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包企业生产线 创顶岗实习新模式

2014-12-20黄瑞兴韩亚兰陈小燕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顶岗生产线校企

黄瑞兴+韩亚兰+陈小燕

“承包企业生产线,创顶岗实习新模式”是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探索校企深度合作,进行中职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成果。该教学模式自2009年12月与合作企业——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共同试点实施,开展了一系列基于承包企业生产线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经过四年的探索、实施、改进和总结,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 实施背景

中职学校“2+1”培养模式于2005年正式在全国推行,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从2006届学生开始实施。学生在三年级开展企业对口岗位顶岗实习,在工作过程中实践和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岗位工作过程知识,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2006年9月,在广东省教育厅的部署下,学校率先进行“双零”模式的试点,即零学费招收粤贫困地区家庭子女就读。就读期间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获取生活费,缩短毕业上岗的距离,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帮扶目的。通过四年的探索实践,取得很大成功,成为教育扶贫的有效举措,也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深度办学的新路。

但在上面两种情况的学生顶岗实习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是因顶岗实习,学生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知识技能普遍存在不足,但学校在顶岗实习中处于被动,难以介入开展教学;二是企业以效益为先,“重工轻学”,提供的岗位简单、单一,学生顶岗实习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三是带队专业教师局限于对学生的生活管理,难以深入生产学习提高;四是不合理的实习岗位安排,并不利于企业选拔培养优秀员工,从长远看企业受益不大。

二、 解决思路与目标

顶岗实习虽在企业进行,但依然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到实际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学生向职业人顺利过渡的重要阶段。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期间除了存在空间变化,更重要的是知识技能的呈现和结合形式等出现较大变化,仍需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岗位学习过渡期,使两年校内学习与一年顶岗实习学习顺利衔接。

因此,2008年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就“顶岗实习教和学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运用完整工作过程课程理论,探索“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生产现场结合专业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由于造成顶岗实习诸多问题的矛盾在于企业追求效益与学校教学安排之间的冲突,学校黄瑞兴校长打破旧有思路框架,构思并试点以承包企业生产任务为条件,换取顶岗实习安排主动权,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开展既符合生产要求又符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求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三、模式的实施及成果

2009年12月,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与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承包企业生产线的方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新模式。面对这种兼顾生产和教学新型的顶岗实习模式,学校对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学习评价、学生和下企业教师管理等进行全面改革调整,保证模式顺利实施。

1. 建立完善了“承包生产线顶岗实习模式”的管理制度

建立了由校领导和公司总经理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协调组、教学部门与企业生产技术部门组成的生产教学工作组、德育部门与企业管理部门组成的学生管理工作组。各组分工明确,职责明确,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对应的工作制度,保障了顶岗实习顺利开展。

2. 构建完善了承包生产线,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1)实施岗位轮换、宜工宜学的生产和教学安排

承包生产线的目的之一就是学生可以在多个岗位进行工作轮换,学习和掌握多个岗位工作技能要求,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学校根据岗位类别把105个岗位被划分为10个模块,根据学生从“生手”到“熟手”成长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进行模块和岗位间的轮换,每周安排若干学时的集中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岗位技能和理论课程教学,做到生产与学习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

(2)实施完善了“双导师制+学长制”的教学

生产线跨越三个楼层,含105个工作岗位,所配备教师对于技术和教学工作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采用了“双导师制+学长制”的教学。“双导师制”是指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技术导师”,主要负责技能辅导;学校教师担任“理论导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双导师”配合开展岗位教学。除了学生,企业“技术导师”还指导教师的技术与管理,对于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现场工作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教师深入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起到引领和桥梁作用。

“学长制”主要是对优秀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延长其岗位工作周期,以便对新到岗的学生进行工作适应性和岗位技术指导。“学长制”方案发挥了同伴学习效应,效果明显,在解决教师人手不足问题的同时,也成为企业挑选和培养优秀后备员工的良好途径;担任过学长的学生,在职业发展、岗位晋升等方面表现出了更明显的优势。

(3)建立实施生产与教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企联合进行,企业考核为主。将企业质量评价和对员工考核标准教学评价相结合,对生产量、生产质量及规范操作、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等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每月一次。各岗位大类平均成绩为顶岗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工作纪律、学习态度等方面得出顶岗实习综合成绩。

