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工作报告

2014-12-20吴光平陈龙泉任大军陈晓辉彭政

亚太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协作课题建构

吴光平+陈龙泉+任大军+陈晓辉+彭政

2011年我校确立了《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研究》课题(后更名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研究”),并在四川省电教馆立项。(立项号为:SC2011-107号)

我校拟以“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研究”为课题,拟通过课堂教学“切口”研究,探索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小组协作学习的普遍规律,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和操作程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六年(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研究工作,进入课题总结阶段,即将结题。现将四年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界定

1.网络环境

即所谓“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包括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互联网等)、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和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小组协作学习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发现的资源信息、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地域。使相对分散的学习群体,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它包括群体工作方式研究和支持群体工作的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系统的开发等部分。

3.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CSCW)与协作学习(CL)的结合,即:CSCL(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多个人协同完成同一学习任务,计算机提供一定的支持环境来支持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各种学习形式,如:对话、商讨、争论等,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论证,在相互补充讨论中得到知识意义建构。因此,协作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它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对提高学生成绩、形成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和乐观自信的态度,以及学会与他人协作工作的交流能力等方面都有极为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构建出“探究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的实施策略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程式或操作程序;使学生发现学科学习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结点与交叉处,灵活地把学科学习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科学习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学习活动,在“做中学”,形成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获取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同步提升。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1.探讨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程式建构的的科学途径,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2.构建具有各学科特点的协作探究学习方式;3.研制出一批实用的、有推广价值的优秀教学软件与教学资源库。本课题的研究难点是: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具有各学科特点的协作学习程式;研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资源库。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建构小组协作学习的网络技术平台,支持小组协作学习的开展。

2.基于平台支撑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探索出与信息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几种组织形式,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操作和评价方式,并探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3.通过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数据,探索出典型综合课例,积累一批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与教学数据。

(二)研究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协作式学习,与运用在传统地班级教学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有助于学习者之间借助网络更为有效进行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协的作学习,实现的协作式学习。

2.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学生分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在协作学习中学生的分组是一种灵活的机制,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特别是在不同学习阶段,必须使用不同的分组,才能最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地效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就使得协作学习中的分组更为方便、灵活、多样,学生不仅可以在班集体内自由地进行组合,而且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与网络上的其它学习者协作交流。

3.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学生适应班级教学以外的校外学习与远距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4.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向导”和“监控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充分地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

四、理论依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因此教学要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根据这些,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致力于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景,搭建机动灵活必要的教学支架,提供方便的对话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同时,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强调协作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不是“教”。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构建方式获得。endprint

人本主义主张教师在教学应当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感觉有价值的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它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开放学校。根据这些,我们的研究中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与探究融于学生自主创作、协作讨论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研究思路

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外学习形式,即“确立研究专题——建立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形成报告”。另一种是课堂学习的模式,即“设置问题情景——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发现或提出新的问题”。基于上述两种模式,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是查阅资料。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领域内,前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果,哪些方面还需要研究,了解研究领域的动态及本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价值取向。

其次是调查现状。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调查。根据观察和调查的结果,进一步论证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是制定方案。目的是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使整个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究误差。

第四是实施研究。按照研究计划(方案)所规定的对象、内容、时间、手段、方法和程序等,对研究对象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以获得研究者所希望的结果的过程。即,在已有的研究策略指导下,建构协作学习的网络平台,设计“小组协作学习”模块,进行实践探索。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对参加学习的成员合理地进行分组;怎样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设计学习活动;如何对小组及其成员进行有效的监控;如何对协作学习实施准确的评价等等。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课程整合思想、现代教育理论、认知心理理论以及“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指导,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追踪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做出分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

2.综合调查法。通过访谈、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学生作品分析的方法获取资料。例:通过访谈了解我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了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参与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活动前后的状况,了解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的兴趣及效率,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3.行动研究法。根据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出实施协作学习的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开放的、自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师生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自主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经验总结法。采用经验总结的形式。对协作学习研究的事实材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分析、积累、总结,并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以进一步反思,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与学生有关的学习活动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进行观察、调查、追踪,获取相关的信息或资料,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整合中应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七、实施步骤

1.设计申报:时间划分,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

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填写《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书的填写。完成此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的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2.实施阶段:

时间划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

达成目标:制订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并具体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阶段成果:撰写与上述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

3.中期论证:时间划分,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

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中期评估。

阶段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

4.结题鉴定:时间划分,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

完成目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

八、课题研究的成绩

通过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阐述课题研究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的作用和成效。

1.构建了课题研究的程序,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实施。

2.构建了学科教学结构模式的分类的原则、基点与方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操作方法。

3.提供了“学科协作学习基本模式(类型)教学设计”模式,保证了课堂教学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4.总结了“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便推广”的研究工作策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5.实现了教学工作与研究的有效整合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益。

九、课题研究的差距与改进建议

认真分析总结课题运作过程中的、来自研究者自身、来自学校、课题管理机构方面的不足与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

1.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克服急于冒进,研究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

2.充分发挥的研究网络的管理作用。充分发挥电教馆、进修学校、政府督学室的整合管理作用,激发基层学校研究积极性。加强对两翼:指导组、业务支撑组的管理,形成支撑基层学校校本研究的合力。校长不仅是教学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更是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

3.处理好将“网络环境”作为“协作学习”载体与其他课题研究的关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作课题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建构游戏玩不够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