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014-12-20凌虹
凌虹
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90%以上的学生是学得好的。”但是我国现行基础教育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知识教育的追求成了学校教育的中心,人作为教育对象被知识取代了,从而形成了知识中心主义,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知识的奴隶,学生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非基础知识的教育,情知教育等都知识化了,在知识中心主义统治下,学生成了背条条框框的工具,知识的掌握成了教育成功的标志。成了被动吸纳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
如今,掌握一定的知识只是人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人本中心,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必须从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高扬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都以人为核心,都为人的发展服务,这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根据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中指出: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一、尊重主体,学有地位
教学的起码要求是让学生达到懂、会、用。教师的讲只能使学生懂,并不能使学生会,更不能有效地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才会有实效,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地自学,多练多实践。过去,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诸种因素学生不敢说,不会说,不敢做,也不会做。那么?怎样来扭转这种局面,保护学生的天性?如:学生在课堂上能不能充分发言,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活动的、发展的、有独立个性的人,是不是心中有学生?会不会让学生有活动的空间、时间。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而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对学生来讲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只有自己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学习,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包办代替,而应在导兴趣、导思维、导学法、导表达、导创新中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
二、激发兴趣,学有动力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的源泉,而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因此,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在具体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心理需求,即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发生冲突。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讲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在复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间、标志、地点后,可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后,它的发展是缓慢的?还是快速的呢?学生会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由于引起了认知冲突,学生产生了心理需要,增强学生兴趣,学习的效果明显好。
2.创设自然的情境,激发学生心理需求。比如,要让学生明确“个人离不开集体,人们要生存,就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可以创设这样教学情境:上课了,老师拿着一幅挂图走进教室。聪明的老师什么也不说,只微笑着示意学生们先看图。只见深蓝色的宇宙中,挺大的却孤独的地球在不断地运行着,地球上,站着一位睁着迷茫大眼的小男孩,除此以外,还是蓝色一片。这时老师问“同学们,假如这地球上就剩下你一个人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有学生答:“我会被吓死!”“我不被吓死也会被饿死,或者被野兽吃掉。”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几分钟时间,教师营造了教学情景,学生心理需求产生了想学的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儿童的学习动力,除了必要的压力外,主要就是兴趣。兴趣可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注意力就能集中,学习知识就容易接受,记得牢固。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采用学生身边实例与学生生活接近的例子入手,循循诱导,层层设疑,形成悬念,让学生争论,充分发表意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教材本身丰富的内容,在语言表达、板书、教态、演讲等方面都要寻求激发学习兴趣的诱发点,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学得轻松,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例如:在处理初三教材“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时,教师可以引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使馆”这一事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要轰炸我国驻南使馆?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美国轰炸我国驻南使馆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这既注意了政治课教学的时政性,理论联系实际,又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既注意启动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紧扣时代脉搏,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给方法,学有“钥匙”
“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就要求教师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科学地学。学习的不得法,盲目的乱撞,是困扰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生都想提高学习效率,但苦于无良好的方法,以“笨”办法必然要走许多弯路,影响主体性发挥。因此,学法指点就显得非常必要。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才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天赋才能的发挥。”我国《礼记.学记》也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由此可见,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学习省时,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具备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学生在这个方面恰恰很欠缺。
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法指导,“授人以渔”。比如交给学生积极自学的方法,认真听课的方法,质疑问难思考的方法,动手操作的方法,专心作业的方法,检查核对结果的方法,归纳整理的知识系统的方法,阅读课本的方法,复习的方法等。教师除了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必要的学法课,交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其在成功的学习方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的欢乐,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为将来善于学习,奠定基础外,还必须将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的方法提出要求,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而且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学答”向“学问”转变。总之,在掌握学法基础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才会事半功倍。
四、尊重差异,学有发展
传统教育是以班级教育为主的活动,是以学生共性为前提的,它要求实施整齐化的模式,用筛子筛选加工出来的都是同一规格的产品,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潜能。目前,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同时也促进了人的个性差异的形成。遗憾的是:教师因为各种“使命感”的压力,忽略了学生的差异,一刀切。我们说,承认差异,不是填平补齐,而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去发现各种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之潜在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不追求平均发展;教师要本领每个学生的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并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因为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人必有用。当学生个个被视为教师心中的宠儿,学生的主动发展就会有切实的保障,作为教师要善于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话语,期望的目光来表达自己对每个学生的热爱、鼓励、尊重、安慰。不要体罚和歧视学生;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民主的意识,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对学生重在疏导,而非压制,重在帮助而非训斥,只有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又成了“朋友伙伴关系”时,学生才会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其主体作用。
怎样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学生观。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写道:“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长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都往往不同。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家长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段话对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思想教育工作者无疑是有遍的。我认为,要看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同时要善待学生的缺点,让学生觉醒。因为,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当你有了天才的感觉,你会成为天才;你有了英雄的感觉,你会成为英雄;学生找到了好学生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学生。因此,我们要尊重差异,才能面向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鼓励成功,学有机会
“成功是教学效果的最高准则。”教师要教育学生端正动机,主动参与学习,敢于竞争,争取成功。
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而我们在听课中,常常发现教师用成人的眼光,教参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即使成绩优秀的学生也难以令人满意,何况后进生呢?与其举手回答而遭到老师的否定或批评,还不如缄口不语,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学生便成为教师的“沉默的朋友”,生动的课堂教学便成了教师的个人表演,学生因此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厌学,甚至失落等各种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在教学中:
1.对学生的答问,应该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的点点正确的地方加以鼓励,比如,可以说“再想想”“不要慌”“OK”“好极了”“不错”“有独到之外”“有创新”等等,而不能贬低学生、训斥、讽刺学生。例如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例子:周弘的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到一道,换了其他家长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道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题那就不可饶恕。当周弘看到女儿对的这道题,想起美国电影《师生情》里一位优秀白人教师,他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了勇气,开口说:三个。这个时候,猜老师说了什么?老师说:“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两个。”老师的鼓励像久旱的土地遇到了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电影《师生情》这个片断令周弘先生难忘和莫大的启示,面对十道应用题,做错的题他没有打叉,做对的题打了大大的勾,而现在有的老师批改作业,孩子做对的题目只打小小的勾,生怕学生骄傲,做错的题目却打一个大大的叉,有时还把纸都给戮穿了。这时周弘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女儿露出喜悦的表情,女儿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问:“爸爸,你小时候,会不会做?”“我肯定不敢做,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啦。”这时女儿信心倍增,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程。
2.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方法,给学生以帮助,要使每个学生有发展,必须设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即使是差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哪怕与优生有一大距离,我们也应该加以肯定,这样才能让各类学生都能提高,教能有成功的机会。
3.尽量利用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比如绘画、讲演、朗诵等;在对待学生作业时,要精心下评语,比如多以鼓励,劝勉的字句写到:“见深刻,可爱的小思想家。”“书写漂亮、未来的书法家”“可喜的进步,再接再励”“珍惜年华,莫负青春”等。当学生看到这些评语时会激发他们学习的高昂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主动发展。总之,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动脑想、动眼看、动口说,动耳听,动手练,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真正给他们可能活动的一切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培养习惯,学有保证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但要持久地学习,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保证,好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生“主动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教育,让学生“认真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意志教育,让学生“坚持学”。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的培养,训练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符合逻辑地思考问题,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独立钻研,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课前预习,认真听讲,细心作业,及时复习、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也就是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让人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么,只有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才能真正地完全地实现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级各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