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探析

2014-12-23郭聪敏

创新科技 2014年24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普公众

郭聪敏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7)

新媒体时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探析

郭聪敏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7)

本文通过解析阻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原因,探究了新媒体时代可通过强化新媒体的科技传播责任;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进行校园科学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科普体系;构建共享的科学研究氛围;加强公众科学素养的理论研究等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公众素养;素养提升

长久以来,媒体传播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一直都处“主力军”的地位,新媒体时代更是如此。但作为具有显著“双刃剑”特点的新媒体传播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促进还是滞碍,就要看我们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培养和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如何规范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进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

1 新媒体时代公众科学素养的内涵及提升意义

1.1 新媒体时代公众科学素养的内涵。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对科学素养内涵做出了界定,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与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目前,虽然各国学者对科学素养的认识维度不一,概述不同,但一致认同的是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时代不同,科学素养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更是如此,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涌现新的科技,派生新的科学知识;新环境下催生的新科技革命、知识覆盖更替、信息狂潮;科技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等使得公众对科技、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处在动态的发展中。因此,新媒体时代公众科学素养的内涵需结合科技的发展重新考量。新媒体时代公众的科学素养可分为基本科学素养和高层次科学素养。基本科学素养包括公众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具有崇尚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高层次科学素养指公众具有主动对科学进行研究,进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具有新媒体传播中对伪科学的辨析能力;具有服务于全民科学研究的大数据时代的大局意识等。

1.2 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其一,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宏观意义。公众科学素养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这是因为在当今高度依赖社会支持的大科学模式下,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需要一个开放的科研机制和宽松的社会科研环境。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关系到科技创新发展能否得到社会支持,能否长足发展,还会对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及经济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合理地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其二,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微观意义。对公众个人而言,拥有基本科学素养不仅是适应当今科技时代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对每个成员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才能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处理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提高公众自身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成员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现存的问题

持续八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中提出的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公众科学素养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技常识,缺乏应有的批判、自主、创新等科学精神,使伪科学或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曾占据市场,愚昧迷信风行,产生恶劣影响,如“盐慌事件”和众多社会精英人物牵涉其中的“王林事件”等。纵观妨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新媒体的培育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传播是发挥媒体对公众科学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有效地科技传播有助于公众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和支持科学。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使公众更便于接触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活动,进而正确地理解科学和应用科学。然而,当前我国的新媒体在导向上发生偏颇,过多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如富商、官员、明星等多于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者,经济利益的驱使会使一些媒体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但无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反而可能会误导公众形成错误判断,从而产生错误行为。新媒体时代,强调用户的参与,这就说明媒体的传播不是单向的,同时还要注重反馈公众的意愿和心声,在信息接收和参与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需科技传播先行,传播不能空中臆想,必须有基础网络设施和科技资源。目前,我国的网络覆盖和利用成本高,偏僻山村和农村覆盖率更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虽不能建设如韩国那样的数码港城市,但网络的覆盖及利用的便捷性在新媒体时代凸显重要,直接影响用户参与科学活动的可及性。其次,科普资源的孤立和分布不均也是阻碍全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原因。高校、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社会企业等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各类科普资源,但因体制的问题而造成资源的孤立,达不到有效地共享和利用,进而影响科普资源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的应发挥的作用。

2.3 科学教育力度不足和范围不广。世界各国经验表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然而,我国目前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较低,农村更是如此,而且在校生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也不够理想。虽然《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把未成年人作为公众科学素养建设的第一类重点人群,实际上也就是以在校生为主的群体,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2]。在学校正规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些学校虽已有所回应,但是,执行力度明显不足。特殊国情下的应试教育造成科学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教育意识不强,教育内容粗浅,教育力度不够。公众科学素养应是全民各年龄阶层的,而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农民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以及错过机会或没机会接受学校教育的成人等其科学素养更需要提升,而终身教育和学习环境的缺乏等正是阻碍上述弱势群体科学素养提高的原因所在。

