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生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12-20王月

关键词:生态保护

王月

摘 要:如今生态问题已经变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也面临严峻形势。本文以贵州省江口县龙眉村土家族村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龙眉村村民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简要介绍,随后对龙眉村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龙眉村存在的生态问题找出其成因。在最后一部分里,针对生态保护提出对策,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解决民族地区生态问题和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

关键词:龙眉村;民族村寨;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11-04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当今国际上的热门问题,少数民族生态问题及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也已引起大量专家学者的重视。学术界关于少数民族村寨的生态问题及生态保护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已有大量相关研究。柏贵喜在《南方山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一文中论述了南方山地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秀文化传统。何星亮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一文中说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陆群、罗康隆在《权力转换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以“土家第一村”双凤村生态保护为例》一文中以“双凤村”为个案,从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半个世纪以来土家族地区的生存样态的变迁。王丽华在《完善土家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维护措施的思考——基于永顺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一文中,探讨了土家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变易及其恢复和维护的障碍问题,并提出了土家族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与维护的针对性措施。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学者对生态问题提出见解,对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生态问题进行探讨。

笔者以为,在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村民生活过程中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少数民族村寨环保设施建设的薄弱,生态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村寨,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迫切需要的。本次研究选取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怒溪镇的龙眉村作为调查点。

一、龙眉村概况

龙眉村地处怒溪镇东侧,距怒溪土家族苗族镇7公里,距江口县34公里,与松桃苗族自治县山口、高坎村接壤,是江口县怒溪镇的一个行政村。

(一)自然环境

龙眉村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南侧,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海拔360米。雨季长达6.5个月,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水的73.93%。5—8月为丰水期,降水量占全年的55.5%。境内山峰突兀,山峦起伏。2013年统计数字显示,该村耕地面积1330亩,退耕还林面积约840亩。全村13个村民组625户2774人,其中土家族占89.3%,是典型的人口密集的土家族行政村。

(二)龙眉村的历史

龙眉村在以前叫做“龙迷”,因为有几条山坡河流对着村里,迷恋着这个地方,后来因俗语的格式,改为龙眉。现在龙眉村的村民常说的村寨历史是这样的:雷、刘、姜、李、张、何等姓氏,全部从江西省吉安府太禾县“鹅掌大丘”迁来贵州,当时的人们通过湖南到了贵阳,与黔东南苗族进行“三冲凹”,48旗有800的户头,立旗在“而京大缺”,上午立旗的成为上午旗,下午立旗的称为下午旗。战胜后的人们在龙眉村落脚立户,成为现在分布在怒溪镇内的土家族。

龙眉村的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民风淳朴,过着勤劳简朴的生活,村民大多不知本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本村的生态环境的现状认识不清。

(三)民族及风俗

该村居民以土家族占了绝大多数,此外还有布依族、苗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民杂居。现在的服饰、节日等风俗已与汉族没有什么不同,但村民也保存了土家族传统的排排衣、印花布、织布机、腰带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中,保留了食物的酸辣爱好、饮茶饮酒的喜好以及吃“年猪”、腊肉等之外,还有江口县独特的金钱杆舞。村民鬼神观念极强,忌讳众多,原始图腾崇拜与多神崇拜盛行。村民房屋多依山傍水聚众而建,其中以“吊脚楼”最富民族特色,也有自盖的水泥砖房。

(四)生计方式

龙眉村土家族人世代以农耕为生,居住区大多水利资源丰富,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兼种玉米、薯类和豆类等杂粮。基于地理环境而形成“丘陵稻作”的经济生活方式,但是由于土地资源匮乏,无法耕种经济作物。畜牧业在龙眉村并不发达,但像贵州其他大部分农村一样,村民历来就有饲养家禽牲畜的良好习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青壮年外出务工。在调查的250户770人中,常住人口274人,其中有107人在本村务农,外出务工的有496人。

二、龙眉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龙眉村的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瘠;沿村河流的水中漂浮着污染物,村民对此没有办法识辨,也不清楚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耕地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条件,而耕地资源贫乏,耕地承载力脆弱是贵州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龙眉村位于贵州高原东北部向湘西丘陵及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武陵山脉纵贯中部,山区丘陵状地貌,加之山高坡陡,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多,耕地后备资源少,陡坡地和荒草地多。根据统计,龙眉村的村民人均有效耕地0.479亩,村里的土地面积狭小,很少有几十亩连成一片的,生产力落后,耕地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户基本生存保障的需求,导致村民开荒种地。

