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峰地区辽代、清代时期的佛教寺庙文化调查

2014-12-20雪莲

关键词:辽代清代寺庙

雪莲

摘 要:佛教传入北方草原地带,始于匈奴时期。此后统治北方的各个民族都推崇佛教。由于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推崇,辽代以及明末清初,佛教在赤峰地区的传播形成两个高潮,寺庙作为佛教的载体,在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通过对赤峰地区佛教寺庙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今天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存在着喇嘛人数少、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和呈年轻化趋势;喇嘛的生活比较世俗,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宗教活动少,仪式简单,而民俗色彩浓郁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赤峰地区;辽代;清代;寺庙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09-04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西南、东南临七老图山和努鲁尔虎山,北靠兴安岭南麓。这里是从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水土肥美,河流纵横,古有松州之称。

这里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后来被称之为“红山诸文化”的史前文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及后来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其后,隶属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都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轮番上演并成为这里的主宰。而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里也经历了从原始信仰的自然崇拜到原始宗教萨满教,再从萨满教向藏传佛教的转化历程。

一、赤峰地区佛教寺庙文化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赤峰地区佛教文化的传入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接受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匈奴是较早接受佛教的民族,北魏时起佛教得到高度重视,隋唐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有辽一代,契丹统治者更是推崇佛教,大建佛寺佛塔。从耶律阿保机修建开教寺起,辽代的历任皇帝都对修建佛教寺庙不遗余力,于是,辽代佛教寺院的修建就在以皇族为首的契丹贵族们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因此使得辽朝的寺院星罗棋布于五京和一般州县[1]。因时代的变迁,赤峰市境内现存的辽代佛教寺院已经寥寥无几,只有巴林左旗境内的真寂之寺。该寺在藏传佛教传入后,在辽代石窟的基础上修筑了木结构的喇嘛庙,才得以保存至今。寺庙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20公里的群山中。这里有由3个自然山石形成的箕形山谷,其中一山名曰桃石山,因形似一个桃子耸立在高大的岩石之上而得名。就在桃石山的峭壁下部,辽代僧人在这里开凿了石窟寺。石窟分南、中、北三室。中窟面积较大,中间为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3.7米,头南面东,直肢侧卧于榻上。右手支颐,左手直伸,身着薄衣,螺发肉髻,赤足瞑目。三世佛立于身左侧,两尊菩萨分立南北,周围弟子15人。南、北、西三面石壁浮雕千佛像111尊。石窟开凿的年代应为辽代中晚期。1974年修缮清代喇嘛庙善福寺顶盖时,在中窟上方峭壁上有阴刻楷书“真寂之寺”四字[2]。

在北方草原地带,藏传佛教文化兴起于元代,昌盛于明末清初,晚清时期衰落下去。早在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与佛教已有接触。到元代,忽必烈汗时期,藏传佛教是通过蒙古大汗传播在蒙古宫廷之内。但是,藏传佛教在元代并没有为蒙古百姓所信仰,随着元代的覆灭,藏传佛教也渐渐在蒙古社会中消失。一直到16世纪末,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与索南嘉措的历史性会晤成为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的标志,在蒙古封建主们的极力提倡和支持以及明代在蒙古地区推行扶持佛教政策的鼓励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到清代,清统治者并不信仰藏传佛教,但是他们了解了藏传佛教的思想和教义后,为了便于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进一步提倡和推广藏传佛教。

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色彩艳丽、造型奇特、宏伟壮观的大小寺庙遍布于蒙古各地。喇嘛阶层的优惠特权也使喇嘛人数剧增。

赤峰地区现存的藏传佛教寺庙多为清初时所建。截止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赤峰市境内的藏传佛教寺庙共有179座[3],接近半数是在清代初期建造的。这与满清政府扶持和发展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大力鼓励和提倡兴建佛教寺庙,把蒙古地区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全部消耗在兴建寺庙上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在寺庙内部,喇嘛分为上下层,等级森严。喇嘛的职务和学衔名目繁多,上层喇嘛有呼图克图、诺门罕、达尔汗、班第达、扎萨克达喇嘛、达喇嘛、朱德巴喇嘛、尚思德、德木齐、格斯贵、格楞等;下层喇嘛有绥本、尼拉布、索瑞喇嘛、翁斯德、格比格、果泥尔、却依格、翁布、笔切齐等。藏传佛教寺庙的经济来源渠道众多,各大佛教寺庙都由政府发给钱粮拨给庙产,名门大户常有资助,持有度牒的喇嘛按月领取钱粮。此外,还有化缘、地租等。

在赤峰市区域内建庙最多的是敖汉旗,清中期达到72座,喀喇沁旗和宁城县都在50座以上。阿鲁科尔沁旗康熙至同治年间建造了23座召庙,全为藏式建筑,拥有500名左右喇嘛的大庙就有11座。其中喇嘛最多的是宝善寺(巴拉奇如德庙),达800名。

