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不同的电视新闻播音风格

2014-12-23安燕翼

创新科技 2014年24期
关键词:播音员电视新闻大陆

安燕翼

(开封市人才交流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不同的电视新闻播音风格

安燕翼

(开封市人才交流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0)

本文选取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电视新闻为样本,采用对比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原因、发展演变,对两岸电视新闻播音风格进行了研究。

大陆;台湾;电视新闻播音;播音风格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电视新闻播音风格有明显不同,从看节目的直观感受就能体会出其中的差异。两岸的电视新闻事业几乎在同一时间起步,50多年来两岸的新闻播音风格也随着两地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着变化,因而形成了两岸当下的电视新闻播音风格。

1 大陆电视新闻播音风格的形成和演变

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5月15日,大陆第一档图片新闻节目《图片报道》开播,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前身。直到1976年7月1日,第一个电视新闻联播《全国电视台新闻节目联播》在北京电视台试播[1]。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定名开播。50多年来,中国大陆电视新闻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播音员以及不同于其他华语地区的播音风格。从电视新闻起步至今,播音风格的变化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1 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大力鼓劲、激情澎湃。虽然中国大陆电视新闻是从20世纪50年代出现雏形,但是新闻播音却从建国之前就以广播的形式长期存在。为新中国的播音事业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解放区播音风格是慷慨激昂、爱憎分明的。在战火和民族解放的浪潮中,播音员们在简陋的环境下坚持播报。截至1949年9月,共有39家位于各个解放区的电台坚持播音[2]。伴随着建国初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对播音员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各地广播电台播送人民志愿军在前线的英勇表现,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新中国建设时期,电台播送了一系列鼓舞人民干劲的报道,刻下了时代的烙印:如鞍钢建成、长春一汽的兴建等。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沈力成为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开始,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逐渐起步。当时的播音员用较高的音调和音量播报前线战士的英勇事迹以及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强调信息的积极性和鼓动性,播音员的停顿隔断比较突然;语调铿锵、顿挫;姿态端坐,除了播报消息外没有其他多余的辅助动作来帮助表达。播音员用标准的发音,较慢的语速,努力让每一位受众听清楚其播送的每一条新闻的信息点。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断进步的播音事业遭受了冲击。新闻播报转入“高、平、空”[3](音量高、语调平、内容空)的“大喊大叫”时代。

1.2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创新发展、自然亲和、展现特色。1978年12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大陆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进入了新时期。此次会议,对大陆播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为此后播音风格的多元化、个性化打下了基础。

1978年正式创办的《新闻联播》,中国大陆电视新闻的“标杆”产生。播音员吐字归音标准,声音洪亮又不失客观感,对信息的表达完整流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新时代的新形象。1949年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对开国大典进行了实况直播,由播音员丁一岚和齐越交替向听众播报现场的盛况。归音、停连重音、表情姿态、形象设计等都成了中国大陆播音员学习参照的对象。

进入90年代电视新闻向专业化、地方化迈进。财经、农业、军事、体育等专业新闻节目产生发展,省区市的地方台的建设促使了地方化新闻节目产生,频道增加致使受众从地域、年龄、职业等方面进行了细分;在坚持规范的吐字发音和端庄大气的播音方式的同时,更多的播音员找到了更自然的感觉,变的更具亲和力,对象感、交流感更明确,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1.3 21世纪至今:播音提速,清新自然,注重二度创作。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大陆新闻直播普及后,播音员播报特点有了改变,最直观的体现在语速上。播音“提速”非常明显,据统计,60年代的播音速度维持在每分钟160至180字;80年代至90年代升到约260至300字每分钟;而当下播音员语速提到每分钟350个字。随着大陆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播音员,播音风格也从扬至平、从慢加快,改播为说。播音员或明快或规整的语流呈现多元化的特色,在进行播音的二度创作时产生了个人风格的差异,总的来说还是字正腔圆、端庄正式、严肃认真。

2 台湾电视新闻播音风格的形成和演变

当今中国台湾地区的电视新闻播音已经成为华语新闻播音的一个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播音风格的形成可以归结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原因。

