式通过汇演,比赛等手段,增添现代内容,围绕本土文化搞活动,增强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比如,巴里坤小曲子新唱时代精神、社火与现代舞蹈相结合等,相信农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将增色不少。或以农村人日日从事的劳动为主题,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武,一定能大大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切实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

建设好农村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增强文化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文化单位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单位的职能作用,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农村的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的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健全文化组织机构,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加大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农村文化呈现有人管,有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

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发掘农村“文化能人”,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让他们按照其自身的特点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可以成立腰鼓队、舞蹈队、快板队、广场舞队、小曲子队等,逐步培养村民对文化的兴趣,使村民们感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也不断稳定和发展了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3、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采取中短期培训的形式,分批对现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养;对选拔的“村官”事业的学生进行农村文化师素质的教育;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三农”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

坚持文化“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到农村采访,体验生活,创作贴近群众生活的,创造出既能适合农村文化内容又能联系党的文化要求的站得住、有影响、传得开的具有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作品;充分激发“农村文化能人”的潜力,让他们用自已的语言写出自身对党的政策和社会文化的感受。并通过举办农村题材的小品、曲艺、舞蹈、音乐等比赛、展演和评奖活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并编排成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享受,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要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基层的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所以,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的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猜你喜欢

文化站农民群众
耕牛和农民
风景图
文化站如何开展对广场舞的推广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农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莫让乡镇文化站“空壳化”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