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原型理论框架指导下的过程教学法探索
2014-12-20寇芙蓉郝明星
寇芙蓉 郝明星
郝明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更凸显出翻译的重要性。从教学上如何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是亟待解决的翻译教学目标之一。
目前我国的翻译教学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单一,教学及课堂活动设计类型有限,课堂往往无法产生较好的指导作用,且未能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很多教师不能清晰认识翻译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注重翻译理论必然影响翻译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研究,从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应用于翻译中的原型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它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早的原型是1964年Floyd Lounsbury在对美国印第安语中亲属称谓体系的研究中提出的(赵艳芳,2000)。所谓原型,是指物体中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原型(prototype),原型是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且该范畴中的其他成员跟典型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赵连斌,刘治,2009)。自美国加州大学认知心理学家Rosch在阐述范畴理论时引进“原型”概念后,很多语言学家将其应用于语言研究中,近几年,翻译界也开始用原型理论阐释翻译的定义、性质等问题(谭载喜,2011)。
原型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并应用于翻译研究方面,称为翻译原型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认知科学的原型理论是一种范畴化理论,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谭载喜(2011)认为翻译界受传统经典范畴观影响,一向盛行二元对立观,如直译、意译;异化、归化;忠实、不忠实等问题,从而在翻译诸多问题上各执一词。而原型理论客服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认知缺陷,就翻译的属性、标准、本体等翻译本质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呼吁对相关研究给予关注。李和庆,张树玲(2003:12)则从文本性的七种特征着手分析原型理论为译者“寻找原型读者、确定源语和译语原型、完成源语和译语的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赵连斌,刘治(2009:113-116)认为辜正坤提出的“最佳近似度”即原型,翻译中的“等值”既是目标,又是理想。是理想,是因为原型的抽象性。Taylor(2001)将原型理论应用于语言的范畴化,分析了语义、词法、句法和音位等问题。
国内外对原型理论在翻译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语篇类型划分,翻译策略研究和翻译相关概念分析(龙明慧,2011)。相关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翻译界的兴趣:Snell-Hornby(1995)利用原型理论总结出三条翻译策略,但并没有详细地深入分析。李和庆和张树玲(2003)总结了范畴原型的特征。贾立平(2009)则从词汇层面结合原型理论分析翻译中的越级处理策略。赵联斌和刘治(2009:167)将张今教授引进的原型——模拟理论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应用,主要对翻译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毫无疑问,翻译就是一个“原型范畴”。
但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理论层面,很少涉猎教学实践层面,鲜有将原型理论真正应用在翻译教学指导方面的。翻译原型理论有助于教师进行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以一种全新的理念看待翻译教学。而这种新的理念更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上的深入了解,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力图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翻译教学中的过程法
以上这些利用原型理论的翻译研究都是在针对翻译这一“原型范畴”进行各个层面的论证阐释。既然“最佳近似度”是翻译中的原型,那么,传统教学中只注重译文的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翻译教学的发展。围绕如何追求、靠近翻译原型就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过程。认知科学中的翻译原型理论就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下的理论指导,使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翻译过程的引导作用。过程教学法恰好能够契合这一点。
传统的翻译教学,尤其是非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往往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一项翻译任务,等下次上课时再交给教师进行评阅。这种只注重译文,依赖参考的“标准译文”,学生生搬硬套,不能真正理解翻译的过程,翻译能力难以提高。这种只注重译品的教学方法阻碍了翻译教学及学生翻译能力的健康发展(苗菊,2007)。
Wolfgang Lorscher(1992)就曾说明过程法(process approach)在翻译教学中的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日益增多,过程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的使用也已有认可,且具有迫切研究需求。朱玉彬,许钧(2010:84)认为过程翻译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学习者的需求,并认为其不但“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还“有助于教师在日常翻译教学中更好地讲授翻译理论”。虽然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Juliane House(仲伟合,2001)主张将翻译结果与翻译过程的评估分开来讨论,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割裂翻译结果与翻译过程的内在统一性,反而从侧面更体现出二者的重要性,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过程教学法的特点是能使学生认识翻译过程,探讨译文产生的过程,探究原因,理解并认识翻译中的决策过程,解释译文产生的过程,使之更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且非常适合翻译的初学者(Gile,1995)。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基于以上叙述,过程教学法契合翻译原型理论的基本理念。那么,如果将过程教学法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要看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了。
3.翻译能力研究
翻译能力一直以来都是翻译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因素(PACTE,2000)。对翻译能力的研究并没有局限于对语言学的研究,而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图瑞(Toury)首先认识到了翻译活动超越了语言学的极限,跨入其他学科,如认知科学。正如他所说的,翻译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研究(Shreve,1997)。据此,李瑞林(2011)认为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属性是界定译者能力的基础之一。Kiraly(2005)认为翻译是一个创造性建构过程,从而强调翻译的过程,且已有知识与外部知识的共现与交互是译者的认知前提。苗菊(2007:48)将翻译能力分为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见下图)。
