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2014-12-23仲鸿月
仲鸿月
摘 要: 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文章针对当前教学中教师普遍关注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而很少关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提不出问题、不喜欢提问的现状,探讨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人的学习是跟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是创新的动力,善于创新的人一定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人。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出答案、机械记忆的效果好得多。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更习惯于教育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长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以下对策。
一、善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基于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的图表、翔实的史料信息和丰富的视频资料,而且可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譬如,教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反映侵华日军对中国人们所犯滔天罪行的视频和图片。在学生看完后,笔者请他们用几个词概括此时的感受。学生给出了痛恨、愤怒和悲伤等词。笔者赞同:“痛恨、愤怒和悲伤是所有中国人在学习这段历史时共同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知道日本国内部分人怎么看待这段历史吗?”笔者以多媒体上出示反映最近日本部分左翼政客否认和美化侵华罪行的言行的材料。在强烈的观点冲突下,学生1不禁发问:铁证如山的事实,这些日本政客为什么还要否认?他们是何居心?笔者鼓励学生自己解答。学生2答:他们自持经济实力雄厚,才敢否认历史。学生3答:敢否认历史,说明他们可能还有让历史重演的野心。学生4问:如果日本真有这种野心,那么我们中国该怎么办?学生5答:打一仗,我们先发制人,也算是为那些惨死侵华日军屠刀下的先人们报仇雪恨。学生6答:不行,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我们学习这段历史就是要树立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中国还是要建设发展自己,综合国力比日本强得多,才能不让历史重演。学生思维的闸门迅速打开,争着提出问题、回答同学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悄然实现。
二、打造和谐课堂,让学生敢问
1.允许学生插话。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敏捷,他们插话常常是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这种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恰恰是学生创新思维灵感火花的迸发,而这种迸发常常是不遵守时间规律的,它可能是独特、精彩的奇思妙想,也可能是模糊或是片面的错误想法。它一旦出现,教师必须立即巩固它、补充它、利用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大胆地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讨论。譬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大运河这一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我引用教材中的一段材料:唐德宗时,有一次,长安已经缺粮十天了,当江南运粮船的消息传来时,德宗竟感动地对太子高呼:“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一位学生在下面插话:“大运河流经陕西了吗?它不是只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这些地区吗?”虽然讲课思路被打断了,但笔者及时表扬该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笔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其他同学,请同学们帮助解答。很快就有学生利用隋唐大运河示意图找到了答案:大运河虽然没有流经陕西,但人们利用黄河其他运河将大运河与长安联通。通过一问一答,即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更丰满,又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2.赞美学生质疑。没有疑问的学生永远不会提问,永远不会有创造。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是最大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保障学生行使“提问的权利”,使课堂充满疑问、充满激情、充满朝气、充满智慧。譬如,教学“教皇奶牛的解放”时,笔者帮助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17世纪初欧洲的宗教形势图》。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突然大声地提了一个问题:“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为什么不包括意大利的大部分和罗马?地图会不会有错误?”对于这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非常高兴,及时表扬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并表示为他的大胆而高兴。对于他的问题,笔者引用了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话回答:“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这位学生表示听不懂,笔者鼓励他课后查找资料,下一节课由他向全班同学解答。这位学生课后认真查找资料,在下一节课上不负所望,给学生讲解了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区别,赢得了同学们尊重的掌声。自此以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上进,其他学生会不时地站起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课堂不再死气沉沉、鸦雀无声,而是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才是思维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三、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能问
1.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一个隐含挑战性问题的故事情境,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并且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习内容,可以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与社会故事,如烽火戏诸侯、三顾茅庐、玄武门之变、隋炀帝下江南、罪恶的“黑三角贸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以及历史人物的生活片段、趣闻逸事等,都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产生疑问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真正明白一个道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创设突发性事件的情境。社会上经常发生一些突发的社会事件,如马航失联飞机事件、幼儿园“病毒灵”事件、乌克兰局势、3·15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嘉兴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等,用这些事件作为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学生在了解某个事件的过程中,会形成观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各种条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高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并积极指导学生科学地答疑解惑。只有这样,学习历史与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乐趣,这是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赵丽霞.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提问能力.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2]王翼建.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会问.新课程(小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