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014-12-20解光宇丁晓慧

关键词:生态建设老子庄子

解光宇++丁晓慧

摘 要: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最高本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依据和终极原因,万物都是凭借了“道”而产生和存在的。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主宰。庄子提出“道兼于天”、“道载万物”、“道通为一”等观点,为其生态哲学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可借鉴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人类创造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传统文化;庄子;老子;生态哲学;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46-0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普遍共识。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最高本体,万物都是凭“道”而产生和存在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道”的规律,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万物的生存状态。

一、庄子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道”是道家学说中最基本的概念,庄子所说的“道”和老子所论之道在内涵上是不一样的。“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却从主体透升上去成为一种宇宙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的关系扣得紧紧的,……道成为人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人生所臻至的最高境界便称为道的境界。”①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道”在庄子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道家提倡“道”为一切存在的最高本体。老子认为,万物都是凭借了“道”而产生和存在的,“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依据和终极原因,而对于“道”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庄子对“道”的阐释,基本上继承了老子的宗旨和观点,认为大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主宰。在此基础之上,他又进一步提出了“道兼于天”的观点。庄子认为,作为自然的法则,“天”与“道”彼此相通,“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庄子认为天与人最理想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与人不相胜。他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庄子·在宥》)。这句话体现了“天”、“人”、“道”三者的关系,即“天”、“人”统一于“道”。“道兼于天”的观点为庄子生态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

生态思想关注的是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如何和谐地、可持续地存在。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一切存在的最高本体。“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依据,万物都是因循“道”而产生和存在的。庄子提出“道载万物”的观点,从哲学的角度回答了“道”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为其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庄子生态思想的另一个哲学基础是“道通为一”。庄子强调“道通为一”、“将磅礴万物以为一”、“天地一指也”,把天、地、人、万物看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说:“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道通为一”就是从道的观点来看,世间万事万物并无区别。“一”就是指事物的本然状态。世间万物生灭变化,都是自然界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庄子所谓的“一”指的是在道体中万物齐一的境界。

二、庄子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

(一)物无贵贱,万物一齐

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从“道”的角度看,物无贵贱,人与其他物类都是道的产物,彼此之间没有质的差别,也无贵贱之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着。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才有了所谓的贵贱之分,如果从事物自身标准来衡量,就会产生“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的结果。在世俗的眼光下,事物的价值容易被遮盖而不能真实体现,以致使其失去主体地位。庄子所主张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就是要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道”无所不是、无所不在,世间万物皆禀道而生。道与天地万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老庄都强调人在宇宙万物之中的位置,老子认为人只是自然界的部分,他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庄子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物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庄子·秋水》)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庄认为世间万物各个组成部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庄子认为,既然物无贵贱之分,也就没有美丑之别。美与“道”相结合,是无所不在的。宇宙万物都是真的、善的、美的,这是庄子生态思想的精华之所在。庄子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若因循其自然之性,就得圆满。这样,蜩鸠则不必羡慕鲲鹏,因其各有价值、各得其美。庄子“自然全美”的观点既说明了其内在的价值观,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一视同仁的审美观。世间万物的价值与人类的感受无关,它们在质上是齐一的,人类应该用爱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天地万物。

(二)顺应自然,处物不伤

“道法自然”既是老庄宇宙观的最高法则,也是其生态思想的理论依据。道是自然而然的,它在衍生万物的过程中是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自然和人一样,有其存在、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在处理和自然界的关系中,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护种际平衡,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损害其他物种的利益,从而导致生态失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庄子·知北游》)人类对待自然的最好方式就是任其自由发展,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本性存在。庄子认为:“为事逆之则败,順之则成。”(《庄子·渔父》)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而不能违背其天性。“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安平陆而已矣。”(《庄子·达生》)庄子主张“以鸟养养鸟”,而不能“以己养养鸟”。如果真的喜欢鸟,就应该用养鸟的方法养鸟,让鸟以自己的本性栖息于森林,翱翔于江湖,自由自在地觅食。而不是像鲁君那样,把鸟关在笼中,扼杀其本性。相反,人类可以为自然界的生物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比如,让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山变得更绿。如果人类任意地戕害、占有它们,不但使自然界的生物不能顺应自然,失其本性,而且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庄子反对伤性害生的行为,主张保全物性而不伤。世人所欣赏的“伯乐善治马”在庄子看来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伤物行为,伯乐对马的所作所为严重地违背了马的天性,“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庄子·马蹄》)这样的做法,只能使马死伤过半。对待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处物不伤”,不要过多地干预,而应该让马自由自在地按照其本性生活,饮水翘足,感受风霜。庄子“处物不伤”的思想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尊重和保护,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平等的,不能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而伤害自然界的其他生物。

(三)知足知止,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反对人类过分向自然索取,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自然界和谐相处。他说:“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庄子·盗跎》)意思就是,平常安定就是福祉,过分追求身外之物只会带来祸害。知足者常乐,知足即是福,人们不应该有过多的贪欲。“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外物能够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就可以了,不必贪求过多。老庄都提倡要过简朴的生活,减少个人的私利,淡泊欲望。简朴自然的生活可以降低人的欲望,使人不为外物所累,从而恬淡自然。这样,可以减少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的欲望也不会超过自然所承受的限度,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生态危急,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庄所谓的自然无为,并不是让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自然界是为人类提供生存之需的载体,不是人类的奴隶,人类不能肆意妄为,不加限制地破坏自然界。

三、庄子生态哲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充分吸收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地强调作为,改变甚至破坏,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所提倡的“自然无为”,就是让人们“不妄为”,要遵循自然本来的状态,不能人为地强加干涉,更不能把人类的意志强加于自然界。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也不断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使得资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夺,物种灭绝速度令人惊愕,生态遭到了空前破坏,诱发了一系列的自然报复,比如:空气污染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绿色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沙化日益加剧、雾霾天气更加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面对这些生态问题,我们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并借鉴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并从中寻找解决方法。

(一)遵从“道通为一”的生态价值观

现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摒弃了传统社会以物质生产为中心,而转向以人、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为中心。

庄子“道通为一”、“齐同万物”的生态思想,是对生态平等理念的一种诠释,它把人类文明的中心转向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它强调将自然界万事万物齐同为一,用平等的思想对待外物。庄子在强调“道通为一”、“齐同万物”思想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与自然各有其价值,我们不能要求万物与我们同一,而是既要看到自然统一的整体性,又能充分尊重其差异性,让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庄子“道通为一”的生态思想不但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相一致,而且也为人类与自然界如何相处提供了可鉴之策。

(二)遵从“顺应自然”的生态规则

现代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突出了生态的重要性,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必须尊重遵循自然规律,爱护自然。这里所说的不能“为所欲为”,并不是让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消极对待,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积极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就是顺应事物本性,尊重客观规律。他说:“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凡事应因循自然之理。庄子的这一思想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人类在“顺应自然”的思想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注 释:

①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43.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2〕王素芬.顺物自然——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3〕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中华书局,2011.

〔4〕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吴怡.逍遥的庄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郭镭,张华.生态文明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环保科技,2003(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老子庄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