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改革研究
2014-12-23曾琼
曾琼
摘 要: 随着各种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中职毕业生就业难、中职学校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凸显。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思想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就业为导向,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把握时代特征,敢于创新和探索思想教育在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中的新应用。
关键词: 就业导向 中职教育 学生思想教育
一、中职学生就业中凸显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种职业教育大发展而来的,是毕业生沉重的就业压力。其中,中职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就业能力欠缺不能助力求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专业技术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影响求职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基本职业素养。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五项基本职业素养,即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理解他人、积极聆听、学习方法能力,中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普遍有较大的差距。
(二)道德观念缺失影响就业竞争力。少数中职毕业生在求职和工作中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缺乏诚信,求职时简历造假,随意毁约;对用人单位缺乏忠诚度,心态浮躁,跳槽现象严重;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缺少敬业进取、艰苦奋斗精神。这些行为损害了自身和学校的声誉,影响了自身甚至其他学生的就业。
(三)功利性的就业目标压缩就业空间。贪图功利是当代中职学生选择职业时的突出特点。具体表现如只考虑个人利益,理想信念意识淡漠;只考虑享受,责任、奉献意识缺乏;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这种功利化的就业观压缩了就业空间,导致大量中职毕业生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和成长平台。
(四)就业心态迷茫延误职业发展。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自觉学习态度欠缺,缺少为学业、为未来奋斗的努力,毕业时对未来发展一片迷茫,自我认识不清,职业定位不明,缺少职业定位和长远规划。要么求职被拒,要么频繁跳槽,缺少职业技能积淀,从而错失发展机遇。
二、传统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不足
(一)教育过程缺少实践养成,造成学生知行分离。传统教育以课堂灌输为主,辅之课外的说教,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忽视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结果是知行分离,优良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难以养成。
(二)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利益关切和发展需求。当前教育内容过多地停留在课堂中对政治理论教材的挖掘和阐释上,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对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怎样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就业后怎样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方面,帮助甚少。
(三)教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成长。传统教育较多实施“单边政策”,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缺少平等的对话探讨和心灵的沟通共鸣,学生不仅难以实现对理论的认知、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而且缺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评判机会,对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价值的满足没有丝毫助益。
三、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改革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生思想工作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思想教育体系。为此,要进行以下改革:
(一)以就业需求为切入点,渗透就业思想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认清就业环境,从入学起就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做准备;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端正学生就业理想,荡涤“一切为自己”、“一切向钱看”的流俗;三是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促进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把来自就业的强大冲击转化为推进自我前进的动力;四是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敬业意识、进取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以能力为本位,探索教学形式的改革。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能力的競争。中职思想教育必须认清这一形势,主动变革,实现以下转变:一是由强调说服变为注重引导,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的舞台,在引导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二是以实践为主线,重新构建思想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调整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比例,加速从学生向合格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把道德素质内化,培育德技双馨的未来职业人。三是科学评价学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即德智体的全面考评,过程性和总结性考评结合,外部与自我评价结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提高就业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适应学生个性和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就业能力的学生群体乃至不同学生个体,他们对就业思想教育内容有不同要求。传统思想教育内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有限。为此,思想教育必须实施个性化教育,做到因需施教:一是因时施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职业教育的三年时间分成三个时段:第一阶段(一年级)在开展适应性教育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二阶段(二年级)侧重开展职业定向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和培养职业道德。第三阶段(三年级)侧重开展择业指导教育,重在对毕业生的价值引导和心理疏导。二是因业施教。根据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业道德规范,自觉实践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因群施教。针对思想、学业、就业能力等存在差异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四是因人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个性需求,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钟会亮.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反思.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2]吴炳科.浅谈中职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对策.就业与创业,2009.11.
[3]王世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职业技术教育,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