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腐败

2014-12-20孙小杰

关键词:异化腐败马克思

孙小杰

摘 要: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权利腐败现象也同时存在,反腐仍然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从马克思异化视角看,腐败是权利异化的结果。理解马克思异化基本思想,分析腐败现象以及如何根除腐败保证社会正常生活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于腐败的解决途径上开增遗产税和实现财政公开制度。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腐败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35-02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

1.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异化”一词的形成有其历史源流,在拉丁文中有三层意思:法的层面上,转让、让予、权利和财产的让步;社会的层面上,与他人、祖国和社会的疏远;在医学和心理学层面上,精神错乱或精神病。在《圣经》中,亚当偷吃禁果是对神的异化。在中世纪,异化是人与上帝相通。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异化指精神死亡。18世纪以后主要有三种形态异化:一种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化,即权利的转移;二种是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精神异化;三种是费尔巴哈的宗教对人自身的异化。马克思继而提出劳动异化。

综上,异化是某一主体(某个人、某一集团、某个集体)在某种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或活动结果,转化为某种自己相对立的东西,成为外在于自己或异己的统治者、支配者。异化无非是这样的现象或过程。

2.马克思劳动异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异化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是工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现实的劳动异化。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劳动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劳动者而在他之外存在着,进而成为与他对抗的独立力量。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劳动者本质的异化=人变得像动物一样生存,自由自觉的特性沦丧。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是前三者异化的必然结果。异化问题贯彻马克思一生的思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虽然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理性化的缺陷,但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异化现象来看,它都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应用广度。

二、异化视角下的腐败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剧烈变革而相应的制度规范不健全,加剧了权力腐败的滋长蔓延。腐败是整个社会的灾难,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加大力度解决腐败问题。2013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此后党中央又提出,狠刹“舌尖上的腐败”、加强对“裸官”的监督、建立“廉洁政府”、剑指“四风”等纪律和规定。“老虎”、“苍蝇”一起抓让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腐败分子纷纷落马。这一方面表现反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说明我国腐败问题仍然很严重。

1.腐败定义。腐败其实就是公共生活的执行人即公职人员,把人民赋予的为公共生活提供服务的公权力转变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利益的私权力,把本应属于公民本身的权利给反过来了,使其排斥、反对危害公民自身。

2.我国现今社会腐败现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腐败现象呈现新的特点。首先,腐败分布范围大。地域上既有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省市,也有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既有地方机关,也有中央单位。领域上,公共权力腐败行为,已从改革开放之初一般的经济管理部门的权钱交易,发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军队等部门的各种腐败行为;在行业领域上,公共权力腐败甚至在教育、卫生等行业里滋长蔓延。总体来看,公共权力腐败的分布范围,己扩大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领域。其次,主体层次扩散。近年查出的公共权力腐败的案件显示,公共权力腐败行为更为普遍化,这也反映了公共权力腐败参与主体层次的扩散。在公共权力腐败主体职位等级上,腐败主体的职位呈现“高、中、低职位搭配”的态势,腐败分子既有党政高层领导干部,也有基层领导干部,甚至在农村基层干部中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公共权力腐败现象。再次,行为动机广泛。第一,经济上寻求权钱交易。第二,政治上寻求“部门利益”及权权交易。第三,生活作风上寻求享乐及权色交易。现阶段,炫耀、不吃亏成了新的腐败动机。最后,危害性加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先进性,危及党的执政地位。腐败滋长蔓延,更加损害了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削弱了国家和政府的凝聚力,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腐败滋长蔓延,更加危及社会稳定,败坏良好社会风气,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马克思权利异化与腐败。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来,腐败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权力异化的结果。所谓权力异化,是指公民为了满足公共生活的需要,把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出来变成公共权力,但是公共权力失去约束,偏离法律规范的轨道,变成为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牟取私利的工具,变成损害公共利益的力量。合理地运用权利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但是,如果权力失去监督与制衡就会走向异化,导致腐败。因此,必须对权力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督,使政府为人们提供服务的时候不偏离公共生活的轨道。

合理使用权力能够保障正常的公共生活,但是权力的运用不正当就会导致权力异化,由此滋生腐败现象。诚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没有改变,党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是,我们也要时刻警惕那些党内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以权谋私,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形象。因此,消灭权力异化、抵制腐败刻不容缓。

三、抵制腐败坚持不懈

1.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决腐败的根本之策。目前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十分发达,社会财富不是十分丰富,仍然需要利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克服公共权力异化、防治公共权力腐败,提供了重要经济基础。现阶段,防治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现象,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格规范政府经济职能,减少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的机会。

2.保证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待遇是解决腐败的重要途径。公务员相对于社会其他成员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工资很低,再加上市场经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一些公务员的主观思想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而铤而走险。腐败官员在进行违规违法活动之前,也会权衡个人得失,比较腐败可能会产生的成本及可以获得的收益,然后根据权衡做出决定。正是因为腐败给公务员带来更大的收益,所以他们才敢冒险走这条道路。

3.完善制度和法律,加强腐败惩处力度是抵制腐败的关键。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所以要从根源上预防腐败就必须合理地分权,让权力来制衡权力。我们必须健全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和制度,科学分解和整合公共权力最大化,减少权力变异的可能。另外,应该加强腐败的惩处力度,很多公务人员敢违法违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法不严,对违法案件没有从严处理,腐败成本低并且后果不是很严重。加大惩处力度会对预防腐败起到很关键的警示作用。

4.加强权力监督,实现权力运行透明化。一切权力的运作都需要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加强权力监督,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党内监督为反腐败职能机构发挥监督作用创造条件;其次,增强新闻舆论的监督,舆论监督在约束政府行为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加强普通群众的监督,如建立健全举报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是权力监督的基础。要想充分发挥权力的监督作用,政府必须实现权力运行透明化。总之,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监督管理体制,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监督,并使各种形式的监督形成合力,以充分发挥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

5.加强公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腐败的内在要素。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一些落后的观念依然存在。现阶段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也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渗透到中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市场经济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着国人,特别是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坚决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6.建立公布财产制度,是抵制腐败的有效手段。财产公开制度,有利于实现全社会成员的财产透明化,特别是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财产公开将会有效抑制和制止腐败。国家对社会所有成员实现固定资产统一公布联网,而公布联网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官员的财产多少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将对各级官员的贪污腐败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7.开增遗产税,从传统和现实的角度对腐败行为进行制约。遗产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死者留下的遗产征税,国外有时称为“死亡税”。我国腐败现象相对于一些西方国家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我国传统的“父业子承”观念影响,父亲的财产或者社会地位希望能让下一辈的人也能继承和享受。因此,官员的贪污一部分原因是希望通过受贿使自己过上奢侈的生活,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希望给孩子打下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开增遗产税,国家征收高额的遗产税,这将会对官员的腐败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

总之,要克服腐败克服权力异化就必须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权利的真正回归。而要想克服权力异化,就必须使权力从根本上回归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消灭权力异化的可能性。而消灭权力异化的根本前提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现阶段,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这是抑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张振华.公共权力悖论异化与制约[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3).

〔4〕单伟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09(4).

〔5〕戴昌桥,金毅.公共权力腐败的根源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11).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异化腐败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