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初探
2014-12-20谢明飞
谢明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为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身心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学习绝对时间已不可能再延长的状况下,要提高教学质量,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研究,通过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是师生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结构、教育理念、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缺陷,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致使教学效益低下,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在这个特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教学理念,我们从解决教学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通过严谨而科学的教学流程,规范而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灵活而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确保课堂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有:情景导入→认知目标→示案自学→信息反馈→以案导学→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形成网络→反馈矫正→拓展创新。此模式尤其适合新授课。
1.情景导入,认知目标。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导入情境,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后,要讲明本课时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便于后续学习有的放矢。
2.示案自学,信息反馈。课前下发学案,学生据此预习自学,要求学生以学习目标、重难点为主攻方向,自主完成各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并尝试完成相关练习。
3.以案导学,精讲点拨。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采取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辨析等方式,适时精讲点拨。尤其是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应针对其疑点症结所在,重点讲清思路和事理。“精讲点拨”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可根据需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程。
4.归纳总结,形成网络。待学生“消化”理解之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体系,以加深印象。重点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以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
5.反馈矫正,拓展创新。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少而精的综合评估,进行课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目标,能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着重考查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难度要适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所区别,题量不宜大,以5—8分钟左右为宜。待学生独立完成后及时评讲,重点揭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三、几点注意
正确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法,提高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制作有效的学案。一个完整、有效、适用的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思考题、自学方法指导、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设计、当堂达标测试题、知识扩展等几个部分。编制学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把本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条理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中的关键词可采取挖空的形式让学生填空,而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可设计成判断题让学生辨析,以增强印象。每一条知识都应设计1—2个思考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点、难点和重要知识点进行辨析、思考或适度的拓展。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文字材料分析、讲故事、讲笑话、听音乐、看漫画、表演小品、看电影、现代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努力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先学后讲,重在点拨。先学后讲,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最基本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仍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的基础上适时点拨,重点要放在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出错不要马上就讲,以免干扰学生的正常自学。
4.设计有效的提问和讨论。有效地“提问”和“讨论”,能“激发”学生讨论和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因此,提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激发学生人人主动参与讨论、思考和探究,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能引发学生联想,揣摩人物情感,探究事态的发展,从而强化学生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