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研究报告
2014-12-20吴光平田华明陈龙泉鲁奎任大军
吴光平+田华明+陈龙泉+鲁奎+任大军
前言
一、课题来源
(一)研究背景
小组协作学习兴起于7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初开始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是全世界范围内一种使用广泛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近40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应运而生。CSCL是协作学习与计算机教育应用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人们对教育和学习内涵的深入理解,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CSCL将小组协作学习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协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说,CSCL的理论、模式、方法与实践,当前在全世界已经进入相对成熟与稳定的发展期,在学校教育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实践,尤其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方式。
目前,小组协作学习领域研究相对比较成熟的国家,主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相关研究。
理论方面的研究:协作学习是约翰逊兄弟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首次提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得到实质性研究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校教学之中,对于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技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美国协作学习与掌握学习被称为当代最受欢迎的两种教学策略。
实践方面的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小组协作学习是网络技术发展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学习平台的交互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为小组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从国外开发出的CSCL工具来说,在网络学习平台中营造出一种“协作学习环境”是技术应用的核心所在。近年来,国外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支撑平台,其中包括协作会话工具和协作活动工具,旨在帮助课堂环境下的协作小组进行问题解决学习。
我国CSCL研究经历了定义与原理、结构与模式、方法与策略、设计与应用、评价等发展过程。1999年至2005年,倾向于理论研究,2006年至2009年倾向应用研究。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步伐有些脱节。特别是CSCL的应用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应用研究方法和策略都是借鉴国外的,原创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在于开展CSCL活动时,若没有良好的协作工具或平台支持,那么参与者的互动水平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活动质量也将随之下降。
(二)课题来源
基于以上背景,我校以“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研究”为课题,拟通过课堂教学“切口”研究,探索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小组协作学习的普遍规律,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和操作程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我们确立了《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研究》课题(后更名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研究”),并在四川省电教馆立项。(立项号为:SC2011-107号)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建构网络环境的小组协作学习基本模式,支持小组协作学习规范化开展。2.在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研究过程中,探索信息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操作和评价方式,并探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3.通过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数据,打造典型课堂教学案例,积累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与教学数据。
二、研究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式学习,与运用在传统地班级教学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有助于学习者之间借助网络更为有效进行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协的作学习,实现的协作式学习。
2.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学生分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在协作学习中学生的分组是一种灵活的机制,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特别是在不同学习阶段,必须使用不同的分组,才能最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地效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就使得协作学习中的分组更为方便、灵活、多样,学生不仅可以在班集体内自由地进行组合,而且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与网络上的其他学习者协作交流。
3.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学生适应班级教学以外的校外学习与远距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4.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向导”和“监控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充分地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
课题界定
一、网络环境
即所谓“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包括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互联网等)、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和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二、小组协作学习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发现的资源信息、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地域。使相对分散的学习群体,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它包括群体工作方式研究和支持群体工作的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系统的开发等部分。
三、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CSCW)与协作学习(CL)的结合,即:CSCL(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CSCL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多个人协同完成同一学习任务,计算机提供一定的支持环境来支持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各种学习形式,如:对话、商讨、争论等,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论证,在相互补充讨论中得到知识意义建构。因此,协作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它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对提高学生成绩、形成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和乐观自信的态度,以及学会与他人协作工作的交流能力等方面都有极为明显的积极作用。endprint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建构小组协作学习的网络技术平台,支持小组协作学习的开展。
2.基于平台支撑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探索出与信息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几种组织形式,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操作和评价方式,并探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3.通过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数据,探索出典型综合课例,积累一批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与教学数据。
