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三自一导”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倍增“活力”
2014-12-20杜振国
杜振国
这里涉及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亦然:为什么需要“活”和如何去探索、创造这种“活”?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更思想化便顿觉意义深刻。
一、探讨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源头”和“活”的规律
(一)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注意与兴趣”教学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如何在政治课上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使他们感兴趣呢?我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收益颇多。1.讲好开头,引起“注意”。2.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3.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等方法激发兴趣。4.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5.不断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二)从“情境设置教法”来探讨思想品德课“活”的规律。情境设置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相呼应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认知、观念与情感充分统一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而学生之间积极情感的互相感染,又会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师生情感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这一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和激荡,产生出强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念与情感。
二、“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给新时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倍增活力”,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提高初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创新性方法
“三自一导”是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三自一导”即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
(一)学生自己读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我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导入,即导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第二步,提示,学生读书前,教师应提示本课的主要内容或读书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第三步,读议,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或初步拟出本课的学习提纲,或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基本把握本课主要内容或基本知识点的目的。
(二)学生自己质疑。引导学生找难点,找疑点,找关节点,交流信息,敞开思想。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引导学生自己质疑的途径有:第一,在预习中质疑,即初读时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作为自己的攻关目标,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问题;第二,在讨论中质疑,即同学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相互质疑,以追求问题的真谛;第三,在教师讲课中质疑,即听了老师讲解,还有哪些不理解,哪些还不能服人;第四,在练习中质疑,即让学生在练习中碰钉子,对解题思路甚至答案质疑。其次,通常的方法有:第一种,抛砖引玉,即由老师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质疑;第二种,旁敲侧击,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广度质疑;第三种,巧布迷阵,即由老师或学生针对某一知识,联系实际,列举若干似是而非的事例,形成一个迷阵,让学生质疑、甄别;或以析错设疑的方式,以观点或材料辨析,布下迷阵,诱使学生质疑,等等。
(三)学生自己求索。学生自己求索的目的在于抓重点、明思路、排难点、解疙瘩、澄疑点、解迷惑,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中,我体会到有四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三自一导”不是一个彼此孤立的、机械的教学程序,而应该是一个相互交叉、适时变动的求是求实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对象,既有导-读-问-求式和导-读-求-问式,又有导-问-求-读式,等等。第二,“三自一导”,“导”应贯穿于“三自”的始终。作为教与学这对矛盾,老师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三自”绝不是老师撒手不管。相反,老师的任务更重,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面对纷繁的社会现实,面对学生获得的众多的信息,教师如何导读、导问、导向,不仅要求教师有更多的信息与理论贮备和教法上的深入研究,而且还要求教师坚持教学相长,坚持教学民主,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本领。第三,实施“三自一导”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课型怎样变化,都不能忘记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其认识活动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的,别人无法代替。检验“三自一导”是否真正到位,最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了,是否真正开窍了,是否真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了。
综上所述,“三自一导”教学对我来说还是初步尝试,这里既有转变教育观点、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问题,也有实施中的困难。这种困难,一是来自学生主体方面的不适应性和被动性,二是来自教师主导方面传统的束缚和艺术手法的欠缺。因为兴趣要靠培养,疑问要靠激发,思维要靠指导,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愤愤乎、悱悱乎”的境地,真正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活”起来,还待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