3. 结合岗位任务,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

在“承包生产线”模式实施过程中,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以生产线为平台,通过分析机电专业(制冷方向)基本工作过程,整理出该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岗位能力,将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技术标准等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构建了贴近生产,符合企业技术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

4. 建立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实习实训教学场所

生产线是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外的拓展和提升。在企业支持下我们对生产区域进行了教学化改造,设立了教学区,增设知识讲解示范牌,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实习教学场地;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生产线还能给一年级的学生提供“职业见习”岗位,给二年级学生提供了开展项目教学的学习平台,拓展了生产线的教学功能,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5. 搭建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师成长新平台

在承包生产线顶岗实习模式中,要求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参与教学与生产管理,身份在教师、技术员、生产管理员间转换,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很大挑战,但也为其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平台。学校通过校企协调,实施《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奖励制度》、《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等举措,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技术革新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四、成果的创新点

1. 创新了顶岗实习模式

学校以承包企业生产线和生产任务为前提,把握顶岗实习管理的主动权,在生产线平台上实施生产与教学共融、工作与学习并行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通过岗位轮换,校企合作实施岗位专业教学,校企共同开展教学评价等方法解决了传统顶岗实习中常见的岗位单一、简单、难以开展专业教学,顶岗实习质量难保证等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掌握和强化了工作全过程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了职业综合能力,为今后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模式也为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研究和实践平台;在顶岗实习中采用“双导师制+学长制”的教学方案,提升了顶岗实习效果,实现了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同时也锤炼了优秀的学生,锻炼了教师。

2. 实现了校企双赢

新模式减少了校企双方的担心与束缚,学校能够更专心于产教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企业更聚焦于技术指导和革新,各展所长实现更大的双赢。对学校,学生通过岗位轮换的学习,职业能力得到提升,达到实习目标;专业教师参与生产、管理,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提升了专业能力、教改能力。对企业,在优化管理以及有教师参与的技术革新帮助下,学生线产能高于普通线20%,生产线管理成本却更低,企业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能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

3. 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承包生产线顶岗实习模式使得教师能更深入地参与生产管理和技术改造,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促进其教学和教改能力。通过四年轮流参与工作锻炼,专业教师素质能力有很大提升。

五、成果的应用成效

1. 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

通过承包生产线模式的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扎实、岗位技能更熟练;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明显优于公司其他员工,生产线学生多次获得公司嘉奖。模式实施四年多来,机电专业先后为海信科龙集团、广东康宝、广东特变等地方名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初次就业薪酬排在全校各专业第二位(数据来源于麦可思公司2013年调研数据),毕业生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经过生产线锻炼的学生表现出更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更强的拼搏精神,机电专业(含双零模式)在2010至2013连续四年中共有6人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和团体一等奖,15人次获广东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2. 推进了专业内涵建设

在承包企业生产线的平台上,通过对机电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一步完善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编写出版了《空调器装配与检测》教材,完成了《电气安装与维护》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海信科龙集团投资58万在校内建设了一条仿真生产线,加强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步伐。

通过该模式锻炼,学校机电专业教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2012年韩亚兰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邓峻谔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南粤优秀教师”、王泽春被评为省“技术能手”;2013年梁秋霞获得“亚龙杯”全国教师能力大赛第一名;王茜松在生产线上成功进行了两项技术改造,一项提升生产线产量8%,另一项每年为企业节省开支近50万元,获得了企业高度好评。

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了首批国家级中职示范校验收,机电专业在示范校建设中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是其他专业进行专业改革建设的引领者和标杆。

3. 直接推动区域校企合作联盟工作,社会反响大,评价高

由于该模式使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储备优势,公司因此获得海信科龙集团2010年度“管理创新奖”,在集团内部引起极大反响,集团下属的多家公司先后到校联系合作机会,直接推动学校于2011年12月牵头成立了校企区域合作组织“梁銶琚职校产学联盟” (目前有68个成员单位,其中政府部门3家,行业协会5家,企业单位48家,学校单位12家),为珠三角区域和粤东、粤西校企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建立广阔平台。

六、成果的推广运用

1. 黄瑞兴校长先后在2012年北师大举办的示范校建设高级研修班、全国机械职教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和2013年教育部在东莞召开的“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等多个全国性场合做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中职同行的认可。