理论依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因此教学要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根据这些,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致力于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景,搭建机动灵活必要的教学支架,提供方便的对话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同时,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强调协作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不是“教”。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构建方式获得。
人本主义主张教师在教学应当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感觉有价值的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它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开放学校。根据这些,我们的研究中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与探究融于学生自主创作、协作讨论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构建出“探究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的实施策略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程式或操作程序;使学生发现学科学习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结点与交叉处,灵活地把学科学习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科学习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学习活动,在“做中学”,形成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获取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同步提升。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1.探讨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程式建构的科学途径,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2.构建具有各学科特点的协作探究学习方式;3.研制出一批实用的、有推广价值的优秀教学软件与教学资源库。本课题的研究难点是: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具有各学科特点的协作学习程式;研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资源库。
研究思路
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外学习形式,即“确立研究专题——建立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形成报告”。另一种是课堂学习的模式,即“设置问题情景——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发现或提出新的问题”。基于上述两种模式,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是查阅资料。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领域内,前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果,哪些方面还需要研究,了解研究领域的动态及本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价值取向。
其次是调查现状。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调查。根据观察和调查的结果,进一步论证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是制定方案。目的是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使整个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究误差。
第四是实施研究。按照研究计划(方案)所规定的对象、内容、时间、手段、方法和程序等,对研究对象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以获得研究者所希望的结果的过程。即,在已有的研究策略指导下,建构协作学习的网络平台,设计“小组协作学习”模块,进行实践探索。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对参加学习的成员合理的进行分组;怎样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设计学习活动;如何对小组及其成员进行有效的监控;如何对协作学习实施准确的评价等等。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课程整合思想、现代教育理论、认知心理理论以及“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指导,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追踪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做出分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
2.综合调查法。通过访谈、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学生作品分析的方法获取资料。例:通过访谈了解我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了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参与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活动前后的状况,了解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的兴趣及效率,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3.行动研究法。根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出实施协作学习的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开放的、自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师生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自主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经验总结法。采用经验总结的形式。对协作学习研究的事实材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分析、积累、总结,并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以进一步反思,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与学生有关的学习活动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进行观察、调查、追踪,获取相关的信息或资料,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整合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endprint
实施步骤
一、设计申报:时间划分,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
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填写《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书的填写。完成此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的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二、实施阶段:时间划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
达成目标:制订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并具体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阶段成果:撰写与上述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
三、中期论证:时间划分,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
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中期评估。
阶段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
四、结题鉴定:时间划分,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
完成目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
研究成果及归因分析
一、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协作学习模式的内涵
(1)协作学习的概念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协作学习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2)协作学习的特征
①自我实现。协作学习鼓励各抒己见,而且每个人都对他人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他人的意见做出客观的分析,容纳与己不同的意见,从而辩证全面地认识世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等等。因此,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更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②信息交流。学习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师生、学生之间通过各种媒介(口头语言、书信、电子通讯手段等)进行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结成了多边多向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体系中,认知与交往共建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隐性促进作用是协作学习特别关注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
