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你为什么长不大?

2014-12-20易利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发展分离

易利民

〔关键词〕过度关爱;分离;心理发展

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听到不少家长说:“我的孩子整天像个小孩子,总是一副长不大的样子,让我操碎了心。”

按正常的发展规律,个体的成长成熟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一粒正常的种子,除了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等外界必备的条件,其自身的生长基因会让这株植物由一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人类也是一样,一个健康的个体,到了该发育的时候或该长大的年龄而没有发育或没有长大,背后一定有原因。

遇到过几个例子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第一个是家里的独生女,大学毕业后,与父母住在一起,其生活都是由父母打理,包括所挣的工资也由父母代为保管。第二个是一位离异的母亲,悉心照顾年幼的女儿,含辛茹苦,将女儿抚养大。

第一个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父母的催促声中见了一个又一个男士,却总是找不到自己觉得合适的。最后,终于遇到了一个,但经常因“大事”而闹矛盾,有时甚至是到了要分手的地步,所谓的“大事”就是:对方为什么不刷碗?为什么不做家务?为什么不能像父母那样对待我?等等。

第二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是随着女儿越来越大,母亲也越来越苦恼,因为女儿对母亲逐渐疏远,有时候甚至是讨厌母亲,所以母亲常常被女儿气得流泪。

这两个结果都有悖父母的初衷,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愿看到。

第一位姑娘的心理发展滞后于身体发育,尽管身体各项指标都已成熟,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但内心还很幼稚,还处于儿童状态。她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伴侣,而是找不到合适的“父母”,结婚对她来说不过是找一个人来代替父母照顾自己。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父母的过度关心与爱护应当是主要原因,过度关爱已经让这位姑娘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母舍不得她离开,所以不知不觉地用所有的关爱来减缓她的成长,使她永远像个小孩子一样待在父母的身边。

案例2中的母亲与丈夫离异后,与女儿相依为命,她很害怕女儿长大后会离开自己,所以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手段把女儿控制在身边,不想让女儿离开自己。用母亲自己的话说,女儿就是她生命的全部,女儿在身边她才感到自己在活着。所以女儿想疏远母亲是一种被束缚太紧而想逃离的本能。

反思这两个例子,或许可以回答孩子“长不大”的原因:不是孩子不想长大,而是因为家长不愿与子女分离,不希望孩子长大。

分离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生命中的爱一样,是永恒的主题。例如,婴儿与母亲子宫的分离,结婚成家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分离等。正是因为分离,个体获得了新的生命,正是因为面对分离,我们对人生的感悟才逐渐深刻。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家长是明智的,能够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情感,知道“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离开家”。当孩子渐渐长大,一步步地与自己分离,大多数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并接受这个过程,并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保持与孩子的距离,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遇到很“爱护”孩子的家长,像案例中的那样,问题就会不期而至了。因为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子是自己的全部。家长若是有了这个想法,就会不自觉地付诸行动,可怕的是这种行动多半是无意识的,披着“我是爱孩子的,我是为孩子着想”的外衣。

其实,破除这个“魔咒”很简单,那就是家长要自我成长。通过自我成长,家长要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产品,也不是自己的装饰品,更不是自己用来填补空虚和寂寞的工具。很欣赏纪伯伦在一首诗歌里的句子:“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分离并不是离开,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孩子拒绝分离,等于拒绝成长;家长拒绝分离,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成长。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爱让一个人成长,分离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当孩子与你分离,孩子依然还是你的孩子,而且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惟一不同的是这个孩子长大了,长成了一个有独立人格且健康的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辅读学校,郑州,450000)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发展分离
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刑事庭审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离观”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情况刍议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分析家庭对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研究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客体关系视角下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