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亚市旅游资源调查研究

2014-12-23王木齐符国基

关键词:三亚市旅游区滨海

王木齐,符国基*,陈 键

(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2.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素,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熟悉掌握程度以及评价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合理性.故此,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是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基础和前提[2].三亚市作为海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城市、首选旅游目的地,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但鲜见对三亚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陈文婷[3]结合SWOT 分析方法对三亚市旅游资源概况进行了简要的定性分析,但未对旅游资源评价做更深入的分析;彭京宜[4]在其博士论文中基于改进的国家标准对三亚旅游资源做了调查和分析,但在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上只是做了较为简单的定性分析,本文引用基尼系数对三亚市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离散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弥补了在这方面的不足.

1 调查与评价方法

依照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1],采用文献调查、田野调查与座谈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三亚市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与分类整理.依据该标准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确定的评价项目“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以及评价赋分标准与评价方法[1],对三亚市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并对调查评价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

2 调查、分类与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调查与评价方法,得到三亚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见表1)和评价结果汇总(见表2).

表1 三亚市旅游资源单体在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中的分布Tab.1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monomer in the main categories,sub-categories and basic types in Sanya

表2 三亚市旅游资源单体评价结果汇总Tab.2 Summary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monomer in Sanya

3 结果分析

3.1 三亚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和数量

由表1 可知,三亚市旅游资源有8 个主类、23 个亚类、57个基本类型和各类旅游资源单体225个.其中,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个数分别占全国的100%、74.2%和36.8%.不难看出,三亚市具有全部旅游资源主类、大量旅游资源亚类以及基本类型,并且旅游资源单体数目较大,表明三亚市旅游资源数量大、类型丰富.各主类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单体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建筑与设施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生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遗址遗迹类、天象与气候类,所占比重依次为:36.5%、16.0%、14.2%、12.4%、8.4%、6.7%、4.4%、1.3%.其中,合计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占总体的32.4%,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占总体的67.6%.结果表明,三亚市旅游资源整体结构组成成分丰富多样,旅游资源丰度较显著,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占优.

3.2 三亚市旅游资源质量

由表2 可知,评定结果为三亚市拥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单体19个、一级旅游资源单体102个、二级旅游资源单体73 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19 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10个、五级旅游资源单体2个.各评定级别单体所占总体比重依次为8.44%、45.33%、32.44%、8.44%、4.44%、0.89%.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的等级集中在一、二、三级和未获等级,四、五级的旅游资源单体较少.按照“国标”中的相关评定规定,三级及以上旅游资源单体为优良旅游资源,三亚市共有优良旅游资源31 个,占总体的14.23%,数量较大,此外大量的二级旅游资源表明三亚市具有较高的旅游发展潜力,经过开发改造有望成为优良级别旅游资源,最终实现旅游资源质量的升级,提高三亚市整体旅游资源质量.

3.3 三亚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

三亚市陆地总面积1919.58 km2,根据调查了解以及资料分析,按照三亚市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以及功能类型,从空间范围上可将三亚市旅游区划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是东部热带滨海旅游区、城市旅游区、西部文化旅游区和北部乡村旅游区(见图1),由于二级及以上的旅游资源单体是具有开发潜力或优良的旅游资源,故在图中标注出来方便更好地分析各个旅游分区的旅游资源状况.此旅游区的划分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空间集群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旅游分区.在同一分区中,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归纳出各区的旅游资源特色,以对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图1 三亚市重要旅游资源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 in Sanya

表3 三亚市旅游分区面积及比例Tab.3 Size and proportion of travel partition in Sanya

3.3.1 东部热带滨海旅游区

东部热带滨海旅游带是以目前东部海岸带发展现状为基础,整合各海湾周边资源,形成的一个以热带海洋特色资源为主题的带状区域,是三亚市重点旅游资源的主要集中带.基于MapGIS软件的测算得到该分区面积约为235.91 km2,由东岸沿线经海棠湾、南田温泉、亚龙湾国际休闲度假区至三亚湾、鹿回头、大东海、凤凰岛等景区并包括近海区域的蜈支洲岛、野猪岛等环境优美的岛屿.