③平等合作。协作学习中,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学习环境,教师不见得比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网络的隔离性也免除了面对面带来的诸多压力。在这样的“虚拟社会”中,可以平等对话,而没必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这样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加有效。
④人人进步。合作学习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呼吸自由的空气,体验自我的价值,感悟做人的尊严。良好的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心理的互补,新型的评价制度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突破了只能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实现了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丰收”,从而真正实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⑤团结协作。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学习结果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的方法,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只有我尽力了,大家才能赢,也只有大家赢了,我才能赢”。因此,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独立打拼、个人竞争的学习现象,使学习过程建立在相互合作、群体竞争的基础上,有效地形成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个体责任。
⑥网络情景。协作得以展开应该有激发讨论的矛盾和问题,仅仅用言语描述的问题往往过于平面化,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和任务情景就成为协作学习开始的引子。
⑦整体效果。网上教师可以按照某种标准将学习者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共同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学习的互助、合作气氛,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来评价每个成员的成绩,所以协作小组中的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学习。
2.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学习的基本元素
教学的四大元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之相对应,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通常有五个基本要素:学生协作小组、网上教师、教学资源库、网络环境、教学方式。(如图)
协作小组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的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的真正主体。协作学习小组既可以由教师按要求组成,也可以是自自由组成,特点是结构比较灵活;也有由网上教师组织的相对的协作学习小组。
网上教师 网上学科教师,也可以是教师群体,还可以聘请某一方面的专家,其职责是负责组织问题,评价协作学习的结果,组织讨论,监控协作学习的过程,并且在学生无法通过协作或自学达到学习目标时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学资源 资源库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教学资源不仅为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方便,更是网上协作学习赖展开的基础,没有资源,教学就是无源之水。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题库等。endprint
网络环境 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组织环境。硬件环境是协作学习需要的硬件条件,具体就是指网络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协作小组的结构,以及协作活动的展开而需要的软件环境,如,讨论环境、文件传输界面等。
学习方式 在问题学习模式中,主要采用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问题探究式。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协作探究,同伴互动,而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3.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构建出最好的平台
这里专门提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学习,并不是说它与传统环境下的模式有很大不同,而是因为网络环境可以更好的支持协作式学习。
网络环境的特点优点:网络环境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的时空间限制,传递信息方便快捷;网络环境具有近乎实时的交互性;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信息库,可以借助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网络背景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不受人为环境控制,学生可以不迷信教师,大胆进行批判性地学习;网络环境为解决协作学习在传统教育环境下进行所存在的问题带来希望,同时也显示了它强大的教育功能;学生学习动机呈多样性,学习压力因素各异,而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网络环境对学生来说是时空的解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使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可以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学会交流与合作;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时可进行比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益于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网络环境的教育功能:网络环境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网络环境能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网络环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信息库,这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环境。这里所说的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学习是指整个协作式学习过程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学习需要从网络自身的优点及教育功能入手,创造一个网络协作环境。
4.建构主义与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学习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新进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个体的作用,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即只有学生主动建构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教师成为实现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指导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成为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应用于协作学习中的方法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分析协作学习的目标。
根据教学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目标。协作学习的目标是系统性的,一般将协作学习的总体目标分解为许多子目标。子目标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子目标的确定及解决对总体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2)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在一个特定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协作学习伙伴共同面对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根据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学习者面临的学习任务主要分为三类,即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在这三种学习任务中,概念学习的性质是基于事实的,其他两种任务的性质是基于分析和综合的。对学习任务的这种划分提供了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的清晰思路。例如,在进行基于事实的概念学习时,协作学习伙伴面对的是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基于分析与综合的问题解决和设计学习时,则对学习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形成许多子目标,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对子目标的学习。概念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概念的含义,明确要领的特怀与适用范围,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协作学习掌握概念,学习者将面对明确的目标,即非常强调协作学习过程中目标的整体性。问题解决和设计则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要求相对较低,而更强调个体对子目标的实现情况,因为子目标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习任务的完成。