龙眉村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难以开展机械化生产。每年长达六个多月的降水,有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面的冲刷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人口的增加和基本建设占地以及住宅占地使原本狭小的耕地显得更加紧张;与此同时,强降雨每年都会导致村民的田地水滞,人与地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在调查中有两户村民的情况让笔者记忆深刻:

我家现在地不好种,只能勉强凑合了,有的村民会去旁边山地里开荒,可是我老了,种不动,要是家里人都回来了,粮食就不够。现在就我和老伴两个人粮食刚刚够。在我们这里,洗衣服也在河里洗,污水也一般都是倒进河流里去了。(报道人JSJ,男,70岁,土家族,龙眉村齐心组)

我们在的地理位置多年平均气温都比较低,降水量又很多,现在是雨季,基本上天天下雨,田地的排水系统没有做好,暴雨的冲刷,就年年会遇到田地被水淹,收成也就不好了。(报道人LYC,男,65岁,土家族,龙眉村合心组)

据了解,作物产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基础地力,一个是水肥管理。然而现在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存在,漫灌、浅耕等不科学的耕作方式,使土地越来越薄。超量施肥、耕作不当、污染加剧、占补失衡等等原因导致耕地贫瘠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在调查龙眉村最主要的三个村民组的250户人家中,就发现约有10户村民的粮食还需要购买,不能自给自足。

(二)生产和生活污染加剧

由于龙眉村在建设发展中处置不当,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龙眉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生产、生活两个方面。

1.生产污染。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土地退化,养分不平衡,村民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投入农药化肥。据问卷调查,龙眉村80%的农户习惯凭传统经验施肥,随着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为了弥补劳动力的缺失,其中有1/3的村民对作物过量施肥,导致农药化肥的施用破坏土壤内在平衡,也使得土壤的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土壤中大量残留的化学肥料被雨水冲刷汇入河流中,导致河流水体的污染,对河流中幼小的鱼类有影响,相比较于以前鱼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减少;农药的化学气体进入大气后,增加温室效应,影响生态环境。

2.生活污染。生活水体污染是龙眉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因为村民的房屋沿河流两岸而建,村民惯性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村里的小河,并没有意识到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较淡薄。

随着人口、户数的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增多了污水的类型。沿着河边的周围,堆满了连成片的生活和建筑垃圾,其中最主要的生活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塑料、玻璃瓶、金属等物品;随处可见河流上也会有漂浮物。直接排放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可想而知,在龙眉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条件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的污水和垃圾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龙眉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目前,龙眉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这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通过问卷,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环境及生态方面的认知度,得出不到5%的村民对环境或生态问题非常关注,大概40%的村民对此关注一般,约一半的村民认为无所谓。其中对环境和生态关注度较多的是一些学生或是有文化知识的人。整体而言,村民对龙眉村的环境变化反映迟缓,较少关注,并且对本地生态环境的现状认识不清。

因为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龙眉村,在调查中虽然村委会委员已有环境忧患意识,但是缺乏必要的指导知识,难以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思,使村民认识到生活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二)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龙眉村的村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粗放型方式为主。由于种植业是传统的生产方式、畜牧业以放牧为主,主要依靠增加人力和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提高产量,大多以数量扩张获取短期的、低廉的收益。大量的农耕和农药的投入,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不但影响了村民农牧业的经营收入,而且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

目前,由于龙眉村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普遍存在,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三)缺乏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

龙眉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龙眉村经济落后的条件,相当长的时间内,环境保护没有成为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必须同时配套解决的问题。

龙眉村暂时无法建立起一种机制与环境保护形成配套的保障,缺乏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改善环境质量的速度赶不上农村发展的速度。

四、龙眉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传统生态知识,因地制宜

生态人类学中针对人为生态灾变的救治办法其中一条就是,发掘利用当地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与技能,并以此为基础,筛选与之匹配的科学技术手段,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与地方性知识的接轨[1]。

