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按摩及中频早期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2014-12-21刘晓霞赵玲相洁
刘晓霞 赵玲 相洁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中医骨科康复诊疗中心,陕西 西安710054)
脊髓损伤(SCI)可导致患者损伤部位以下的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障碍、神经反射障碍等,而大小便功能障碍,是一种可以导致终生残疾的损伤[1]。由于神经环路障碍导致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无力、逼尿括约肌不协同等异常,形成神经源性膀胱[2],由此引发出泌尿系统严重的顽固性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3]。我院2009年4月~2011年2月采用穴位艾灸、按摩及中频的早期介入治疗对脊髓损伤性神经源膀胱,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均符合SCI诊断标准[4],并经 MRI确诊。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31.8±13.5)岁;病程(8±5.5)d;颈髓损伤9例,胸髓12例,腰髓39例,均为A、B级损伤,泌尿系B超检查无异常改变,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同样的康复治疗:留置导尿间歇放尿、间歇导尿、排尿反射训练、主动收缩膀胱括约肌、盆底肌锻炼、水出入量控制训练及心理疏导。
1.2.1 观察组 从术后第7天开始,除基础治疗外还实施穴位艾灸、按摩及中频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2.1.1 艾灸 患者取仰卧位,用艾卷悬灸法灸关元、中极、神阙、足三里穴位,每个穴位灸3~5min,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1.2.1.2 按摩 采用点揉法按摩百会、承山、三阴交、中极、涌泉,每穴位1~3min,由轻至重点压3~5下,再向左、向右旋转揉动10~30次,每日1次。
1.2.1.3 中频治疗 采用成都千里电脑中频治疗仪ZP-100CHII,使用处方20,频率6KHz,患者取仰卧位,按操作规程将电极分别对置于患者腹部的中极、气海、关元与骶尾部的八髎穴位上,调节输出量为30~40mA,持续20min,每日1次。
1.2.2 对照组 从术后第20天开始,治疗方法同观察组,2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以及自主排尿恢复情况。
1.4 疗效标准 痊愈:自主排尿,膀胱功能和排尿频率正常,残余尿量<80ml;显效:自主排尿,膀胱功能和排尿频率正常,但残余尿量>80ml;有效:排尿功能不稳定,次数增多,残余尿量>80ml,靠间歇导尿排空膀胱;无效:无自主排尿,仍靠导尿管等方法排尿。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测得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表1,2)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排尿次数(次/d) 残余尿量(ml) 泌尿系感染(例) ADL(分) 自主排尿恢复(例)30 10.65±3.35 65.46±13.54 2 98.90±12.33 30对照组 30 14.55±4.45 78.65±18.35 13 85.45±11.62 26 P<0.01 <0.01 <0.01 <0.01 <0.01观察组
表2 两组患者三个疗程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属中医“癃闭”范畴,根据中医学理论,癃闭一证,病位多在膀胱,多因膀胱经气受损,气机不畅,下焦决渎无力,导致尿潴留[5]。早期康复治疗对SCI患者非常重要。损伤后2周开始康复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能减少并发症(包括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且康复治疗开始越早,并发症越少[6],脊髓损伤患者术后2周一般情况稳定,是早期康复治疗介入的较佳时期[7]。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次数、自主排尿恢复、泌尿系感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说明有效而及时地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两组均采用统一的康复治疗和艾灸与穴位按摩联合中频的介入治疗。关元、中极、神阙属任脉之要穴,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8],走行在下腹部,具有通经络和气血、调畅中、下焦气机,使膀胱气化功能得已恢复之功;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艾灸这四穴位,可以起到温阳补肾,益气固摄的功效,从而改善膀胱功能,可显著缩短神经源性膀胱达到平衡的时间,而且越早施治患者,达到平衡性膀胱的时间越短[9],穴位按摩取穴百会、承山、三阴交、中极、涌泉,手法采用点揉法。百会穴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百脉于此交会,能通阳化气行水[10];承山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运化水湿,固化脾土功效;涌泉穴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1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处。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是通过电极板用于躯体的特定穴位即关元、中极、气海等穴[12],其能温补下焦元气,增强膀胱气化功能,达到启闭通尿的作用,起到疏通经络,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收缩,提高平滑肌张力;同时作用于神经节与神经节段,可产生反射作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八髎穴不仅刺激了下位排尿中枢,同时也将神经冲动传向上位排尿中枢,引起效应器官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改变。本研究采用督脉与任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为主,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强筋壮骨,通利小便。诸穴合用,使三焦气化有权,膀胱开阖有度,可明显改善膀胱感觉缺失,有利于膀胱排空及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的建立,观察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该疗法具有效果明确,安全易掌握,简便价廉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1]丁岚,马英峰.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时的康复教育[J].新疆医学,2010,40(1):112-114.
[2]郝定军,王岩,田伟.脊柱创伤外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9-355.
[3]付丽萍.间歇性导尿配合针灸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总结[J].光明中医,2010,25(10):1863-1864.
[4]唐丹,裴国献,杨幸华,等.应用重心移动式截瘫步行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8):606-607.
[5]刘晓辉,冯晓东,刘承梅.艾灸结合红外偏振光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观察[J].中外医疗,2010,29(34):43.
[6]张秀萍,冯冼,李曼迪,等.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3(4):218-219.
[7]黄荷,佟剑平,李翔.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1(1):14-15.
[8]杨丽华,张占伟,刘涛杰,等.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疗效关系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4):2748-2749.
[9]潘洁.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40-241.
[10]冷军.“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1,4(4):301-303.
[11]王华云.艾灸结合穴位按压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8,23(6):423-424.
[12]沈雷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