(3)确定小组的基本结构。
研究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学生在开始协作学习时,通常缺少小组协作的技巧,因此,在班级中首先设计协作交互活动的技巧和建立协作学习小组的方法,对学生来讲,需要他们学会如何倾听其他同学的谈话,分析并弄清楚他们讲话的意思。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激励小组中其他参加者、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动态地监视与修改小组、如何有效地进行通信等等。
小组的结构通常有:
目标观察。一般情况下有三到四个小组参与同一个问题解决,在其中一个小组开始工作的同时,其他小组观察该小组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及问题解决的技巧,发现其优点与不足之处,以在恰当机会与其讨论并阐明各自的观点。如果仅有两小组参加,第一个小组致力于寻找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仔细倾听第二组对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解释以及不同的技巧与方法。第二个小组则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一组的动态上,以准备同第一组讨论其解决问题的优劣(有时也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全班共同商讨已经发生的问题和什么问题没有发生或即将可能发生什么问题,以便将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目标问题解决上。
结对评判。该种结构形式是小组中的成员两两结对,第一个小组成员①号解决问题时,第二个成员担任教练的角色。然后当第二个成员解决问题时,第一个成员担任教练的角色。在一个协作学习小组中其他结对的小组成员对他们的问题解决结果进行评判。为完成问题解决任务,该过程一般更换结对成员多。除了结对成员预先进行个别化练习外,小组内一个成员需要将他解决问题的答案向另一个成员解释,然后他们对其进行讨论。进行后续问题解决时,结对成员之间调换角色。在向小组内所有成员分享他们的结果时,结对的协作者之间必须取得一致的结果。endprint
小组评判。小组评判是在小组之间进行的,其程序与结对评判类似。队友之间互相帮助理解练习的答案,因此各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面对问题的每一种答案,有利于增进小组成员对问题的全面了解。
问题分解。将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解,并由协作组成员分担。按照问题解决的顺序由小组成员分别汇报共享结果,直至问题解决完成。每一名小组成员都是问题解决相对独立和不可分隔的部分。链条结构可以用这样的事例说明,当学生需要理解给定阅读材料时,可以将该阅读材料根据内容分解成若干独立段落。然后将学生分成同样数目的阅读小组,每组抽取一名成员,并将阅读材料的一个段落交给他,在他理解后再与同组的其他成员解释。然后换一名成员,并交给他另一段材料进行理解,发此重复进行此过程,直到阅读材料的所有段落都由小组成员向其他成员解释完成。就像链条一样,每一名成员都独立从事某一项任务,但各任务又是总任务的一部分,所有部分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最终完成。
结对思维共享。全体协作学习成员首先独立思考给定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再将他们两两结对,对给定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确定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最后和全体成员一起分享问题解决的答案与技巧。
结对间思维共享。这种结构基本上与结对思维共享相同,但最后问题解决答案的共享是在结对间进行的。因此这种小组结构更强调结对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即结对成员首先对问题解决取得一致,然后才能与其他结对成员共享。
概念网络。无论作为小组学习或个别化学习的组织形式,都可以根据辅导教师指定的目标进行自由探索学习。学习目标可利用关键性概念表述,并由此概念贯穿学生知识获取的全过程。由于概念具有网络特性(语义网络),因此只要理解了典型性概念,在给定的范围内就可以由学生自己建构一幅概念地图,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协作学习中每个成员可以准备几种彩色笔,以对知识掌握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典型概念进行标记,最后形成由概念组成的概念网络。
团队构成。协作学习成员在一起共同学习,形成学习团队。团队中成员的角色主要有:保证团队目标实现的管理者、发布团队解决问题结果的发言人、对队员的正确行为进行确认的激励者、对队员的回答进行确认的评核者、记录答案和队员意见的记录员、擅长表演与展示的“艺术家”、向班级其他同学解释本组问题解决答案的展示者等,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管理者、评核者和记录员,他们是一个团队所必须具有的三个主要组成人员。由于受团队人数的限制,一个成员经常同时担任几中角色。
共享空间。黑板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黑板,协作小组可能与全班同学共享问题的答案的问题解决的技巧,并且即时得到其他的反馈。有时贴报与幻灯片也可以代替黑板的功能,实现成果的共享。
网上展示。网上展示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当协作小组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让其中一名成员在教室中巡视,以便从其他协作小组中寻找好的思想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及时回来向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汇报。
双栏归纳。教师利用投影(电脑)将一些项目放进双栏中的一栏内,在不告诉学生项目分类标准前提下,要求学生对项目进行分类。在教师要求将项目加入到第二栏时,小组中的成员全部起立,并对项目可能区分的类别进行讨论。当一个小组的同学确定他们知道了分类的标准后,他们可以先坐下来而不透露自己的答案。当所有组的同学都坐下来后,进行如下操作:
请一个小组将他们的项目增加进每一栏中,并让其他小组对他们的选择展开评论;
教师向全班同学展示其它项目,并让该小组决定每一项目属于的栏目;
让协作小组代表描述他们的分类标准。上述小组结构适合不同的学习活动或教学目标,如,目标观察适合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机能,结对评判与问题分解更加适合学习新的材料,概念网络和双框归纳适合学习相关的概念等等。在协作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推出新的小组结构对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与适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参加协作学习的学生特征确定小组的基本结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目标。小组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协作学习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的目标与任务不断创设新的小组结构形式。
(二)技术成果
1.实践案例
案例一:网上购物
数字化的时代,网上购物成了一种购物时尚,青年人都喜欢网购,也都有网购的经历,有没有过网购后感觉买的东西和金钱不成比例,也就是感觉不实惠的时候?我们通过商套决定选取“如何进行网上购物”作为学习主题,并进行了基于信息网络的协作学习。下面我们就请大家和我们一道分享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网络购物的学习经历。
1.确定网络协作学习的目标
网络协作学习目标具有系统化特点,我们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子目标,子目标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在这次协作学习中,我们将总目标划分成三个子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网上购物的基本流程;
(2)网上购物时,学会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同时能够防止网络诈骗,安全购物;
(3)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进行网上购物。
2.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在分析学生特征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如: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
在本案例中我们结合八年级的学生对其分析如下:
(1)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探究欲强,想象力丰富。
(2)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上网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具备一定的搜索、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的辨别网络购物与现实购物的差别。
(4)同学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选择网络协作学习的内容
学习者面临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三类: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其中概念学习的性质是基于事实的,其它两种任务的性质是基于分析和综合的。endprint
