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闽清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2014-12-23袁宁博陈传明

关键词:相关者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袁宁博,陈传明*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7;2.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7)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显著进展.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是研究的重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周边居民的敌对态度是造成自然保护区失败的重要原因[1],B.Jones 等学者认为社区资源保护和社区成员需求是自然保护区参与式资源保护的两种实践方法[2-3].实践证明,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对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因此,要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必须把周边社区居民纳入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实现社区共管.同时,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费用研究,也是国外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外研究者的结论是,世界平均水平为每km2的自然保护区每年支出893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2058 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57 美元[5],只有资金得到充分的保证,才能确保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的管理.另外,Tony W等学者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视角[6]研究了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利益相关者的语言和意义的行动,他们认为只有使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和采取利益相关者易于接受的行为方式,才能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外学者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研究视角具有宏观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在管理费用和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等研究领域,国内学者较少涉及.

在国内的研究领域中,很多学者接受了国外关于社区共管的研究思想,以不同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相应的社区共管模式.例如,束祖飞,韦燕青,张礼新,陈晓群等学者认为,应把社区居民纳入到社区共管的范畴中,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他们从中获益,调动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的顺利开展.在管理的法规政策研究领域中,目前我国形成了宪法,环境法,单门法以及国际条约等一系列法律体系[7],国内学者主要是从我国法规政策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与国外发达国家对比所欠缺之处进行分析和提出对策.例如,欧阳志云等[8]学者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存在漏洞,目前有很多部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规,但是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开发的有针对性的法规,所以当人们进行开发时,无所依从,可能出现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因此,他认为,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湿地.在管理的体制方面,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以分类型管理为基础,体现出分级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的突出特点[9],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现有体制存在问题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例如,王晓丽[10],杨昆[11],费宝仓[12]等学者认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中有很多地区严重缺员,科技人员所占比例更低,管理等专业人员人数较少,没有统一的具有排他性管理权的管理机构,由多个机构管理,而且职能有重叠区域,政出多门.而在利益相关者研究领域中,主要有张玉钧[13],任耘[14],陈秋华等[15]学者在进行研究,他们主要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实现利益均衡化,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的顺利开展.

纵观国内外文献,目前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还鲜见报道,而自然保护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涉及各级政府、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社区居民、企业与旅游公司、非政府组织、科研工作者、社会公众、游客、新闻媒体和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影响能力不同,以及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体系、社会期望和价值准则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竞争和协作等重要问题[16],通过博弈论能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很好的描述与分析.本文以福建省闽清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为例,对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分析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措施与途径,为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况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座落于福建省闽清县西北部,与南平市、古田县交界,地理位置处在东经118°40′~118°51′,北纬26°15′~26°22′[17].黄楮林自然保护区最早于1985 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以保护福建省珍稀用材树种福建青冈(黄楮)为主要对象保护区,面积为232.4 hm2,保护区设管理站,隶属闽清县人民政府领导,业务工作属县林业局.2001 年着手扩大保护区工作,2003 年经省政府同意,保护面积扩大到13511.2 hm2,主要保护全国面积最大的黄楮林.2005年经福州市和闽清县编委批准,成立了规格相当正科级的财政核拨事业单位——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专门管理机构,编制15人.2007年,保护区正式上报国家林业局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面积为12899.7 hm2.2012 年闽清黄楮林保护区晋升为福建省闽清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目前,黄楮林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涉及雄江、桔林、梅溪、东桥4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白云山国有林场和乡办安下林场.保护区总面积1.25 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4198.3 hm2,缓冲区面积2224.9 hm2,实验区面积6090.1 hm2,该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等[17].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

2.1.1 专家的调查问卷

本文依据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设计了《福建省闽清黄楮林国家级保护区管理的利益相关者调查问卷》,按照具有代表性原则,选择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相关专家40人,选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家41 人.共发放问卷81 份,回收78 份,有效问卷76 份,回收问卷后,对问卷的可信性进行了检验,信度系数为0.87,符合要求.然后,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处理,并制作出了相应的图表和表格[19].