2. 在“梁銶琚产学联盟”平台的牵线下,先后有肇庆四会中等职业学校、韶关曲江职业学校等省内中职校实施本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3. 学校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和广东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成功案例成为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取经学习的重点。通过韩亚兰副校长在每一批全国和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经验介绍,影响不断扩大。

七、成果的预期效果

承包企业生产线的顶岗实习教学新模式,既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一个具体形式,更是学校与企业由浅层合作走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学校只要有成批的学生在企业一大类岗位集中学习,就能开展此模式。承包生产任务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可以是一条生产线、一个车间、一个营业部、一个维修部或者是一个时间段的生产任务等。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虽然进行了四年,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前期经验推广,主要是广东省多家学校进行了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阶段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在周边省份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在提升顶岗实习质量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5. 搭建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师成长新平台

在承包生产线顶岗实习模式中,要求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参与教学与生产管理,身份在教师、技术员、生产管理员间转换,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很大挑战,但也为其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平台。学校通过校企协调,实施《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奖励制度》、《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等举措,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技术革新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四、成果的创新点

1. 创新了顶岗实习模式

学校以承包企业生产线和生产任务为前提,把握顶岗实习管理的主动权,在生产线平台上实施生产与教学共融、工作与学习并行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通过岗位轮换,校企合作实施岗位专业教学,校企共同开展教学评价等方法解决了传统顶岗实习中常见的岗位单一、简单、难以开展专业教学,顶岗实习质量难保证等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掌握和强化了工作全过程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了职业综合能力,为今后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模式也为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研究和实践平台;在顶岗实习中采用“双导师制+学长制”的教学方案,提升了顶岗实习效果,实现了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同时也锤炼了优秀的学生,锻炼了教师。

2. 实现了校企双赢

新模式减少了校企双方的担心与束缚,学校能够更专心于产教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企业更聚焦于技术指导和革新,各展所长实现更大的双赢。对学校,学生通过岗位轮换的学习,职业能力得到提升,达到实习目标;专业教师参与生产、管理,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提升了专业能力、教改能力。对企业,在优化管理以及有教师参与的技术革新帮助下,学生线产能高于普通线20%,生产线管理成本却更低,企业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能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

3. 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承包生产线顶岗实习模式使得教师能更深入地参与生产管理和技术改造,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促进其教学和教改能力。通过四年轮流参与工作锻炼,专业教师素质能力有很大提升。

五、成果的应用成效

1. 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

通过承包生产线模式的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扎实、岗位技能更熟练;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明显优于公司其他员工,生产线学生多次获得公司嘉奖。模式实施四年多来,机电专业先后为海信科龙集团、广东康宝、广东特变等地方名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初次就业薪酬排在全校各专业第二位(数据来源于麦可思公司2013年调研数据),毕业生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经过生产线锻炼的学生表现出更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更强的拼搏精神,机电专业(含双零模式)在2010至2013连续四年中共有6人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和团体一等奖,15人次获广东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2. 推进了专业内涵建设

在承包企业生产线的平台上,通过对机电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一步完善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编写出版了《空调器装配与检测》教材,完成了《电气安装与维护》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海信科龙集团投资58万在校内建设了一条仿真生产线,加强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步伐。

通过该模式锻炼,学校机电专业教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2012年韩亚兰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邓峻谔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南粤优秀教师”、王泽春被评为省“技术能手”;2013年梁秋霞获得“亚龙杯”全国教师能力大赛第一名;王茜松在生产线上成功进行了两项技术改造,一项提升生产线产量8%,另一项每年为企业节省开支近50万元,获得了企业高度好评。

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了首批国家级中职示范校验收,机电专业在示范校建设中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是其他专业进行专业改革建设的引领者和标杆。

3. 直接推动区域校企合作联盟工作,社会反响大,评价高

由于该模式使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储备优势,公司因此获得海信科龙集团2010年度“管理创新奖”,在集团内部引起极大反响,集团下属的多家公司先后到校联系合作机会,直接推动学校于2011年12月牵头成立了校企区域合作组织“梁銶琚职校产学联盟” (目前有68个成员单位,其中政府部门3家,行业协会5家,企业单位48家,学校单位12家),为珠三角区域和粤东、粤西校企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建立广阔平台。