东部热带滨海旅游区含二级及以上旅游资源单体32个,是所有分区之最.其中,二、三、四和五级旅游资源单体个数依次为17、8、7、0个,在该等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所占比列依次为23.2%、42.1%、70%和0%.由此可见,大量优质的三、四级旅游资源单体都集中在东部滨海旅游区,且主要特色为滨海、沙滩和旅游度假区,比如亚龙湾、蜈支洲岛度假区等,凸显出了三亚滨海旅游城市的地位.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东部滨海旅游区在三亚旅游资源的主导地位,以此同时,滨海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也警醒着开发者需注重环境保护,诸如大东海等景区的过度开发和保护不充分都将导致沙滩和海水的污染,建议做好滨海带科学的开发规划并控制污水的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图1 可以看出,东部热带滨海旅游区是三亚市旅游分区中的主分区,但并没有五级旅游资源单体,其中四级旅游资源单体占70%,极具发展潜力,建议对优质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升级开发,更大程度地挖掘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提高分区旅游资源的整体档次.

3.3.2 城市旅游区

城市旅游区主要是三亚市的中心城区,包括河东区,河西区,三亚港[5].该分区面积约为80.24 km2,是所有分区中面积最小的.城市旅游区含二级及以上旅游资源单体12 个,其中,二、三、四和五级旅游资源单体个数依次为10、2、0、0个,在该等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所占比列依次为13.7%、10.5%、0%和0%,没有四级和五级旅游资源单体.城市旅游区是三亚旅游规划中的发展核心和重点,属整体优先发展区域,其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各类综合服务,提高三亚市旅游接待能力和质量,此外中心城区与沿海一带紧邻,同时也是整个城市形象的代表,其直接影响三亚旅游城市的品牌.城市旅游区位于三亚市市区,交通便利,属于繁华地带,人流量众多,同时也是整个城市形象的主体.连接其他三个分区,在所有分区中占枢纽地位.通过分析,该区内优质旅游资源单体较少,建议充分挖掘一般旅游资源单体,对现有闲置用地要回收和调整,提升城市旅游区整体质量.

3.3.3 西部文化旅游区

西部文化旅游区,面积约为111.35 km2,大于城市旅游区低于东部滨海旅游区.以现有天涯海角游览区为基础,向西延伸,经凤凰镇、天涯镇、南山文化旅游区、红塘湾、崖州湾、崖州古城、大小洞天等.西部文化旅游区含二级及以上旅游资源单体28个,其中,二、三、四和五级旅游资源单体个数依次为21、2、3和2个,在该等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所占比列依次为28.8%、10.5%、30%和100%.由表可知西部文化旅游区拥有着优质的旅游资源,五级旅游资源单体都集中在这里,且二级旅游资源单体也比较多,极具发展潜力.

西部文化旅游区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崖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南山的佛教文化、大小洞天的道教文化和天涯海角的爱情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交融,如矗立在优美海滩上的南海观音,奇特的小洞天石块,以及著名的“天涯”、“海角”石,无一不是自然与文化完美的结合,独具风味.建议加强区域内景区合作,南山文化旅游区可以与大小洞天、天涯海角和崖州古城等景区联动营销.

3.3.4 北部乡村旅游区

北部乡村旅游区地处三亚北部,包括育才镇、立才农产、南岛农产、田独镇、落笔洞附近、城乡结合部等北部区域[5].该分区面积约为1492.08 km2,是所有分区中面积最大的.北部乡村旅游区含二级及以上旅游资源单体21 个,其中,二、三、四和五级旅游资源单体个数依次为8、1、0和0个,在该等级旅游资源单体中所占比列依次为11.0%、5.3%、0%和0%.由表可知,虽然该分区面积最大,但旅游资源个数是所有分区中最少的.