2.2 利益相关者分析法

依据相关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等特征,划分出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类型,然后从利益大小、影响力、利益取向等角度运用矩阵方式衡量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从而更清晰地展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2.3 数理统计

对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进行,对所获得的数据按照权重,以1、2、3、4、5进行赋值,最后用求平均值的算法,算出平均值,并制作相应的表格和图表.

2.4 博弈模型

1)假设博弈双方所能获取的信息不等,即双方在不同的博弈情况下,所获得的预期收益是不同的.

2)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所追求的生态目标,社会目标,经济利益目标等均不相同,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情况下,他们会选择更能实现自己目标的发展模式,所以,本模型把参与博弈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追求长远利益的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其目标是保护和改善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从而使区域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而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另一类群体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私人群体,其目标是在短期内能够获得更多经济回报,选择传统发展模式,宁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收入的增长.

3)博弈双方的行为模式及其收益,博弈双方所能获得的收益是在其所采取的行为模式下,所获得的预期总收益与预期总成本之差.故此得本模型的公式为:预期纯收益=预期总收益-预期总成本[20].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楮林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类型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国外学者依据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3个特征进行分类,提出了米切尔分类法,而国内学者陈宏辉、贾生华等则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本文采用陈宏辉、贾生华等学者的分类方法对黄楮林保护区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1核心利益相关者:同时具有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3 个特征;2蛰伏利益相关者:具有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3 个特征中的2 个;3 边缘利益相关者:具有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3 个特征中的1 个.根据这个分类标准,对专家的评分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黄楮林保护区利益相关者的不同权重,用所得分数表示,并制作相应图表.

从图1中可以看出政府、保护区管理部门、企业与旅游公司、社区居民的得分较高,均在4.50 以上,处于第一阶梯,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旅游者和社会公众的得分居于中等位置,均在3.50以上,4.50以下,处于第二阶梯,金融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得分较低,均在3.50 以下,处于第三阶梯.依据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以及专家的评分评估,可以得出:核心利益相关者为:政府、保护区管理部门、企业与旅游公司、社区居民;蛰伏利益相关者为: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旅游者和社会公众;边缘利益相关者为:金融机构和新闻媒体.

图1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Fig.1 Stakehold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Huangchulin Nature Reserve

依据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定义的定性分析,再结合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利益相关者专家评定分数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为各级政府、黄楮林保护区管理部门、企业与旅游公司、社区居民;蛰伏利益相关者为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旅游者和社会公众;边缘利益相关者为金融机构和新闻媒体.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矩阵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各个核心利益相关者.本文从利益大小、利益取向、影响力等角度,用矩阵的方式进行表示,并制作出矩阵表格.从表1可知,政府部门具有高影响力、低利益/高公益的特性;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具有高影响力、高利益的特性;社区居民具有低影响力、低利益/高公益的特性;企业与旅游公司具有低影响力、高利益的特性.

3.2 黄楮林保护区管理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本文通过对政府、黄楮林保护区管理部门、社区居民、企业与旅游公司以及相关专家进行有关利益诉求的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获得了相应的数据,并制作了表格.从表2 可以看出,有64%的人认为政府更倾向于追求生态利益,33%的人认为政府更倾向于追求社会利益,所以,大部分人认为政府的利益取向为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其他几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倾向更为单一和明显,大部分采访者均持有这样的观点:黄楮林保护区管理部门倾向于追求生态利益,企业与旅游公司和社区居民倾向于追求经济利益.

表1 黄楮林保护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矩阵Tab.1 Interests matrix of stakeholders of Huangchulin reserve

表2 黄楮林保护区管理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取向Tab.2 Interests orientation of the core stakehold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Huangchulin reserve

在黄楮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利益相关者中,政府考虑的是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层面的正向功能.中央政府居于最高的视野层面,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长远影响,追求生态利益的迫切性更强.地方政府追求生态利益也较为迫切,但是地方政府是当地相关利益群体的代表,因此,也会顾及到当地社会价值的实现.所以,政府的利益取向为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是国家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其主要的职责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贯彻执行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一些滥伐林木,私捕、狩猎等违法活动进行查处和管理.因此,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关注的是生态价值,追求的是生态利益.

企业与旅游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来到黄楮林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经营特色旅游,从而攫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与旅游公司可能会无视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做出损害生态系统的行为.因此,企业与旅游公司关注的是经济利益.