(二)赤峰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现状调查

1956—1958年的宗教改革,废除了不合理的宗教教规和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使广大群众在政治、经济上摆脱了宗教的控制和束缚。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大批宗教界人士被打成右派,大部分喇嘛被迫还俗,寺庙也停止了宗教活动。其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认为是“四旧”遭到严重破坏,或被拆除或是挪为他用。喇嘛们被迫还俗,有的还被当做“牛鬼蛇神”成为被批斗和专政的对象,整个蒙古族地区的宗教活动彻底中断。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恢复和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庙场所也逐渐获得了恢复和开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藏传佛教寺庙也成了旅游的热点地区。但是,此时的宗教信仰的观念和行为和历史时期的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赤峰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的现状做一调查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考量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提供咨询。

1.从寺庙的组织结构及喇嘛的来源来看。我将常规举行礼佛活动的藏传佛教寺庙作为这次调查的重点对象。其中包括阿鲁科尔沁旗的根丕庙和罕庙;巴林左旗的真寂寺;巴林右旗的荟福寺;克什克腾旗的庆宁寺;翁牛特旗的梵宗寺、吉祥法增寺、禅宗寺、达日罕庙、高尔苏庙;宁城县的法轮寺;敖汉旗的青城寺,共有12座。有175名喇嘛,其中有活佛3人,即塔日吉德活佛、劳布僧活佛、吴占有活佛。住持喇嘛10人,即根丕庙的宝音达来、罕庙的牧仁、荟福寺的卡其加、真寂寺的苏和、庆宁寺的旦却坚赞、梵宗寺的那木拉、吉祥法增寺的塔日吉德、禅宗寺的嘎达、达日罕庙的劳布僧、宁城县法轮寺的陈德福。具体内容请参阅通过这次调查获取的第一手关于赤峰地区主要藏传佛教寺庙概况一览表。

2.寺庙宗教活动。前面提到的12个寺庙从农历正月开始一直到十二月都按照传统的礼佛活动举行常规的诵经活动和大法会。

3.寺庙经济来源。政府的扶持性政策的拨款、划归土地或划拨一定数量的牛羊作为寺庙的财产以维持喇嘛们的生活和培养宗教接班人等。在册的喇嘛每月发给一定数额的工资,还有就是佛教信徒们的捐赠,以寺养寺。罕庙等寺庙还有自己的商店和蒙医院的收入作为寺庙的补充。

4.寺庙建筑特点。赤峰市区域内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分为宫殿式和藏式,以宫殿式居多。藏式多集中于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右旗,其他旗县绝大多数为宫殿式。

藏式建筑是西藏佛教建筑的主要形式。它的外形一般呈平顶梯形,多半是石头垒砌而成,墙体非常厚,而窗子又很小,因此建筑外形给人非常浑厚稳重的感觉。由于它一般都依山而建,所以建筑物显得很高大,为了消除建筑本身单纯的倾向,在墙身上增加了许多横向的饰带,使建筑显得层次很多。在底层的前郭部分是一排排的瓜楞柱,柱头部分雕刻立体图案,上面撑托着粗大的椽木。在墙体上方,一般多有棕红色的饰带。按教义规定,格鲁派的经堂和塔要刷成白色,佛堂要刷成红色。方形的窗框和大门洞凹入部分也都涂成浓黑色,给人以深邃神秘之感。在主要的殿顶正中装有镏金的铜法轮,两旁有对卧的金鹿,象征着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首次说法,初转法轮。大殿里柱子林立,密梁平顶,经幡、飘带、帛画密密层层,使殿内显得幽暗神秘。其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即以佛殿和大经堂为中心建筑,各扎仓和活佛府、僧众住宅等都围绕着主体建筑而分部,加上寺庙一般建筑在山麓台地上,各附属建筑还要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因此,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高低错落,富有变化,不强调布局的对称。赤峰市区域内阿鲁科尔沁旗的罕庙就是藏式建筑。

宫殿式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风格在赤峰地区居多。其主要特征是纵轴式布局,即将寺院内的各主要殿堂布置在一个纵轴上,每个主要的殿堂左右各有一座配殿,从而形成四合院格局。赤峰市区域内翁牛特旗的梵宗寺,宁城县的法轮寺,巴林右旗的荟福寺,喀喇沁旗的福荟寺、灵悦寺等都是这一建筑形式。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赤峰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在经历了1956—1958年的宗教改革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才呈现出复苏的迹象。现今,由于21世纪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已不是从前观念下的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的原貌,与以往的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相比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喇嘛人数少、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和呈年轻化趋势

喇嘛对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的程度不高,这大大制约着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在社会信教民众中的影响力。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宗教的存在和影响力直接依赖于教职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赤峰地区比较有影响的、常规举行礼佛活动的藏传佛教寺庙有12座,有175名喇嘛,其中包括活佛3人,住持喇嘛10人。

