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需要与高校法语专业课程改革
2014-12-23袁鹤颖潘俊涛
袁鹤颖 潘俊涛
摘 要: 近年来,中法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出现“法语热”现象,随着设置法语专业高校的数量迅速增加,法语毕业生大批涌入就业市场。市场对法语人才的需求从单一向复合转变,高校法语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旨在以三峡大学法语专业为例,通过分析本专业毕业生的走向,探究高校法语专业课程改革方向与思路。
关键词: 法语课程改革 就业市场需要 复合型人才 外语人才转型
1.就业市场对法语人才需求的转变从单一到复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市场对法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与法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众多高校在市场需求——这一人才培养风向标的引导下,相继设立了法语专业,并得到了迅速发展。2003~2005年中法互办文化年,且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随着期间各项活动的全面开展,法语这门世界上最为严谨、优美的语言吸引了大批学习者,出现了“中国法语学习热”现象。与此同时,就业市场对法语人才的需求也在悄然转变,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初的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人才,逐渐转向一专多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法语工具化现象越发明显。复合型人才的概念是: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具体方面出类拔萃,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广;良好的素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差异处理能力。现如今满足以上条件的外语人才出现了紧缺现象,大部分法语专业毕业生只能达到语言方面的要求,因其在大学期间接受的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極少涉猎其他领域,知识面狭窄,不能胜任一些事务较为繁杂的职位,难以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以不得不面临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归根结底,因为高校法语课程设置存在某些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仍有待完善。因此,应在法语教学中增加经贸、财会、工程、外事、新闻等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一专多能法语人才。
2.高校法语课程仍应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
现如今,从全国范围来看,众多高校法语专业仍应用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期间,从授课老师到课程设置、课本及上课模式,都遵循传统法语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原则。课程则以法语基础知识、法国文学、历史、语言、听力等为主,课程比重相对较大。以我校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法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法语在工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法语人才。这并未在课程设置上得到良好体现,仍以基础法语、中级法语、高级法语、法语听力、法语口语、法语语法等较为理论性、学术性,而应用性不强的课程为主,选用的教材则为初高中级法语课本,内容选材陈旧,与实际脱轨,很难运用到日常交际当中。
结合实际就业情况看,现如今法语专业毕业生去欧洲工作的极少,留在国内就业机会又太少,薪金较低,工作繁重。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公司承接越来越多的非洲项目,法语专业毕业生一批接一批地输送到非洲。去非洲会有不错的薪水待遇,起薪在1000~1500美金左右,这也是法语会成为榜单上“月薪最高”的专业的原因。打开各大人才招聘网站,搜索法语人才招聘信息,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法企是不招收专门法语翻译的,除了招聘教师和外贸人员等,大多数职位都是前往非洲做工程翻译,且要求具备一定该领域的专业背景。因此,非洲已经成了法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战场,而法语专业则像非洲预科班一样,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翻译人才。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校特色专业,有丰富的资源和师资力量,具有很强的实力。每年水利水电行业都来我校招大批水工毕业生,同时也会招收一些赴非法语翻译,机会较许多高校而言较多。法语专业却并未利用好这一优势,仍然延续传统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化、学术化的课程为主要授课内容,培养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法语人才,仅在大三下期开设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这一课程,但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只能了解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些皮毛,对未来就业并未起太大作用。从我校一些赴非法语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他们中大多数人在非洲并不是从事单一的翻译工作,而是翻译与工程技术及其他行政类职务相结合,而由于在大学期间未受过相关课程培训,则需要重新学起,往往力不从心。
3.高校法语课程改革成功案例
目前,绝大多数法语教学改革多着重于提高法语教学质量,从而牢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然而这样的改革未能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要有超前意识,要不断更新。下面列举一些课程设置改革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宝贵经验:首先是北京语言大学法语专业已完成及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体系,他们提出两点思路,贯穿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外语+语言文学,外语+实用课程;细化精读课;在大三缩减翻译课,加经贸、旅游法语;取消原来设置的大四、大三语言学和系统语法课,加词汇和文体修辞课。以上一系列课程改革内容都旨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宽口径人才相吻合,更贴近社会和经济生活。再看四川外国语大学,提出并实现了外语+外语,外语+专业(大三、大四和硕士阶段在法国合作院校完成学习并授予法国高校学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武汉大学法语系则提出并实现了法语学科点与法国第七大学及本校商学院等联合,开办了法语+商学(法学、数学、医学、物理)双学位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以上学校课程改革内容不难看出,各高校都在紧跟经济全球化及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步伐,这些都是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例子,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4.我校法语专业改革浅探
首先结合我校实际来看,根据需求分析理论,我对本校法语专业毕业生毕业走向做了一次调查,由于资料有限,仅对2008,2011,2012,2014届做出分析,毕业走向分析如下:
由上表不难看出,每届法语毕业生中均有大部分人签到工程局,并前往非洲从事工程翻译及行政类职务。由于本校水利水电的优势特色,他们中间又有一大部分人在中国水利水电各工程局任职,以最近的2014届为例,前往非洲的33人里,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有18人,从事建筑项目的有5人。下面,我将结合其他高校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从学生——这一课程接受者的角度谈谈我校法语课程改革的大体方向及思路。
(1)基础法语类课程数量适度精减。
大一、大二学年仍以《基础法语》为重点核心课程,狠抓基础教学,使学生打牢语言底子,丰富表达手段和词汇量。本校法语专业所选用的基础法语课程教材为《法语》1~4(北外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每学期分别有128个课时,大三学年选用的是法语教材(5)(6)束景哲版,160个课时一学年。此类课程重基础,语法安排得当,却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内容老化,很少涉及对象国的文化,二是以语法和词汇为主,使学生忙于学习知识,不利于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应该在大三学年适量减少法语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数量,将高级法语课程数目控制在120节/学年为宜。
(2)增加水利水电工程类课程的比重。
从前面的统计表不难看出,我校历届法语专业毕业生前往非洲从事工程翻译的人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课程设置在此方面的重视程度却明显不足。在大三下期开设水利水電工程概论一门课,仅32个课时,我认为还应开设一门《工程法语词汇》课程,32个课时,让学生提前接触工程类词汇、文件,以扩充词汇量,为以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便利,同时充分发扬本校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加设文化类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依赖。不应该脱离任何一方学习另一方。本校法语专业在大二开设了《法国社会与文化》、《法语国家和地区概况》两门课程,使学生有了初步了解。但根据法语学生就业实际来看,他们大多毕业后前往非洲工作,而由于课程涉及非洲法语国家的内容较少,课时不足,因此难以避免工作生活中出现一些尴尬境遇。《法语国家及地区概况》一课应在大三整个学年开设,课时增至64节,让学生对非洲法语国家风俗文化及社会生活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我认为还应在大三学年继续开设大学英语,充分发挥学生二外英语的优势,同时大力鼓励学生选修双学位,努力培养专业(法语)加二外(英语)再加水利水电工程知识的复合型法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北京语言大学法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语文学刊,2008,03:128-130.
[2]李克勇.中国西南、华中地区高校法语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10,01:120-126.
[3]李蕾.浅探法语教学改革[J].文学界(理论版),2010,06:180.
[4]三峡大学人才培养方案13版(校排)
本文是三峡大学2014年科技创新项目成果
通讯作者:何婧、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