2.4 科普推广缺乏持续性。科普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先行军。科学普及不是简单的扫除文盲,而是由科学技术人员向非科学群体介绍当前科学的现状、进展、研究成果等,让公众能够了解科学和掌握科学。我国虽然开展科普工作很早,但因系统完善的科普机制尚未建成,以及社会各界合作和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存在着科普工作乏力,创新性和持续性不强的现象。尤其是在广大乡镇和农村普遍存在着基础条件差、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突出问题,致使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十分缓慢。不少地方科普宣传设施落后,甚至没有人员场所和活动经费,正常的科普工作无法开展,即使勉强能展开一些科普宣传,其受众面也不够广泛,形不成有效地科普氛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 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策略

3.1 强化新媒体的科技传播责任。在公众科学素养提升过程媒体的重要性不可置疑。但由于媒体为公众服务意识淡薄和责任不强的原因致使媒体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极不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要强化媒体的责任感,把为公众服务放在第一位。在传播信息时首先要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和公开,不能刻意对公众隐瞒、歪曲或者拖延信息的发布,应如实的报道、传递与发布。同时,还要注意传递与发布信息的来源广泛性,而不能仅仅报道某一些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要及时报道政府有关部门、各种社会组织、公司和社会团体的声音,并及时把公众的声音、呼声与要求及时传递出来。另外,在保证传播渠道和传播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扩大受众面,以有效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3.2 切实进行校园科学教育。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根本方法。但时至今日,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中对科学教育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校教学的目的与动力是应试,而非提高个人素质。借鉴美英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强化科学教育,增大“四科”教学内容,在教育方法上推行有形化教育方法,如广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师范院校建立的科学探究馆[3],此类有形化教育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科学教育目标。同时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加强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

3.3 建立完善的科普制度。科普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先行军。我国历来重视科普推广,但由于目前科普体系不完善、投入资金不足、人员缺乏、场馆有限、资源共享有待实现,以及科普氛围不浓、受益面窄等主要问题使科普教育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科普制度,保障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积极营造科普氛围,强化科普宣传教育,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建立系统完善的科普制度给予监督和指导;在科普形式上,增设科普网络,开展科普旅游,主动为公众推送科普知识;在科普资源上,整合和共享科普著作,增建科普场所,切实解决存在的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在科普对象上,针对公众层次多样性的现实划分科普对象,确定不同对象的科普重点内容,满足不同的需要,使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

3.4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对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人们只有广泛地接触各类媒体,才能获得最优质的信息资源,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提高对科学的认知和利用能力,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按人群可通过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介宣传三种途径进行提高[4]。教育机构和政府可利用相关的资源来组织和推动媒介教育,指导公众媒介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但公众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在本质上还依赖于公众自身的积极参与,在自由宽松的科技传播环境中,公众通过参与多样化网络平台提高自身的信息解读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进而通过媒体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在与他人的交流学习中正确理解科学。

3.5 构建共享的科学研究氛围。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各系统之间的科学资源共享不尽人意,这也是阻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原因之一。作为科学资源相对集中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应联合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创科学研究氛围,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贡献力量。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将创新落到实处;通过“阳光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缩小公众之间的科学素养鸿沟;通过机构知识库的共建和共享,避免科研课题的重复研究,减少政府的重复投资;通过和谐共享科研氛围的构建,创造宽松愉悦的科学研究环境,提高大家的共享和创新能力。

3.6 加强公众科学素养的理论研究。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中国自1990年初引进美国著名公众科学素养研究者米勒的科学素养调查理论指标以及问卷后,对外宣布进行了8次调查[5]。但面对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并停滞不前的公众科学素养,更应该进行深度剖析和跟踪研究,找出主要原因,而不应仅为调查而问卷。不应在行政力量的驱动下,形成“大跃进”式的科学素养竞赛,使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开始离开学术轨道。应通过深入研究探索教育体制、家庭背景以及社会情况下,公众在正规教育体制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中所形成的科学态度以及影响因素,探究科学性的、实践性强的公正科学素养测评体系,进行专题测评,进行纵向深入研究,切实能为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指导。

[1]黄瑞雄.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难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28-32.

[2]田娜.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途径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学报,2012(4):57-59.

[3]范晨红.试论媒介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作用[J].陕西教育,2014(5):21-23.

[4]孙波.媒体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关系的思考[J].湖南农机,2014(1):149-150.

[5]陈发俊.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测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9(5):114-117,131.

G316

A

1671-0037(2014)12-14-2

郭聪敏(1977-),女,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普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