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体关系视角下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5-12-25靳海风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家庭

靳海风

摘要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早期客体关系对其心理发展与人际关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早期与父母等家庭成员在互动中形成的早期客体关系。个体的心理困扰往往是人际关系困扰,人际关系困扰是个体早期客体关系不良导致的。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初步形成了家庭是如何通过客体关系影响个体心理的机制,并给父母和孩子分别提出了建议,希望能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一些启发,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 家庭;早期客体关系;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原始防御机制

分类号 B849

1.客体与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是由克莱因、温尼科特、费尔贝恩和克恩伯格等创立的。客体关系理论最重要的概念是客体和客体关系。弗洛伊德认为客体是力比多指向的人或事物(陆书琴,方双虎,2015:马庆玲,冯华,2012;李鸣,1997)。弗洛伊德认为内驱力先于客体,而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先于内驱力(秦或,2013)。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客体是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或事物(杨峥,2011),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客体,只有那些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或事物才能成为客体(徐萍萍,2006),客体是被个体爱着的、恨着的,以及渴望成为的人(缪小幼,李鸣,2009)。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谢金凤,2013),客体关系的本质是个体与他人的互动(陆书琴,方双虎,2015)。个体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质量会被内化。而这些内化最终会逐渐形成个体的思维方式(陈荣翠,2015)。客体具有两面性,即“好的”和“坏的”,但在内化的过程中,“坏的”客体最早被内化,因为客体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使个体感受到了挫折或沮丧,个体只有通过内化,才能体会到控制感(郭本禹,徐萍萍,2006)。

2.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2.1早期客体关系影响个体心理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核心是客体关系的成熟(徐萍萍,2006),认为客体关系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姜永志,2015),对心理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尤其是早期的母婴关系(李倩,2008:徐萍萍,2006)。个体从出生就与母亲建立客体关系,最初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后来才是完整的母亲,最后才是其他人。因此,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母婴关系(杨峥,2011)。

温尼科特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客体关系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完全依赖、相对依赖、独立(缪小幼,李鸣,2009)。费尔贝恩也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客体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婴儿般“不成熟的依赖”、过渡(转变)阶段、成熟的依赖阶段(徐萍萍,2008)。二者所说的发展阶段没有本质区别,但是费尔贝恩认为将第三个阶段描述为“成熟的依赖”比“独立”更合适,因为“成熟的依赖”代表个体的自我与客体发展为一个整体(徐萍萍,2006)。因此,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需要通过与母亲不断分离,逐渐建立完整的客体关系(马庆玲,冯华,2012)。

温尼科特认为,要实现个体自我的完善,需要“足够好的照顾者”为他创造“促进性环境”(田学英,2015)。最初,有利于个体发展的“促进性环境”是母亲的照顾,一个“足够好的母亲”需要对婴儿的反应“足够敏感”。温尼科特认为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对幼儿的需要缺乏敏感性,而不是粗暴、虐待、剥夺等(缪小幼,李鸣,2009)。“足够好的母亲”提供“促进性环境”,能够让婴儿幻想自己是全能的,认为自己能够创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杨峥,2011)。但“足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现实往往充满了各种挑战与挫折。如果缺少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或是“促进性环境”被剥夺,则可能阻碍幼儿的发展(蒙宗宏,王有智,2006)。有研究表明,早期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到个体以后的心理发展(田学英,2015),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李倩,2008)。

2.2早期客体关系对个体人际关系的影响

早期客体关系不仅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也影响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杨峥,2011),会在个体不知不觉中影响新的客体关系的建立(李鸣,1997)。客体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影响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蒙宗宏,王有智,2006)。不良的亲子关系,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谢金凤,2013),早期建立的客体关系会影响现实的人际关系(王华,陶嵘,2010),内在客体贫乏的个体无法体验亲密关系的温暖(张天布,何巧丽,2013)。由此可见,个体早期建立的客体关系,对于个体建立新的客体关系,以及发展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2.3早期客体关系对原始防御机制的影响

如果早期建立的客体关系是脆弱的、不愉快的,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王华,陶嵘,2010)。一旦遇到心理困扰或人际关系困扰,个体极有可能采取原始的防御机制来应对这些困扰。而个体最常采用的原始防御机制是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指个体诱导他人(或互动对象)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杜小英,桑青松,蔡坤秀,2012;王华,陶嵘,2010)。投射性认同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客体(郭本禹,徐萍萍,2006),能否实现对客体的控制取决于客体的反应(王华,陶嵘,2010)。投射性认同是由早期不良的客体关系导致的,能反映个体以怎样的方式构建人际关系(谢金凤,2013)。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投射性认同可以分为四种:依赖、控制、情欲、迎合。当个体的客体关系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以后的人际关系,出现人际关系困扰。为了应对人际困扰,或是为了较少焦虑,个体采用投射性认同来处理,所以这四种不同的投射性认同都是以关系为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持个体脆弱和病态的客体关系。表1是四种投射认同的特点与成因,其中,元信息是隐藏在个体表面行为背后的信息,个体很难意识到,也不容易被别人发现,但却深深影响个体的行为与情绪。