历史上的赤峰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整个的人员组织状况,无论是喇嘛的数量、总体水平还是年龄结构都比较规范合理。而现在人员组织状况就要差很多。喇嘛的数量,在档案上注册的喇嘛只有175人,包括活佛、住持喇嘛。而常年住寺的活佛喇嘛只有3人,可见喇嘛的数量太少。在年龄结构方面,以阿鲁科尔沁旗根丕庙为例,现有喇嘛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19岁。其年龄结构显得过于年轻化。至于喇嘛的佛学素养,对佛教的经、律、论有所研究,有较深造诣的喇嘛不多,精通佛学、熟悉主要经典、富有建树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就是比较懂得佛教真谛、义理、制度者和精通藏文的人数也是不多。其中很多人是粗懂藏文佛经,只能背诵些经文,知道一些戒律、礼仪、宗教节日等。造成这种原因的是大多数喇嘛接受教育的时间短,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研习佛教文化的能力低下所致。藏传佛教寺庙的新老喇嘛之间出现断层。在现代化和开放的时代凤气下,早年与世隔绝的佛教寺庙现今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原本佛门净地,如今却成为火爆的旅游市场。佛教寺庙怎样保持它的净土本色,已成为当今藏传佛教寺庙所面临的最大考验。

(二)喇嘛的生活比较世俗,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

与历史上喇嘛们相对封闭而多少带有一些神秘和神圣色彩的生活相比,现如今喇嘛们的生活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笼罩在以往喇嘛生活中的神秘面纱业已脱落。

喇嘛生活的世俗化倾向除表现为一般意义上喇嘛的消费方式和内容与普通民众的日趋接近外(如交通便捷离城镇比较近的寺庙已经有电脑、电视和网络,喇嘛们也在使用手机),还表现出了与以往历史上喇嘛生活所不同的一面——庙里有的喇嘛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他们扮演着宗教职业者和世俗人的双重角色,过着一半是神圣的宗教另一半是完全世俗化的生活。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寺庙的喇嘛生活中已经并非个案,成为普遍现象。这与历史上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拆毁,僧侣被遣散还俗。这不仅破坏了宗教赖以存在的人员基础,也给喇嘛和信教民众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以至于在党和政府颁布了新的宗教政策后,很长时间内没有还俗的喇嘛愿意再回到寺庙从事宗教活动。因为宗教信仰的传统的断裂和现代化现实生活的诱惑,年轻人一般也不愿意到寺庙出家当喇嘛。致使寺庙后继少人或无人,造成空有庙而无喇嘛的局面。为了延续寺庙的宗教仪式,只能聘请已经还俗的喇嘛回到庙上来主持宗教活动。

(三)宗教活动少,仪式简单,而民俗色彩浓郁

限于藏传佛教寺庙的规模和喇嘛的数量和佛教水平,赤峰地区的法事活动与历史时期相比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宗教活动少,仪式简单,其宗教的神秘的味道淡化了许多,而民俗的色彩却显得比较浓重。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的转变。各大著名藏传佛教寺庙的庙会都比较隆重,来参加庙会的人数逐年增多。如阿鲁科尔沁旗的根丕庙庙会、罕庙庙会,巴林左旗的善福寺庙会,巴林右旗的荟福寺庙会都远近闻名。

三、对今后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对寺庙的管理方面的几点思考

综合前面的问题,对今后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对寺庙的管理方面有如下思考:

(一)针对喇嘛人数减少、新老出现断层、宗教知识差的状况

宗教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大信仰自由的政策宣传,注重年轻喇嘛的培养工作,聘请德高望重的活佛到各旗县的寺庙来讲经说法,扩大寺庙的影响。派遣年轻的喇嘛去外地学习研究经法,学成之后,回来再为寺庙服务。

(二)针对喇嘛的生活比较世俗,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这种现象

改善喇嘛们的生活环境条件,因为多数藏传佛教寺庙都远离城市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无法和现代生活接轨。所以,政府决策部门首先要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先修路,拉网线使现代网络进入藏传佛教寺庙,使喇嘛们能够与现代生活接轨。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喇嘛们的整体素养,使他们了解世界的同时,更加热爱藏传佛教事业,愿意为藏传佛教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对寺庙的建设方面

和地方院校(研究院所)合作,加大横向联系,组成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研究队伍,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深入研究本地区藏传佛教文化,挖掘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的合理内涵,弘扬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的宝贵文化遗产,为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详实的材料,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咨询。

聘请具有佛教高深素养的研究人员参与对藏传佛教寺庙的修缮和管理,对寺庙的保护和未来的建设规划提出好的建议。这对寺庙的发展建设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赤峰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文化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现状不容乐观,有待赤峰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对藏传佛教寺庙喇嘛队伍的建设、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管理模式的改善,对藏传佛教寺庙文化的宣传和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力度,才能更好地为开创丰富多彩的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服务。

——————————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赤峰风情[M].1987.

〔2〕阿·胡图荣阿.阿鲁科尔沁三百年[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3〕嘎拉僧,等.昭乌达寺院[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

〔4〕孙国军,康建国.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宗教历史与文化[M].五州传播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辽代清代寺庙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