在本案例中,协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到概念学习和问题解决。
在概念学习中,要让学生掌握:网络购物是什么?网购与现场购物有什么不同?网络购物的流程包括什么?网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问题解决中,要让学生知道:如何顺利进行网上支付?如何防止网络诈骗?
4.设计网络协作学习的主题
主题的设计对于网络协作学习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学习目标不能制定的过高也不能过低,设计协作学习的主题我们理解的就是围绕题目可以从哪些相关的角度进行探究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市场学、法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如何进行网上购物”的主题学习。
5.确定网络小组的基本结构
协作小组的划分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划分,这种分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划分组别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又可分为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另一种是依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分组,这种分组是学生自愿结合。在实际中我们一般会采用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
在本案例中就是采用这种分组方法。
把计算机网络基础、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相差较大的学习者编为一组。[组内异质]
每组成员中优、中、差各层次比例相当,组与组整体水平差别不大。[组间同质]
6.创设网络协作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的环境应该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必备的硬件环境、技术实现方式,还包括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形成的协作集体这个人际关系环境。
在本案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的学习环境包括:
(1)学生以计算机为媒体工具与他人协作。
(2)小组成员可以与学习同伴、培训人员展开协作,在网络计算机环境的支持下共同面对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安全的进行网上购物”这一主题。
(3)利用聊天室、QQ、MSN等,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发送建议,关于协作伙伴行动的评价等。
(4)WEB教室中,学习者可以接触到Internet,从中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
7.准备网络协作学习资源
资源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信息量要足够,要与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资源结构要合理,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资源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如文本、图形、动画等。
在本案例中的学习资源包括媒体资源即各个学习小组可以访问专题学习网站,来获取他们需要的资料以及相关资源和专题学习网站。
8.策划网络协作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是协作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活动设计应包括教学活动序列设计、活动内容设计和活动开展形式设计,活动主要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并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在本案例中活动设计包括三个阶段:问题导入、活动实施和总结。
第一阶段:问题导入
(1)如何选择商品质量好而又安全的网店。
(2)如何顺利进行网上支付。
(3)如何防止网络诈骗。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1)学习小组内部根据问题进行交流,了解各自网络基础以及对网上购物的了解程度。
(2)小组内进行讨论,了解网上购物都需要那些基本网络技能,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
(3)根据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制定各自的学习计划,并且和其他小组进行比较,改进不科学的地方。
(4)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协作学习,相互探讨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又培训人员进行辅导。
(5)交流学习心得,使小组内各个成员掌握网上购物所需的各种技能,安全的进行网上购物。
第三阶段:总结
总结本次小组活动的经验与教训,谈谈大家的收获,并将所学会的技能用于以后的网购中。
9.拟定网络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内容及方法
评价对于一个教学模式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针对于网络协作学习的特点我们从小组绩效评价量规和个体绩效评价量规两个层面来进行评价。
小组绩效评价量规可划分为三个维度:一般特征、过程特征和小组学习成果。每个维度又细分为相应的评价元素,如一般特征包括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过程特征包括目标管理、成员管理、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
个体绩效评价量规可以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来看,形成性评价中包含意识、态度、知识准备、人际交流能力、人机交互技能、交互质量、评估能力和职责履行,总结性评价就是个体学习成果。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
案例二:反恐问题
背景:“恐怖事件”是各国政要和媒体一个追踪时事热点.透视国际间矛盾与协作、反思利益与人性的较为深刻的主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美国际“反恐”这一当今国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分析恐怖事件产生的原因、了解反恐进程和关注无辜平民等一系列活动中,将信息技术学习有机地融合进去,通过搭建站点.制作网页来传达“反恐”呼声。整个案例涉及信息技术,政治,历史,军事科学四个领域。
目的:通过对“反恐”主题的探讨学习,了解制作网页方法,学习规划、设计、制作、发布与管理网站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互相交流、彼此争论和互学互教的协作学习能力,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和培养审美情趣,引发对重大事件的思索,增强忧患意识。
1.引入主题,提出任务。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反恐影音片段.展示恐怖活动的大量图片、音像、反恐访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揭示主题:反恐问题。
提出任务:创建我们的反战网站。表达我们的反战观点。呼唤世界和平。
2.合理分组,科学分工。师生协商,明确分组要求。指导学生按个人意愿、知识结构选择角色。endprint
3.搜集筛选信息。学习小组共同搜集文章、图片和视频等相关信息资源。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思考.筛选出有用信息。
4.设计网站结构,展评相关站点。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设置站点结构。学习网站中的超链接及搜索引擎,浏览相关站点。组织学生对所浏览的网页内容进行评价.对有价值的和吸引人的内容进行记录。
5.明确评价标准,设计页面布局。组织学生思考建设一个优秀的网站的设计要点师生共同制定作品评价表。根据评价标准引导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制定开发计划书,设计页面布局。
6.创建网页,搭建网站。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进行网页创作的实际操作。根据学习小组实际学习进度,适时介绍超链接使用方法。指导学习小组完成超链接操作,并检测链接效果,保证网站浏览效果。
7.成果展示,实施评价。小组展示成果,介绍分工协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指导小组互评,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视觉奖和最佳技术奖等奖项。
问题反思:
这是在网上找到的一个比较详细的有关协作学习的案例,看过后对协作学习的一个整体的流程有了一个相当的了解。其中对我印象颇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环境的打造。每个学习小组由5名同学组成,每个成员分配一台计算机,将5台计算机按五边形放置,这样5名学生就围成了一个圈,不仅从形式上客观地反映出小组的构成,而且方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搜索、共享、加工和管理信息,易于创设出优越、方便、和谐的协作学习环境。
二是分工的明确和细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细致而又明确的分工,对主题的把握和任务的拆分相当精确。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
三是评价标准的确立。在动手做之前,老师和同学就共同制定了一个评价的标准,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也在技术和艺术层面上对学生的创作起到了一个导向的作用。
案例三: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
说明:随处出国留学热升温,当前基础教育国家化问题成了一个热点,各校纷纷绝版国际部和国际课程班。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决定在高中范围内做一次问卷调查。
