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自测报告
2014-12-20吴光平陈龙泉
吴光平+陈龙泉
由我校承研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自2011年9月被立项为四川省十二五电教科研专项课题,在四年研究过程中,省、市、区电教馆始终高度重视对该课题的领导管理,自始至终有专家指导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在历经准备、发展、深入、总结分析后,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研究全过程和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现将课题的有关自测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测目的
自测研究过程和研究效果的真实性,检测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为成果鉴定提供材料依据。
二、自测时间:2014年9月30日
三、研究过程的实效性
1.立题论证:该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践后提出的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可靠性,课题提出后,经过有关专家论证后确立为现代技术专项课题。课题研究经历了准备、发展、深入、总结推广四个阶段,历时4年,期间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2.主要研究措施和实施范围:课题由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及艺体教研组承担实施,全体教师参加,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10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先后由吴光平、唐文勇、陈龙泉、曾国和、鲁奎、任大军、陈晓辉、彭政等同志担任主研。四年年来有86名教师参与研究,四个年级共2500余学生。参研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人,省骨干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3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10人,校级骨干教师35人。
3.研究力量的投放情况:
(1)组织理论学习情况:研究期间,课题组举办了课程改革理论、转变教师的教材与教学观、多媒体技术应用等专题讲座10次,邀请专家顾问组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解决理论性、方向性问题,派出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培训100余人次。
(2)组织研究活动情况:研究期间课题组组织召开筹备会议一次,开题会一次,阶段小结会一次,拟举办结题会一次,组织理论讲座10次,成功承办各级优质课赛课活动4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20余次。参研教师上示范课20余堂,课题研究课100节,汇报课20余节,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成都优秀教研组。
(3)外出培训、咨询专家情况:研究期间,一是邀请省市专家来校论证2次,指导研究工作,二是派课题组成员到省市县各级培训达100余人次,三是课题主研人员对参研教师的传、帮、带培训。
四、研究成果
(一)促进了学校的有序发展
1.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四年间教学质量明显升位,学校连年获教学质量稳居同类学校前茅,连年获市教育局表彰。2.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更新跟上了形势,观念是先导,教师是关键,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3.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学校多媒体教室、微课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等得到了添加和改善,更新了网络设施设备。
(二)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全体参研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了“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了“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三)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经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放想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以协作学习为核心的多元化学习,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关注,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热情。参研教师有了亲身的教育科研体验和感受,认识到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其理论素质、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四年年来,我校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故事、教学叙事近三百项,有几百篇区级以上奖励,有三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有两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发表,另有二十余篇文章在《教育策划与管理》等刊物发表。有多想课例和课堂教学获奖。四年中,培养出三名副校长、一名校长,10名科室主任,省级骨干教师一名,市特级级教师一名,市区级骨干教师10余名。
五、自测结论
1.该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实效性,有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过程真实,研究思路清晰,客观规范,直到有利,各项措施具体,课题研究资料较为齐备、翔实。
3.课题成果显著,参研教师的科研能力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特别在课题方案制作、操作能力、撰写能力、收集资料、归档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了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