北部乡村旅游区地域广阔,自然生态环境较为原始,生态自然状况及乡村面貌保留较为完好.极具旅游开发潜力,农产较多,可以利用现有农产的基础设施,进行旅游开发,增加经营形态,包括休闲农场、热带休闲农庄等,强化乡村旅游.但由于开发力度不足、交通不便等原因,北部乡村旅游区较其他各区旅游发展缓慢,建议根据各乡镇特点,重点开发打造乡村旅游.

3.4 三亚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分析

基尼系数(Gini)是地理学中研究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可用于度量区域分布差异的对比,进而找出其地域分布的变化规律[6],能更为科学直观地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本研究引用基尼系数度量三亚市四大分区内旅游资源单体等级为三、四、五级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7]如下:

其中,Pi为第i个旅游区内优良旅游资源单体(等级为三、四、五级的旅游资源单体)数占总数的比重;N为旅游区数量.基尼系数是介于0 和1 之间的常数,数值越大代表集中程度越高.将各旅游资源单体在其4个旅游区内进行分布,见表4.

表4 三亚市旅游资源单体区域比重Tab.4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monomer proportion in Sanya

经计算,基尼系数Gini=0.717,表明各旅游区内等级为三级、四级和五级的旅游资源单体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较低.表明三亚市旅游资源呈现分布广但区域集中的分布状态,且优质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热带滨海旅游发展带,北部乡村旅游区的优良旅游资源最少.一方面凸显了三亚热带滨海城市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说明北部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故仍需大力挖掘其他旅游区内的旅游资源,以滨海热带旅游发展带带动其他各区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巩固东部滨海旅游区地位,可以开发潜水、冲浪、帆船、海底观光等旅游产品扩大其优势,其次重点发展城市旅游区,建设沿河景观设施,打造广大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重要景观长廊,建立游客到访中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旅游综合服务系统为主要点,提高城市旅游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同时,根据三亚市乡镇特点,重点开发打造民俗村,文化村.最后,加大西部文化旅游区宣传力度,增强区内景区联动营销.

4 三亚市旅游资源优劣势分析

4.1 三亚市旅游资源优势

4.1.1 种类丰富

从自然旅游资源上来看,三亚市集山、海、河自然景观于一体,拥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蜈支洲岛等优质海洋旅游资源;南山、鹿回头、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等山体森林旅游资源.从人文旅游资源上看,三亚市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独特的黎、苗族民俗风情和厚重的佛教文化,这些优势造就了三亚独特的人文景观.崖州古城、落笔洞遗址、黎族民俗风情、南海观音等无一不显示出三亚丰富优质的人文旅游资源.

4.1.2 数量质量俱佳且组合结构多样合理

三亚市拥有各类旅游资源单体225 个,广泛分布于全市各个区域,结构组合多样、合理,兼具山水风光及人文色彩,如南山、亚龙湾等旅游区,同时具备优质的山海自然条件且人文气息浓郁.此外,建筑与设施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生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遗址遗迹类、天象与气候类旅游资源单体在三亚市内均有分布,且相互融合交错,形成多样复杂的旅游资源组合模式,为三亚旅游产业结构和模式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1.3 分布广、区域集中

三亚市旅游资源密度大,地域组合好,拥有东部热带滨海旅游区、城市旅游区、北部乡村旅游区和西部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区,且区内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各自特色鲜明,有利于通过联合开发,实现各旅游分区内优势互补.

4.1.4 气候、海洋资源在全国具有垄断性

三亚市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5.4 ℃,月最低气温在10 ℃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2563h[8],全年湿度变化稳定,是我国著名的避寒胜地,具有垄断性.三亚市优质海湾众多,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大东海等旅游区海湾景色优美,水质良好、水温适中,全年适合开展相关水上、沙滩活动,具有我国多数滨海旅游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蜈支洲岛、西岛等海岛旅游资源及多彩的热带海洋水下景观更是全国独有.此外热带天堂森林公园、鹿回头等热带林区也能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热带山体旅游活动.

