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2014-12-20王宇环
王宇环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即中国共产党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地进行中国当代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建设。实践表明,两者之间进行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33-02
当中国逐步引入马克思主义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影响,两者开始彼此产生影响,逐步结合。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会出现对文化的重新构建、文化不断传播和融合的情况,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并在其中贯穿中国传统文化。此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传统文化被单纯地替代,其实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各行业合理有效的快速发展,实现现代转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毛泽东曾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该观点被记录在《论新阶段》的报告里。在党的七大结束后通过的党章当中明确表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当中,毛泽东思想是首个重大理论成果,因为该理论的科学性,且符合中国的实际状况,所以,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的结合,同时对中国的革命、改革、建设等方面起到重大影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融入中国的文化、历史与实践等具体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将促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具体成型,并拥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点与实践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涵盖了中国革命、改革等过程的经验,还包括了历史经验的升华等。以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为根基,才能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促进其更进一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涵盖几代领导人的重大理论成果,而这些成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将形成创新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在其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不容忽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由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原因而逐步形成,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也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理想人格、宗教信仰等精神方面。“中国文化起源于夏商,我国私有财产制度一直被认为是从夏商时期开始的,同时,中国文化在这此时期开始发展。”[1]私有制的产生、国家的形成以及文字这一载体的诞生,使得文明得以在夏商周时期快速发展。文化层面的变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政治文化在秦汉时期得到高度统一和整合,形成一统的格局。而儒家文化得到汉武帝的推崇,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中,成为统领中国文化的主力。本土道家玄学结合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即为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二次转折。随着先秦时期各家文化的融合,儒释道在隋唐时代实现鼎盛。中国文化在唐朝中期之后,儒家与佛教、道家的思想进一步融合,成为宋朝理学的雏形。儒学在儒释道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复兴,并完成了中国文化的第三次转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发展基础,而两者之间从根性而言是相互契合的[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很好地看出中国的特色,两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势必要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
通过对中国实际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要使该理论具有生命力,必须将其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引导人民的精神方向,理性批判这个社会[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两者间的关系,更进一步证明了两者间已经得到很好的结合,在此实现进程中,可以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包含的有价值的理性内容。这也意味着,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作为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包容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由于中国有众多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马克思主义依旧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拥有诸多优秀思想,其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文化在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结合,而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努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在此过程中继承优良传统,保存精华部分,确保中国文化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4]。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过程
通过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带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快速成熟的基础以及环境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每一届国家领导人,都创新性地通过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带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快速发展。
毛泽东对我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另外基于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吸收以及传承,创新性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毛泽东解决了农民土地以及工作中心问题,建构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六届六中全会于1938年10月召开,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同时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毛泽东认为:在我国具体环境的斗争中使用马克思主义,即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根据我国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反映出我国的作风[5]。毛泽东思想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产生的,比如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毛泽东提出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飞跃以及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就是邓小平理论,其中国特色非常明显。邓小平将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结合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传承,同时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力进行提供了保障。例如,将核心任务确定为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小康理念等,这些都和儒家文化中所突出的治国安天下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在对立中确保统一的传统中,邓小平提出了能有效处理现实问题的战略构想,即一国两制,这些都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儒家文化的传承。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它还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科学发展观有紧密的关联。中国共产党反映了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理念。中国共产党要一直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民众可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得到一定利益。
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核心,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坚持发展依赖于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核心、对人的尊严以及价值表示尊重的理念进行了创新和传承。
不过,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践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同样会遇到各种难题。通过大量实践可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只要是我国革命顺利开展,以及建立完善阶段,就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阶段。在我国传统文化结合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期间,一方面要避免文化复古主义,还要防止文化虚无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意义
在发展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更加大众化和时代化,使得我国文化更具时代特色,是两者之间进行结合的最终发展目标。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前提是要适应经济基础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诠释,解答质疑,学习人类的优秀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精髓所在。故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才得以充分显现出来。时代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之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是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的东西,比如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以及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民族最高价值追求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的先进思想文化。传统文化也在时代的牵引下,逐渐完善与更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结合过程中要与时俱进[6]。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流思想与社会的意识形态被普遍认同和理解,当然,为了使得其在文化方面被全面地认同,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只有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理解,其在中国才能真正得以发展。然而,中国的实际国情却是:多个民族、多种风俗、多元文化,现状加大了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层面被广泛认同的难度。在马克思看来,需要以物质生活中的矛盾作为切入点,以解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方式去考虑一个时代的意识。因而,如果马克思主义要将其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理论吸引力和作用表现出来的话,其需要对民生更加关注,与生活更加贴近,并且将其终极价值的理想认知作用以及其生命归宿的认同观体现出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使其更具有广泛性和大众化,可以享誉整个社会群众,并且使得他们能够对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赞同。此外,两者共同作用,进行结合,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点体现出来,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创造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考虑到当下文化发展的信息化、市场化、价值多元化、面对全球化的特点,更加需要将两者文化进行结合。两种文化理念、价值理念面临新的挑战与冲击,亟需对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进行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经历革命文化、改革文化、和谐文化三个阶段。此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现实产物,从根本上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两者文化进行结合,始终将建立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作为我国目前特色文化的发展标准。此外,科学合理地让两者之间进行结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其不仅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而且可以创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以西方优秀文化为精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张豪.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3〕张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
〔4〕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6).
〔5〕杨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实质[N].光明日报,2008-8-15.
〔6〕宫丽.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