社区居民作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常住民,自然保护建立以前,社区居民主要从保护区内获取自然资源和猎捕野生动物而生存,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由于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对区内加强管辖,限制了社区居民采伐林木、收集林副产品、狩猎野生动物,使社区居民的收入有所下降,那么,他们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生态补偿或参与区内企业与旅游公司的经营活动等而得到.因此,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居民更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3 关于黄楮林保护区管理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基于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类以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分析,依据研究方法部分的博弈模型,将黄楮林保护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国家事业单位群体(政府、黄楮林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私人群体(社区居民、企业和旅游公司).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构建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收益矩阵[19]和纯收益矩阵[21].表3中的每组数据前面为国家事业单位群体的纯利益,表4 为私人群体的纯收益.

表3 黄楮林保护区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Tab.3 Game of stakehold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Huangchulin reserve

表4 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纯收益矩阵Tab.4 Net income matrix of different stakehalder groups of Huangchulin reserve

3.3.1 相关者的利益分析

1)当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和私人群体同时追求长远利益和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时,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和私人群体会同时为维护生态环境而做出努力,由于私人群体的积极参与,减少了国家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但是私人群体却为此付出了较高的成本,那么在这种选择的背景下,就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确保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可持续性的进展.因此,此时两者的总收益最大,假设为10,这样两类群体所获得的总收益达到最佳状态,并认为其收益对等,均为5;假设此时的平均成本占到总收益的1/2,则总的成本为5,然而两者的成本并不一样,私人群体在付出的成本要高于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假设国家事业单位群体的成本为2,则私人群体的成本为3,这样可得出这时国家事业单位群体与私人群体的利益分别为3和2.

2)如果只有国家事业单位群体追求长远利益和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私人群体选择传统的发展模式时,则只有国家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来,私人群体则以营利为主,宁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那么由于私人群体对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消极参与,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必须付出较高的管理成本代价,而私人群体却只需要付出较低的成本代价,那么最终两者的总收益会因为私人群体的对环境保护的消极态度有所削减,因此,两者的总收益也相对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的总收益假设为7(此时的总收益小于上一种情况),由于这种模式的总收益具有外部性,即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为自身带来收益的情况下,也确保了私人群体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总收益应由两类群体共同获得,假设国家事业单位群体总收益为4,则私人群体的总收益为3;国家事业单位群体成本花费为3,则其纯收益为1,私人群体由于成本很低,所以其纯收益即为3.

3)如果只有私人群体追求长远利益和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时,国家事业单位群体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时,私人群体积极地参与到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中,可以为环境生态的良性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为自身带来效益,但是,由于国家事业单位消极地参与到生环境的保护当中,而积极投身到谋取GDP 增长的目标当中的话,私人群体将付出较高的成本,两者的总收益比第一种情况相对降低与第二种情况收益相当.假设两者的总收益亦为7,由于该发展模式经济收益的外部性,即私人群体在为保护资源环境为自身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持续性的资源与优良的环境支撑,因此,总收益仍在两类群体之间分配,私人群体总收益为4,国家事业单位群体总收益为3;而这时私人群体没有了国家事业单位在各层面的支持,所花费的成本会特别高,假设为5,则此时,私人群体的纯收益为-1,然而国家事业单位群体付出的成本很小,其纯收益为3.

4)当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和私人群体同时追求短期利益和选择传统发展模式时,国家事业单位和私人群体均不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最终,将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家事业单位和私人群体将无法在优良的环境中对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利用,两类群体暂时获取的收益也将随之而消失.因此,两者最终不会有什么收益,则总收益为0,同时也无成本,纯收益也为0.

3.3.2 具体到福建省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来分析

1)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包括中央(省)政府,县(乡,村)政府,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这些国家事业单位的不同政府和部门从总体上来说倾向于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中来,但是就具体到每个政府和部门来讲,中央(省)政府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导者,会坚定地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作为政府建立的保护资源环境的专门机构,也会坚定地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但县(乡,村)政府,作为地方政府,可能会对当地的现时发展有所考量,通过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来看,地方政府在注重生态利益的同时也比较注重社会利益,会对当地的社会发展或相关群体(例如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有所照顾,势必在有些时候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私人群体包括企业和旅游公司,社区居民.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企业和旅游公司是以营利为主,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宁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要确保自己的最大收益,社区居民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提高家庭收入为主要目标,二者均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因此,二者可能会选择传统发展模式,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据分析来看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第二种情况,即只有国家事业单位群体追求长远利益和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私人群体选择传统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地方考量,在某些时候会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此,其倾向于第二种情况,又稍微偏离第二种情况.