4.1.5 生态环境优良

三亚市生态环境状况优良,近岸海域水质优良,基本为清洁海域,砂质细腻白皙,适合游玩度假,如亚龙湾、蜈支洲岛等天然海水浴场水质极优.且三亚市是中国空气质量最佳的滨海城市,同时还拥有一流的绿色环境,如热带天堂森林公园、鹿回头公园、三亚湾林区等热带雨林景观优美,风味独特.

4.1.6 旅游资源开发较为成熟

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三亚旅游资源已得到大力的开发.目前,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其旅游业已发展较为成熟,各类旅游设施相对齐全,如宾馆、交通道路等已逐步成型,有利于开展进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4.2 三亚市旅游资源劣势

4.2.1 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三亚市旅游资源众多,经调查旅游单体数量高达225个,但比重最大的是二级旅游资源单体,占总量的45.3%.三亚其实有大量的二级旅游资源单体已接近优良旅游资源的标准,只是未能很好地挖掘和开发出其真正的价值.以落笔洞为代表,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落笔洞具有巨大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并且具备相当程度的知名度,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落笔洞目前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景区内基本没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旅游资源价值未得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三亚市北部拥有着大量生态状况良好的区域但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故增加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对促进三亚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4.2.2 局部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

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三亚市部分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景区生态环境已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大东海旅游区周边的各类商店、酒店逐渐向海滩方向延伸,大东海沙滩正受到侵占、面积减少和海岸景观破坏的威胁.一方面,由于景区整体缺少统一规划,建筑逐渐向海滩延伸且高度过大,对海岸生态景观河地表构成造成改变,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另一方面,海岸周边零散分布的商家所产生的污水和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理.此外南山文化旅游区内部分兴建建筑设施位于坡度很大的区域,存在破坏山体结构和林带植被的风险,且破坏了景区整体生态景观.

4.2.3 滨海旅游资源的脆弱性

三亚市拥有独一无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此类资源生态敏感性较强,极具脆弱性,与此同时,不利的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海岸的侵蚀减少优良海滩面积从而使旅游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如大东海、三亚湾等海湾地带的海水沙滩已遭受人为的影响;南山文化旅游区较为缺水,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其生态环境可能产生退化甚至出现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丧失.蜈支洲岛等海岛旅游资源生态敏感且面积十分有限,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故需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本文对三亚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调查、分类和评价,并结合基尼系数对三亚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做了一定的分析,但在对资源单体的调查和分类中,由于有些旅游资源单体概念模糊,可能存在一些重复,也有些单体可能未被列入.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中,发现“国标”中的评分项目未能对所有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科学的评定,如“规模、丰度与几率”和“完整性”对评定如旅游商店等旅游资源单体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尽管如此,本文仍可为人们正确认识、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三亚市旅游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2]符国基.海南省自然旅游资源调查研究[J].热带地理,2010,30(5):552-557.

[3]陈文婷.三亚市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4):377-378.

[4]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5]奇创旅游咨询运营机构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三亚旅游发展规划2008-2020(修编)[EB/OL].[2008-11-10].(2014-08-01)http://www.docin.com/p-347848502.html,2008-11.

[6]王硕,曾克峰,刘超.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88-93.

[7]马晓龙,杨新军.中国4A 级旅游区(点):空间特征与产业配置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5):713-720.

[8]蔡道成,张侨.SWOT 模型在三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特区经济,2010(5):165-166.

猜你喜欢

三亚市旅游区滨海
滨海白首乌
滨海顶层公寓
岳滨海 藏石欣赏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樱桃萝卜在三亚市试种试验
三亚市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优化
建设开封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路径选择
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在三亚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