如表1所示,个体投射性认同产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早期客体关系,父母对个体的关爱对个体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对个体的关爱过多、溺爱,会导致个体对关系的依赖,容易依赖他人,难以独立自主;父母的关爱过少、关爱倒置,会导致个体对关系的控制,倾向对他人“批评”“命令”“指责”;异性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不完整,有可能会导致个体“情欲”的不满足,以“性”来建立和维持关系,认为性可以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如果家庭成员对个体一直索取,而个体又倾向于对家庭一味地付出,就会导致个体产生“自己之所以被爱,是因为所做的事,而不是因为自己”的错觉,一旦所做的事情得不到他人的感激,就会沮丧和焦虑。可见,家庭关系不良是导致个体采取投射性认同的原因,个体早期建立的客体关系不良,会影响以后新的关系的建立。

3.小结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核心是关系的发展(徐萍萍,2006),个体早期的客体关系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姜永志,2015;李倩,2008;徐萍萍,2006),影响新客体关系的建立和以后的人际关系(谢金凤,2013;杨峥,2011:王华,陶嵘,2010;蒙宗宏,王有智,2006;李鸣,1997)。客体关系理论对精神病理的解释,认为心理困扰的本质是人际关系困扰(王华,陶嵘,2010)。如果个体早期客体关系不良,一旦遇到人际困扰,个体往往会采用原始防御机制。最常用的原始防御机制是投射性认同,通过投射性认同,个体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从对方身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依赖的目的是得到对方的关爱,获得安全感:控制的目的是让对方服从自己,获得控制感;情欲的目的是获得满足感;迎合的目的是获得价值感。但能否达到目的,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反应(谢金凤,2013),取决于对方是否接受这样的方式,是否认同个体传递的元信息。如果对方认同个体的投射,那么个体不会出现心理危机,关系就能够建立和维持;但是如果对方不接受,甚至讨厌那样的方式,那么个体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还会感到焦虑、抑郁,新的客体关系就无法建立和维护,导致人际关系困扰(谢金凤,2013)。此时,原本是用来解决人际关系困扰的方法——原始的防御机制(主要指投射性认同),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带来了新问题,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归根结底,个体的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与家庭的互动中建立的不良的客体关系,尤其是早期与父母互动中建立的关系(金圣华,2015;贾晓明,郭潇,萌,2015;邓梅,冉江峰,2014;谢金凤,2013;赵林,2012;刘胜利,2012;曾奇峰,2001:施琪嘉,2001)。如图1所示,家庭是个体早期客体关系形成的基础,个体在与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早期客体关系,而早期客体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与人际关系都会产生影响,人际关系困扰又会导致个体采用原始防御机制。而个体采用怎样的原始防御机制,又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由此可见,个体的人际关系与防御机制相互影响。而个体采用原始防御机制以后,不论是否达到维护关系的目的,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如果投射性认同的对象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那么个体就会感到沮丧、焦虑、抑郁等,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4.建议

4.1给父母的建议

首先,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成长所需的爱与保护,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促进性环境”。做孩子“足够好的父母”,父母的爱,会像“水”一样,滋养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在每个孩子心里有一个“储爱槽”,如果孩子接受到父母连续的爱,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不断储蓄“爱”,这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所必需的资源,使孩子可以在“爱”与“被爱”中,学习“爱”与“被爱”的能力。其次,父母的爱要有度。做一个“80分的父母”,给孩子20分的自主,这样的家庭才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不要替孩子作决定,更不要“替孩子成长”,那只能说明需要成长的是父母,要知道,给孩子百分之二十的自由,孩子才能收获百分之百的健康成长。最后,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审视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确保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客体关系,以免孩子采用原始的防御机制处理心理发展与人际交往遇到的困扰。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寻求专业的指导与帮助,这一行为本身就会给孩子树立榜样。

4.2给孩子的建议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自己。不管父母是否“足够好”,不论家庭环境是否是“促进性环境”,作为孩子,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应对问题的方式。上帝未必会给所有人安排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未必会给所有人提供一个“促进性环境”,但是上帝却给了我们一双可以发现未来的眼睛,给了我们一双创造幸福的双手,给了我们一双可以翻越艰难险阻到达幸福殿堂的腿脚。而这个上帝,就是父母,给孩子生命、给孩子关爱的父母。所以,本文对孩子的建议就是“感谢”父母,不要带有一丝怨恨,因为所有你爱着的、恨着的人都将内化到你的内心深处,成为你的一部分。所以,你恨着的那些人、那些事,很可能已经成了你的一部分,长久以来都困扰着你。如果,你想要得到快乐,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请放下一些“怨恨”“批评”“命令”,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原始防御机制的束缚,才能摆脱困扰,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人。

猜你喜欢

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家庭
家庭“煮”夫
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