任务:设计一份“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问卷调查——高中学生专用”。
时间:2周。
组员人数:6人。
过程:任务下达—指标分析讨论,分配任务,设计题目,讨论汇总。
周五下午三点左右:各个小组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汇报,和其它组进行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推荐与自我推荐。讨论较热烈,但难于达成一致意见;因为问题数目太多,不能马上就能将问题给精选出来供大家讨论;题目设计人对于题目分析深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商讨后决定:①选三个同学组成分析小组,专门分析题目;②各小组先对自己的题目进行分析,并推荐一些题目,推荐题目要写明推荐理由,供分析小组参考;③推荐题目提交最迟时间,周日中午十二点前。
下周一中午:分析小组接收到了所有小组的推荐题目。我们采用的协作策略和工作进程如下:
①甲乙丙同学分别对每一份问卷的题目进行评析。
②评析汇总,每人除了自己的还要看其他成员的意见和看法。
③交流和沟通。
④结合自己的理解,每个成员站在全局的角度整合一份完整的问卷,命名为“初稿”。
⑤各自设计的“初稿”在局部范围内试测,看效果,提问题(下周二二十点前)。
⑥修改后的“初稿”汇总,进行交流分析,进一步设计出整体问卷,命名为“完稿”
⑦试测“完稿”(下周三)。
⑧小组所有成员参与“完稿”汇报与讨论,提取意见和建议(下周四上午)。
⑨再次修改,完成最终问卷(下午四点前)。
⑩报告员根据分析小组提供的分析数据制作报告PPT(下周五上课前)。
一些反思:从最终成品看,我们做得还比较好,也得比较高的评价;从协作学习的过程来看,我们合作得也比较好,尤其在分析小组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充分参与,并且意见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问题反思:
不足之处,如有些成员的参与明显不够,不能按时提交任务等结合这些问题,引发一些反思:
一是参与度的问题。由于分工不同,导致每一个人的参与情况也不一样,协作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学习者的参与度,但是,如何确保每个同学参与程度最大化,中间有个“度”的问题,还有方法问题。其次,反过来看,每一个人的参与度不一样是不是协作学习的一个优点呢?感兴趣的,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多做些,而不喜欢的,或是没有时间的可以少参与,这样理论上可以说是协调了各个成员,优化了学习过程。但是个别同学的参与度极低,这样的话他的这次学习效果也会很低,我们想,作为协作学习的发起者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
二是课堂之外的协作。看很多协作学习的案例,多是中在课堂上临时的分组讨论与合作,这样的案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成功”告终。我们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轻松“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是在课堂上开展的小组讨论,有统一时间进行,而且小组成员也就是“对面的同学”,加上老师的要求一般也比较低,所以容易获得“成功”。但实际上我们的协作学习几乎全是网上(在课下)进行的,这样的话就难以保证参与者时间统一。由于各个成员是协作的,一个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或是完成任务的质量不够,难免会给整个小组下一步的学习带来麻烦,甚至导致学习进行不下去的危险。我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如何有效督促参与人员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三是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小组成员的意见代表着这个成员的参与情况,但是如果一个成员的意见总是不被采纳他的积极性能保持吗?很多情况下,小组成员之间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意见很难统一,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去选择,如何判断哪一个更好也比较难以把握。有时候还会出现争吵很激烈的时刻,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小组合作的。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采纳意见的最优化,同时还要保证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不受打击,也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endprint
案例四: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2:Where is the postoffice
1.提出任务。
问题情境:假设你是王晓华,你准备在端午节的时候邀请你的外国朋友詹姆到你家过节,你需要提前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告诉他机场到你家的路线。(展示小明所在城市的地图,地图上表明了各个街道、商店、银行等的名称。)
2.组建小组。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了一些描述方位的单词和短语。
分组原则: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小组中组员的性别、成绩、口语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使组内形成差异互补。
推选组长:由各个小组自主推选一名同学为小组长。
3.小组分工、承担责任。小组自主分工,由组长填写下表
4.提出小组任务要求,给出协作学习资源环境。
要求:1.每个小组进行组内交流协作,在地图上标出路线;2.运用所学方位词对路线进行描述;3.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最后各个小组进行汇报。
描述方位的词汇:turn right;turn left;go along this street;next to;go across the
bridge;turn right/left at the first/second/ third/…crossing
5.小组交流协作,完成任务。
小组间进行交流协作,教师巡视、讲解、指导,适时进行评价。
6.成果汇报、展示。
各个小组汇报员汇报本小组的路线方案,汇报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讨论质疑。
7.教师总结评价。
教师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成员给予表扬,指出小组协作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对各个小组路线方案中使用方位词不当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按照下面的评价指标,师生共同评出最优化方案。
共同完成下表:
2.模式构建(部分)
(1)基于问题的协作模式
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协作式学习的开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科小组协作式学习流程
①划分学习小组 明确各自责任
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前提。要想使小组学习达到“和谐互动”“分工协作”“公平竞争”,形成长效机制,必须贯彻“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有利于分工协作,扬长避短,互助互补,个性发挥,培养良好的协作习惯和协作能力;“组间同质”有利于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互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分组前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和方法等几个方面采集资,根据具体任务、资源环境差异,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划分学习组,使组员在性别、成绩、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互补性。
在学习小组内,根据“扬长避短,协作分工,组长负责,角色互换”原则,小组长牵头负责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以及承担的任务。小组内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②创设资源环境 明确任务问题
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资源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协作学习的物质基础涉及到两个相关问题:即交互平台和资源平台建设问题。前者主要涉及的是学习硬件,即平台建设,后者主要涉及的是学习软件,即资源库建设。教师可以建设学习主题网站,利用博客、QQ群、BBS、校讯通等工具作为学习交流载体。进而建设学科学习资源库,一方面利用好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现成资源加以优化应用,其次是将学习资源做数字化处理又加以优化组合。
明确协作学习的任务和学习问题。小组协作学习源于小组完成共同的任务和探究共同的学习问题,因此,协作学习的第一步也就是明确任务。学习任务对学习过程具有导向和驱动作用。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分组,明确任务后,应当明确集体共有的目标是什么,成功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即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要明确经过研究调查,最后应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或结论。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任务转化为学习问题,以问题作为载体,采用问题驱动整个学习活动。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问题探究的过程,要展示在网络环境之中。
③制定学习计划 组内协作探究
从分组到学习需要一个准备阶段,使学习者融入协作小组当中。协作小组在明确了任务目标后,小组长带领组员对任务进行讨论,设计小组工作的进程、规则,并为每个人分配相应的角色,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将成员个人的成果和小组的成果统一起来。
