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4-12-20陶晓娟
陶晓娟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情况,并分别从科技以及经济等方面,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信念,从全局着手,多管齐下,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08-03
一、概述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尤显突出。我国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GDP年均增长高达9.5%,已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党和国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在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上有所作为。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要解决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公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盲目开发生态资源、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交流不够等。
(一)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淡薄的情况依然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1)公众对于环保现状的认知与其生态意识的提高之间存在严重反差,即公众对于自身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了解度比较高,而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了解度则比较低。(2)公众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态度产生了严重偏差,即一般重直接问题而轻间接问题,重实际问题而轻环境教育,重治理而轻预防,这表明公众没有真正把握环境保护的内涵。(3)缺乏那种具有宗教情怀的深沉的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命的意识,具体表现为生态权利意识淡薄,公众参与形式多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参与的层次多停留在较低水平,内容多为宣传教育。(4)公民的生态科学素养偏低,对一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也不深刻,这就不能保持形成一种理性的稳定的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那么生态危机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建设生态文明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不小成绩,但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相当艰巨”。“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当前我国水污染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水资源质量在不断下降,不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迅猛增加,我国几乎所有的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的大气污染尤其是城市的大气污染现状相当严重。大气污染指有害物质排入大气,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活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三)盲目开发生态资源
我国生态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在世界排名相当落后,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对生态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和利用,导致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资源大量减少,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生物资源大量锐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淡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再加上人口的增加和不合理的利用,淡水资源越来越短缺,正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能源资源总体比较丰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与日俱增,消耗量巨大到供不应求的地步,可以说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能源危机,给我国能源资源发展战略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不够
我国本着对人类、对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相比较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还远远不够。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机制,扩大生态环保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需要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人们观念上的改变。这就需要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态意识并且普及和加强这种意识。正确的生态意识建立在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资源与环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生产与生活,开发与保护等这些关系,这是现代社会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念。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如果缺乏这种正确生态意识的指导,或者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比较淡薄,那么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不会得到彻底的遏制,并且还会愈演愈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和淡薄是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换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增强生态意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对自然有一个正确认识,形成生态意识,还要关注人的行为是否高尚,把人的意识与行为联系起来,在生态意识的指导下培养人的生态素养,让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学校各种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企业各种培训,帮助企业找到绿色的生产模式;通过社区组织各种活动,使大家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让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我们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来;通过图书传媒等手段来普及一些自然知识,使人们理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当今社会,由于受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的思想影响,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盲目消费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大量存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承受了巨大压力,这都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改变人们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杜绝不健康的消费理念,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包含了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消费无污染的物品,在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物品,这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绿色消费改变了我们以往许多不环保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经济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目标,实现废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以前“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大量生产”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彻底改变。具体来说,就是依照生态学的规律,遵循生态环境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资源到产品再到废物排放”转变为“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方式。循环生产方式是一种环闭型运动,能有效解决人类生存与自然发展的矛盾。
循环经济就是知识经济、创新经济,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根据循环经济中遵循的“3R”原则中的资源利用减化原则和废气的再循环原则,要求我们用最少的资源去达到发展的目的,并且尽量用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使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这些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需要创新的思路,在全社会树立科技要为经济服务的理念,改变过去因循守旧的思想,出谋划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科技项目,开展更多的科技服务活动,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还要在法律制度方面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制定更加详细,分门别类的法律法规。在制度方面,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使资源的稀缺度与市场价格相联系,进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还要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模式。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说,低碳经济就是让企业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进行科研创新,进行绿色环保的生产,把环境污染、废物排放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从大众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说,低碳经济就是让人们改变过去的不合理生活方式,减少生活中资源的随意浪费,进行绿色消费,培养低碳生活习惯。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全新的生活态度,全新的生活习惯。
(四)加强制度与管理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人们的观念意识方面来推动,还需要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来规范约束人们的生态行为。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在政策和法律两个方面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政策指导在政策方面,国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的一个重要地位,让人们意识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这其中包括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化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等。
——————————
参考文献:
〔1〕董险峰,于娜.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7(8).
〔2〕刘世昕,林洁.缉拿PM2.5是场持久战[N].中国青年报,T02版:两会特刊.
〔3〕赵丽.迟报瞒报难禁是因背后有“利”可图[J].法制日报,2013-1-8.
〔4〕杜明娥.生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J].社会科学辑刊,2010(1).
〔5〕胡兆珀.交卷倒计时:战略研究破题在即——访能源、资源与海洋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王大中[J].科技日报,2004-6-25.
〔6〕董峻.西部生态现状调查.生态经济,2004(3).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环境保护,2003(8).
〔8〕若尔盖草原不断沙化,沙尘暴正逼近成都平原[J].华西都市报,2005-10-17.
〔9〕成王玉,蒋琦.宝鸡凤县水土流失现状、治理与水土保持调研[J].现代农业科技,2011(3).
〔10〕吕红.水土流失现状及保持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