翻译能力 构成成分直觉、概念、推断、分析、类比、逻辑推理、预测、联想、想象、认知能力 区分、比较、思维模式、记忆、渗入、修正、信息加工、创造语法/句法/词汇造诣、语义结构、语用关联、综合合成、语际间语言能力 调节、转换机制、表达、选择、修辞、风格、主题、文化意识技能知识:从实践经验中得到的知识,包括技巧、方法、策略及其应用,如对句式、准确的所指意义、恰当的语境把握,明确做什么和如何做,使译文形式恰当、表达准确、符合译入背景交际能力 主题内容知识包括:对交际对象、交际者、社会文化背景、交际目的、译文产生的功能的把握涉及接受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
据上图可见,翻译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对学生译文可利用软件Translog进行同步记录(郑寒冰,2006),教师后期评估的过程中,就包括认知能力的评估。通过原型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实践提高认知能力,同时提高翻译能力。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PACTE小组(2003)在发展翻译能力目标中,就指出要培养学生对翻译过程的意识。因此,通过翻译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翻译过程的了解就会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翻译原型理论下的过程教学法为其实行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法依据。
原型理论指导下的过程教学法探索
翻译教学中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导入,必然使学生缺乏翻译的章法,认知中缺乏对翻译的系统认识。翻译原型理论知识的导入会影响学生对翻译过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其翻译行为,进而影响翻译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一般在三年级开设翻译课程,在翻译课程开始前,大多数学生没有系统的翻译知识,只是一些零散的翻译学习。对翻译的认识除个人有些许差异外,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教师在精读课堂上的少量翻译练习,多为句子翻译。基于此,对于教学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教学活动。以下为翻译教学过程教学法的几个阶段:
1.教学前期(理论介绍,翻译鉴赏阶段)
利用翻译原型理论并辅助翻译实例,讲解翻译的过程、标准等。这样,通过首先改变学生的传统认识,使其对翻译标准、本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前期,也应该让学生多从翻译的过程入手开始学习如何评价译文,为以后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评价打好基础。
2.教学中期(理论加实践阶段)
教师应设计合理的以过程法为倾向的翻译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和课外活动,在原型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的集体翻译活动进行评价、指导。如在课内集体翻译实践中,可让学生先报告翻译过程,互相评价译文,最后分析译文翻译特点等。评价手段应包括个人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共同评价等。
通过学生自我产出检验学生的原型理论理解程度,是否重视翻译过程,并且对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掌握,并让学生以显性的外在语言表达形式来认识到翻译过程,自我产出可通过让其口述翻译过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决定如何设计接下来的翻译活动等。该阶段以实践夯实理论理解,同时理论指导实践。
3.教学后期(自我发展过程阶段)
让学生独立进行翻译实践,用原型理论来自行评价,为日后的自主学习和翻译实践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后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成效主要取决于前中期的翻译实践以及后期的自我练习。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翻译,后期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翻译实践活动,教师只起到引导和评鉴作用即可。
结 语
采用翻译原型理论指导下的过程教学法,能够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对原型理论的学习在过程法中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针对得出的结论和综合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合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过程法课堂活动,以期对翻译教学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翻译教学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Gile,D.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 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Kiraly,D.C.2005.Project-based learning:A case for sit uated translation.Meta,(4):1098-1111.
[3]Lorscher,W..1992.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into translation and Implication for Translation teaching.TTR:Traduction,Terminologie,Redaction 5(1).145-161.
[4]PACTE.2003.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In F.Alves(ed.)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43-66.
[5]PACTE.2000.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In A.Beeby,D.Ensinger&M.Presas(eds.)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99-106.
[6]Shreve,G.M.1997.Cogni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In J.H.Danks,G.M.Shreve,S.B.Fountain&M.K.McBeath(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20-136.
[7]Snell-Hornby,M..1995.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8]Taylor,J.R..2001.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 inguistic Theory[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9]贾立平.2009.原型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处理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26(5):69-72.
[10]李和庆,张树玲.2003.原型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6(2),9-12.
[1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J].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2011,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