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依据前测信息,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并将任务转化为问题,通过问题载体,引导学生小组,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协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规划学习 A.创设情境。协作展的条件是激发讨论的矛盾和问题,教师作为主导者应为协作学习创设出合理的问题情境。B.分解问题。将任务转化为问题,思考大问题之中包括哪些小问题,需要做哪些思考工作,将大问题化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小问题,以便思考探究。C.分配角色。小组长为每个人分配相应的角色,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了解自己以及他人所扮演的角色,最后要把成员个人成果和小组成果统一起来。D.明确责任。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使每个小组成员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更强个体,而个人责任是关键。因此,每个成员都要承担部分工作,明确自己的工作与小组的成绩息息相关。E.制定计划。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协作小组在明确了任务目标后,小组长带领组员对任务进行讨论,设计小组工作的计划、进程、规则。F.营造环境。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成效。协作环境是为协作小组共同学习准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化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创设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包括有协作小组工作、交互的空间,协作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必需的资源。教师点拨指导,向学生呈现和介绍相关资料,对学生作必要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充分地使用各种相关工具、资源。endprint
协作研究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收集资料、获取信息;b.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c.在小组内发布成果。这是学生协作研究的实施阶段,在这里,根据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的不同,协作也有不同的协作内容和协作形式。协作的基本手段是问题解决和角色之间的交流。
教师角色定位:a.在协作学习组织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协作学习的主体。b.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交互,但只是作为辅导者。
学生角色定位:a.学习活动的主体。小组协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同伴之间的合作探究,因此,学生始终是学习主体,学习活动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b.学习互助的同伴。小组成员之间要保证有充分的交互,充分的交互是协作学习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c.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体验者和践行者。
学习活动定位:a.“问题驱动”。源于问题发现,经过合作探究,解决已发现的问题,而终于新问题的发现。b.“知识建构”。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c.“能力修炼”的实践活动。通过同伴互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协作互动”。明确小组成员的哪些活动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小组的哪些活动可以继续,哪些需要修改,最终提高小组成员的工作效率。讨论、争论、修改、完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e.“引导点拨”。教师要指导学生的协作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协作手段,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必须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给以相应的反馈,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
学习载体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中心,学习小组、教师之间,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题网站、BBS论坛、博客、QQ群、微信等),以协作的方式开展超时距学习、讨论、评价等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组内协作流程:a.围绕小组承担的任务,分解学习任务,分工到人。b.在线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形成独立意见,完成自己的任务。c..与组内同伴在线交流,在同伴参与协作下修改自己的答案。d.组织组内讨论,形成小组成果。
④展示学习成果 交流学习体念
展示与汇总学习成果:协作小组以小组名义展示研究成果,并汇报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包括小组各成员的贡献的描述。具体内容包括:小组成果展示;小组活动的计划任务安排;小组各成员是如何完成自己任务的;小组是怎样开展协作活动。
体验与反思学习过程: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总结成败得失。
⑤师生互动评价 评学习成绩
评价根据所提出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评价。从内容看,大致包括:a.对总的研究过程情况的评价;b.对协作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总的评价;c.对协作小组内部各成员完成相应角色任务情况的评价;d.对协作小组总的协作行为的评价。
从主体、形式看,评价过程应包括:a.所有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做出自评;b.小组内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互评;c.各协作小组对自己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做出自评;d.各协作小组之间对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做出互评;e.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表现分别进行评价;f.教师对各协作小组的表现分别进行评价;g.教师引导学生或教师本人对总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协作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教师对于个体的反馈比对小组整体的反馈更能激励学生。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方式,首先是基于网络的交互性强的特点上建立起来的,其次,是在新课程标准的合作学习的指导思想下不断完善的,其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还有待在实践中继续研究、考证。
(2)个别化协作学模式
个别化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呈现。网络环境下个别化协作式学习的开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①划分个别化学习小组 明确各自职责责任务
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是“个别化”协作学习的前提。要使小组学习达到“和谐互动”、“分工协作”、“公平竞争”,必须贯彻“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就是将学习兴趣、需求相近,而学习能力参差的同学组合在一起;“组间同质”组与组织间的大牌应该均衡。教师在分组前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和方法等几个方面采集资,根据具体任务、资源环境差异,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划分学习组,使组员在性别、成绩、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互补性。
在学习小组内,根据“扬长避短,协作分工,组长负责,角色互换”原则,小组长牵头负责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成员在学习活动中职责、分工和承当的角色及任务。
②制定个别化学习计划 选择最佳学习策略
首先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爱好和需求,制定个别化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和学习步骤等。
其次是要制定实现计划的具体的学习策略。其中关键的是学习操作方式的选择。如先自行操作计算机,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人—机对话,自行发现和探索问题,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与同伴交流协作,合作解决问题,或者广泛求教等。随着年级的增高,计算机操作的技能日益熟练,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并培养一定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这时可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一些独立学习的交互式软件进行个别化学习。endprint
③营造个别化学习环境 灵活开展个别学习