4 结论与讨论

1)只有当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和私人群体同时追求长远利益和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时,总收益最大,为10,国家事业单位群体获益也最大,为3,私人群体获益稍微有些低,为2(但这个数值排在私人群体所获收益的第二位),那么这个博弈模型是比较好的一种情况,也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情况,因此,从区域——福建省闽清市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长远发展来看,选择这种情况比较好.

2)根据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具体的现实情况,比较倾向于选择第二种模型——国家事业单位群体追求长远利益和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私人群体选择传统的发展模式.在这种选择的情况下,总收益为7,国家事业单位群体得到的利益为1,私人群体得到的利益为3.从总的收益来看,比选择第一种情况较低,只有私人群体得到的利益稍微得以提升,但这种情况造成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最终从长期来看也会制约私人群体进一步的获益.

3)为了使黄楮林保护区现实选择的情况偏向第一种模型,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地方政府应该抛弃地方观念,站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思量问题,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指导和配合黄楮林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工作.中央(省)政府应该在财政和政策方面对该保护区的地方政府有所倾斜,以弥补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出的牺牲.

企业和旅游公司,社区居民作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私人群体,二者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的.那么,要想使他们转变发展思路,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首先保障他们的经济权益.政府和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对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新型就业引导,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对企业和旅游公司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拓宽融资渠道等.另外,还应制定具体的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他们明确权利义务,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促进新的地方感和地方认同(必须包含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当地的传统民俗风俗逐步融合起来,使人们乐于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当中.

[1]Naughton T L.Whose anima? A history of property rights to wildlife in Toro,Western Uganda[J].Land De-gradldev,1999(10):311-328.

[2]Jones B.Chobe enclave,Botswana:lesson learnt from a CB⁃NRM project 1993-2002[R].CBMRM support program⁃mer SNV/IUCN:CBNRM Network Occasional Paper,2003:20-28.

[3]Songorwa A N,Buhrs F D,Hughey.Community-based wildlife management in Africa:a crucial assessment of the lit⁃erature[J].Natural Resource Journal,2000(40):603-643.

[4]Laven D N,Manning D H,Krymkowsk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tor-based standards of quality and existing con⁃ditions in parks and outdoor recreation[J].Leisure Science,2005(27):157-173.

[5]张伟,刘延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2,116(1):95-98.

[6]Tony W,Shelley,Basant M.Action Research for Sustainable Water Futuresin Western Sydney:Reaching Beyond Tradi⁃tional Stakeholder Engagement to Understand Community Stakeholder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ction[J].Syst Pract Action Res,2009(22):1-14.

[7]李小云,左停,乐山.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8]侯豫顺,魏国.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根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42-47.

[9]夏少敏,闫献伟,茜坤,等.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1):127-131.

[10]王晓丽.中国和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世界环境,2004,12(1):31-36.

[11]杨昆,明庆忠.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5,50(6):44-50.

[12]费宝仓.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管理体制研究[J].经济经纬,2003,19(4):121-123.

[13]张玉钧,曹韧,张英云.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主体研究——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6-11.

[14]任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15):112-115.

[15]陈秋华,纪金雄.森林旅游低碳化运作模式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林业经济,2012,33(12):105-109.

[16]Rao M,Rabinowitz A,Khaing S T.Status review of the protected-area system in Myanmar,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J].Conservation Biology,2002(16):360-368.

[17]黄超甫.福建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8(19):191-193.

[18]ptzwd.黄楮林自然保护区[EB/OL].[2012-08-14].(2014-02-02)http://baike.baidu.com

[19]陈传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以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6):610-614.

[20]肖强,孙凡,马生丽,等.参与式自然资源管理的博弈论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6):82-85.

[21]贾辉,刘黎明.监管与惩罚的选择:从博弈视角看税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31-35.

猜你喜欢

相关者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