在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并不“落后”,其不仅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而且还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体系[2]。在龙眉村,有一片上百年历史的风水林,体现了村民沿袭祖先注重林木景观、推崇绿化环境的风水思想。村民认为地方的兴衰与林业是否繁盛的关系至为密切,民间有“山清水秀、地方兴旺;山穷水尽,地方衰败”之说。这是龙眉村土家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从2003年起,龙眉村遵循退耕还林、封山护林的政策,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龙眉村村民的经济收入范围,而且有效地弥补了因刀耕火种带来的局部生态破坏。这些文化现象是龙眉村土家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性产物,这是土家族实现自己与生态平衡的策略和智慧。土家族这种生态知识以其独特的话语系统合理地解释着宇宙与自然,表达着历史与社会,它以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构建和维系着土家村落及土家族与自然界的均衡关系[3]。

村落传统生态知识的有效利用,可以实现村庄的传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的协调互补,通过因地制宜,发挥传统生态知识,更有效地保护龙眉村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可以进行农、林、牧、渔多项目的复合经营的生计方式,每一种经营中保持多种生物并加以有效利用,对同一种生物资源在利用上内容丰富、手段多样,有效地适应龙眉村的生态环境。

(二)建设综合防治体系,促进农田基本建设

由于龙眉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山高坡陡,人地矛盾突出,坡耕地比重大。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强降雨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多发,田地水滞严重。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在河流沿岸及山脚建设基本农田,在山腰种植茶叶或经济果林,在山顶营造水源涵养林,形成综合防治体系。这样一来可以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

首先基本农田是关键,可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提高环境承载力。其次种植经济果林,可以带动生态发展,实现荒山绿化,农民富裕。最后通过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建立防护林,可对山坡径流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使汛期河川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缓解田间水滞洪涝灾害问题。

与此同时,龙眉村未建设水利站,造成春夏之交缺水严重,夏季暴雨集中,旱灾和水涝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需要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依靠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调动村民建设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发动村民治山、改水,搞好坡改梯、旱改水,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完善灌排系统。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人地矛盾

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减轻人口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4]。鉴于人多地少的矛盾,龙眉村粗放的增长方式需要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点上需要更新经济发展理念,一方面,要改变龙眉村粗放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龙眉村外出务工的人口增加,一部分村民的生计方式发生转变,外出村民可以带回新种植技术,运用温室栽培技术推广一年两季种植。而对于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应改为水产养殖或是种植树林。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和政策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调研期间,龙眉村正在进行“干群连心”驻村帮扶,驻村干部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为农民群众传授农技知识,帮助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经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的提高本身,就可以达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从而减少对土地的破坏、水土环境的污染。

(四)进行村寨的合理规划,改善环境污染

村寨是村民生存、生产、生活的根本载体和安居乐业的基础。目前龙眉村存在规划滞后、布局无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村民的生活污染物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

针对其实际问题,结合贵州省正在开展的“村庄整治工作”和“危房改造工作”,积极探索规划布局,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村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将农村居民点建立得相对集中,并且鼓励和引导农民重新调整新的住房,把需规划建设的居民点适度集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新型社区。把改善龙眉村环境作为目标,加强环境治理,开展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对于生活污水,可以考虑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对于生活垃圾,建议分类堆放,建立垃圾焚烧站,或是引进填埋技术,统一处理;对于农田的农药污染,建议使用低毒农药,多使用天然肥料。

同时专注于开发以生产、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形成以循环环保为目标的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把龙眉村建设为居住相对集中、环境清洁卫生、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村。

五、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生态环境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但人类的物质文化发展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态基础,甚至连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模式的发展也同样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生态基础。

本文探讨的只是广大土家族居住区中的一个村落,得出的结论自然有限。但是,这些结论是基于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因此这些结论对于理解和有效利用处理区域生态保护还是有益的。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对于落后的民族地区。努力建设好武陵山区生态保护区,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各种环境保护政策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参考文献:

〔1〕杨庭硕.生态人类学导论[M].民族出版社,2007.

〔2〕卢延庆.少数民族生态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价值——以贵州省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

〔3〕梁正海,柏贵喜.村落传统生态知识的多样性表达及其特点与利用——湘西土家族村落“苏竹”个案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09(5).

〔4〕赵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全流域管理
贵州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动初探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