A.搭建资源平台和工具。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协作学习的物质基础涉及到两个相关问题:即交互平台和资源平台建设问题。前者主要涉及的是学习硬件,即平台建设,后者主要涉及的是学习软件,即资源库建设。教师可以建设学习主题网站,利用博客、QQ群、BBS、微信、校讯通等工具作为学习交流载体。进而建设学科学习资源库,一方面利用好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现成资源加以优化应用,其次是将学习资源做数字化处理又加以优化组合。
B.创设问题化学习情境。创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情境,如针对某些现象和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等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探疑和解疑的过程,并展示在网络环境之中。应当启发学生将大问题,化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小问题,以便独立思考和探究。
C.灵活开展个别化学习。先是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对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和交互工具,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计划和策略,形成自己的结论。
④展示个别化学习结果 开展组内交流协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对已有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之后,所形成的结果,在小组内发布。这是学生协作学习和研究的实施阶段,在这里,根据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的不同,协作也有不同的协作内容和协作形式。协作的基本手段是问题解决和角色之间的交流。
在协作学习组织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个别化学习和小组交流的主体。教师可以参与交互,但主要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小组协作学习是学生个别化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同伴之间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之间要保证有充分的交互,学习过程的就是学生个体之间开展的体验者、交流和践行活动。
⑤展示个别化学习反思 开展互动交流评价
反思,就是让学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一个评价,包括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小组内部不同角色担当、各自己在小组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等,做出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评价根据所提出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评价。从内容看,大致包括:A.对总的研究过程情况的评价;B.对协作小组完成任务情况的总的评价;C.对协作小组内部各成员完成相应角色任务情况的评价;D.对协作小组总的协作行为的评价。而这一切评价都要在公开公正互动中完成。
最后我们想从载体的角度,谈谈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中心,学习小组、教师之间,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题网站、BBS论坛、博客、QQ群、微信等),以协作的方式开展超时空学习、讨论、评价等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组内协作的基本流程是:A.围绕小组承担的任务,分解学习任务,分工到人。⑵在线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形成独立意见,完成自己的任务。B.与组内同伴在线交流,在同伴参与协作下修改自己的答案。C.组织组内讨论,形成小组成果。
以学生独立探索为特征的个别化学习模式,具有一线明显优势:
学习资源开放性。提供足够充分的信息资料,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界面上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切入点。教师和学生同时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学习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相应的学习区,然后进行讨论和完成作业。
学习进度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把握学习进度,已经会的内容不再重复可直接进入测查,不明白的内容,可请求帮助,计算机会采用演示、讲解等方式加以帮助。此外,课件还根据学生自觉的情况,准备了资料库供学生查阅,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习过程交互性。学生完全通过人—机交互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直接向教师请教;倘若学生认为自己学会了就可以进入测查,计算机会及时给出判断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学习评价多元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是自由的,他所获得的评价也是针对他个人所有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认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靠一个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在研究个别化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学生间的协作,重视学习活动中知识的主动建构。
要想超越个别化学习一般程式,教师首先要充分应用利用计算机优势创造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营造氛围。其次是提供资源,指导学生研究和选择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直观、明确地表示问题,明确思路。第三是研究、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协商。第四是及时反馈、评价提高。最后一步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总之,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当务,遵循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是关键,应到学生正确应用网络条件是保证。
(3)基于任务的协作模式
下图是我们研究的“任务式”小组协作学习图。
3.应用成效
首先,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在一定组织机制下,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从而获得“1+1〉2”的学习效果。学习者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及其资源,切磋交流,相互启迪,彼此增进知识,以此扩大教学受益面,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三年研究,学生的学习稳中有升,是我校的教育质量稳居同类学校前茅。endprint
其次,教师通过参与研究提高了教学和研究能力,三年来全校教师上研究课达100余堂,撰写论文近200篇;在《中国电化教育》、《教育策划与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有数十项成果获全国、省、市等级奖。总之,成效明显,影响较大。
问题思考
小组协作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参与程度问题。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事实上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多,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的获益不够。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总是很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也多。小组协作学习时,有的组会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静悄悄地讨论不起来;有的组虽讨论别的话题;而且,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做“话霸”,也总有人一声不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没顾得上关心小组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等等。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这就造成一些能力低的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
二是缺乏与人相处技巧。在协作学习时,常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出现这种状况,一来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二来是学校尚需重视社会交际技能的训练;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达到竞争取胜。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的好处,所以就不会主动学习社交的技巧了。
三是教师定位问题。有些教师从昔日的“满堂灌”,变为“壁上观”,无所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但一些老师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操作。如果老师只是布置好专题→让学生分组探究、收集信息→交流展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只是站在旁边观看,不能给与及时、适度的点拨的话,是不能发挥老师应有的指导作用的。
怎样使小组在协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的课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