2.1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字音校正时期。台湾在经历了从1894年至1945年的日治时期后,语言已经相当混乱。50多年来日语成了当地的主要语言,1945年光复后,台湾成立了国语推行委员会,推行普通话,建立标准化的普通话语言体系,排斥日语以及当地的台语、客家话等方言,成为“国语独尊”的局面。台湾当局在审定语言发音时结合了本地特色,合并了文言白话的同字不同音,省去了平翘舌音的区别,截至1994年共简化了3 000多个读音。这都使台湾最终形成的标准国语区别于大陆当今的普通话,也为即将产生的台湾电视新闻的播音语音提出了规范[4]。

2.2 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庄重严肃,政治性强。1962年2月,中华电视公司的前身“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正式成立并播出。1962年4月,台湾电视公司在台北成立;同年10月,台视正式开播。1969年,中华电视开始试播。中视的播出开启了台湾彩色电视的时代。此时的台湾还在“戒严令”之中,“报禁、党禁、样样都禁”[5],人民的语言、文字被限制,媒体的报道也被限制,因此台湾的电台、电视所能报道的内容非常有限,电视媒体是当时政府的宣传教育工具。早期的台湾电视新闻占播出节目的比重高达80%,新闻内容主要关于政治、军事和地方事件,由于技术的限制,许多消息在几天之后才能播出,实效性较差,这一时期台湾电视新闻播音属于正襟危坐的播报,播音员的播报比较沉闷,状态拘谨,吐字发音力度较小,活力较差。由于当时三家媒体都用同一套采编模式,因而新闻的方向基本雷同。

2.3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亲民化、口语化、年轻化、表演化。随着1988年报纸禁令被解除,台湾媒体的诸多限制相继被完全放开,随之而来的是电视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台视、中视、华视三足鼎立的局面,电视新闻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台湾新闻主播最看重的是外形的亮丽与否,而不是向欧美国家和当今的中国大陆,新闻主播一定要是在新闻第一线工作多年拥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的资深记者才能担当的选择标准。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的新闻播音员平均年龄为40.5岁,而台湾新闻主播基本在22到26岁时参加了电视主播班就走上主播台,所以台湾新闻主播呈明显年轻化趋势。主播年龄的年轻化造成了他们个人风格更为强烈,他们彰显个性、用词大胆。他们的语言习惯为2至3个字就要顿一下,每句话的句尾拖长且语调上扬,发音夸张而且动作手势幅度较大。

受制度与时代变革的影响,如今在市场操作下,迫使媒体让能提高收视率的煽情、耸动题材,成了新闻价值的指标。所以当今台湾电视新闻播音以轻松灵活的特点独特的语言发音,形成了它独有的亲民化、口语化、年轻化、表演化的风格特色。对比海峡两岸几十年来电视新闻播音风格的演变,可以看出从早期到当今,随着社会的变化两岸电视新闻播音的状况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政治环境较为紧张的时期,播音风格相对比较古板和沉闷;而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播音风格则会比较轻松自然。历经多年的发展后,同根同源的海峡两岸在电视新闻播音风格上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种形式:大陆电视新闻播音注重严肃的播报给人以权威的可信赖感;台湾则较为灵活,弱化了新闻的正式感。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电视新闻播音风格有着微妙的差异,本文选取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电视新闻为样本,采用对比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原因、电视新闻播音风格的形成和演变等方面研究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电视新闻播音特点和播音风格的特色。

[1]岳淼.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史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仲富兰.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7-40.

[3]杨小锋,张颂.一个播音学者的文化自觉[J].中国电视,2013(3):74-78.

[4]夏文津,李爽.台湾新闻的播音风格及其形成原因[J].新闻爱好者,2011(8):128-129.

[5]姚春霞.从《中国时报》透视解严后的台湾报业生态[J].剑南文学,2011(9):252-252.

G222.2

A

1671-0037(2014)12-127-2

安燕翼(1992.4-),女,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

猜你喜欢

播音员电视新闻大陆
新闻播音员做好各类配音工作需要掌握的技巧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冰之大陆
IQ大陆
冰之大陆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细微之处见功夫——播音员的情感掌控和运用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