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细节,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2014-12-20刘明慧
刘明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是德育的源泉,德育不会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要让德育生活化,让学生的思想、习惯在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倾注赤诚的“爱心”、“童心”、“耐心”,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一、捧出“爱心”,在细节中洒下爱的雨露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教师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和他们成为知心朋友,用情去感化,用心去教育,才能使孩子感到安全、幸福和温馨。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向学生传递爱的方式很多,比如:我在与孩子的接触中,经常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帮他们整好衣裳,扎好辫子,送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轻轻地拥抱,一句真诚的问候或赞美……这些,在孩子的眼里都是一种师爱情感的流露。当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喜爱时,自然也会喜欢这位老师,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二、拥有“童心”,关注细节创设教育情境
“童心”是最可贵的,要教好学生,就要摸透学生的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个个活泼可爱,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教师如果没有一颗与孩子接近的“童心”,就无法与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沟通。平时,孩子们交上来一支铅笔、一块小橡皮、一条红领巾……我都给予肯定、表扬,而不是感到可笑、厌烦。因为,良好的品行,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起来的。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男孩小艺,调皮捣蛋,上课总坐不住,对老师的批评总是爱理不理。一天,孩子们上音乐课去了,我独自在教室里改作业。“铃……”下课铃响了,教室外传来了孩子们的喧闹声。一会儿,几个男孩率先冲进教室,气喘吁吁地向我告状:
“老师,小艺抓了一只蝴蝶!”
“老师,小艺把一只蝴蝶弄死了!”
“老师,老师……”又一群孩子拉扯着小艺走进教室,争先恐后地控诉着他的“罪状”。原来,刚才上音乐课的时候,一只蝴蝶飞进音乐室,小艺跳起来抓住了那只蝴蝶,还把它弄伤了。孩子们愤怒地声讨使我的怒气一下子升高了,看着被他们团团围住的小艺,正想开口批评他,却看见他手里捧着一只翅膀残破、奄奄一息的蝴蝶,看他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好像捧着什么珍宝似的。只见他小脸蛋涨得通红,晶莹的泪水在眼眶里滚动着,争辩着:“我……我只是想看看它……我,我不是故意的。”我忽然想起平时观察到的细节:小艺常常趴在地上观察蚂蚁呀、蜗牛呀,一看就是半天,对昆虫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次,他一定不是故意的。想到这些,我的怒气慢慢消失了。我安抚了其他孩子,把小艺带进了办公室,没有批评他,而是帮着他把蝴蝶做成了标本。小艺捧着蝴蝶标本,脸上绽出了笑容。后来,我常常和他聊起有关昆虫的知识,和他一起看《自然百科》,把法布尔的《昆虫记》借给他看。在一次次的聊天中,我相机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告诉他学好了知识,就能了解更多的昆虫知识。我发现,他对我的话语不再像以前那么排斥了。渐渐地,他变得乐于听从老师的话,上课时也专心多了,还时常能看见他举手回答问题。虽然与其他孩子相比,他还是很好动,但大家都看到了他的努力。我是多么庆幸当初我理解了他,相信了他。
三、倾注“耐心”,捕捉细节矫正不良行为
教育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耐心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障碍,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后进生也不例外。对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决不能采取冷漠和歧视的态度,更不能蛮横训斥、惩罚。否则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加以积极引导,及时捕捉细节,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会进步”,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情弦”,使他们产生改正缺点的决心,爆发出积极的感情,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进步要有一个过程,循序渐进。矫正不良行为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学生年龄还小,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总是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好三天,坏两天,今天做到了,过几天就做不到了。所以,教师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事,这是进步中的曲折,绝不是徒劳无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倾注耐心,不仅要给学生帮助,而且要给时间,而不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朽木不可雕也”这些打击学生积极性,刺伤其自尊心的话。当他们犯错,我尽量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批评指责,给他们留面子,总是课后个别找他们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心改过。
总之,“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让我们留心生活,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开展德育,使学生在教师的“爱心”、“童心”、“耐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