六、成果的推广运用

1. 黄瑞兴校长先后在2012年北师大举办的示范校建设高级研修班、全国机械职教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和2013年教育部在东莞召开的“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等多个全国性场合做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中职同行的认可。

2. 在“梁銶琚产学联盟”平台的牵线下,先后有肇庆四会中等职业学校、韶关曲江职业学校等省内中职校实施本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3. 学校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和广东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成功案例成为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取经学习的重点。通过韩亚兰副校长在每一批全国和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经验介绍,影响不断扩大。

七、成果的预期效果

承包企业生产线的顶岗实习教学新模式,既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一个具体形式,更是学校与企业由浅层合作走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学校只要有成批的学生在企业一大类岗位集中学习,就能开展此模式。承包生产任务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可以是一条生产线、一个车间、一个营业部、一个维修部或者是一个时间段的生产任务等。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虽然进行了四年,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前期经验推广,主要是广东省多家学校进行了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阶段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在周边省份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在提升顶岗实习质量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5. 搭建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师成长新平台

在承包生产线顶岗实习模式中,要求专业教师轮流到企业参与教学与生产管理,身份在教师、技术员、生产管理员间转换,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很大挑战,但也为其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产学研”平台。学校通过校企协调,实施《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奖励制度》、《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等举措,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技术革新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四、成果的创新点

1. 创新了顶岗实习模式

学校以承包企业生产线和生产任务为前提,把握顶岗实习管理的主动权,在生产线平台上实施生产与教学共融、工作与学习并行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通过岗位轮换,校企合作实施岗位专业教学,校企共同开展教学评价等方法解决了传统顶岗实习中常见的岗位单一、简单、难以开展专业教学,顶岗实习质量难保证等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掌握和强化了工作全过程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了职业综合能力,为今后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模式也为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研究和实践平台;在顶岗实习中采用“双导师制+学长制”的教学方案,提升了顶岗实习效果,实现了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同时也锤炼了优秀的学生,锻炼了教师。

2. 实现了校企双赢

新模式减少了校企双方的担心与束缚,学校能够更专心于产教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企业更聚焦于技术指导和革新,各展所长实现更大的双赢。对学校,学生通过岗位轮换的学习,职业能力得到提升,达到实习目标;专业教师参与生产、管理,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提升了专业能力、教改能力。对企业,在优化管理以及有教师参与的技术革新帮助下,学生线产能高于普通线20%,生产线管理成本却更低,企业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能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

3. 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承包生产线顶岗实习模式使得教师能更深入地参与生产管理和技术改造,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促进其教学和教改能力。通过四年轮流参与工作锻炼,专业教师素质能力有很大提升。

五、成果的应用成效

1. 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

通过承包生产线模式的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扎实、岗位技能更熟练;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明显优于公司其他员工,生产线学生多次获得公司嘉奖。模式实施四年多来,机电专业先后为海信科龙集团、广东康宝、广东特变等地方名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初次就业薪酬排在全校各专业第二位(数据来源于麦可思公司2013年调研数据),毕业生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经过生产线锻炼的学生表现出更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更强的拼搏精神,机电专业(含双零模式)在2010至2013连续四年中共有6人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和团体一等奖,15人次获广东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2. 推进了专业内涵建设

在承包企业生产线的平台上,通过对机电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一步完善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编写出版了《空调器装配与检测》教材,完成了《电气安装与维护》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海信科龙集团投资58万在校内建设了一条仿真生产线,加强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步伐。

通过该模式锻炼,学校机电专业教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2012年韩亚兰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邓峻谔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南粤优秀教师”、王泽春被评为省“技术能手”;2013年梁秋霞获得“亚龙杯”全国教师能力大赛第一名;王茜松在生产线上成功进行了两项技术改造,一项提升生产线产量8%,另一项每年为企业节省开支近50万元,获得了企业高度好评。

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了首批国家级中职示范校验收,机电专业在示范校建设中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是其他专业进行专业改革建设的引领者和标杆。

3. 直接推动区域校企合作联盟工作,社会反响大,评价高

由于该模式使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储备优势,公司因此获得海信科龙集团2010年度“管理创新奖”,在集团内部引起极大反响,集团下属的多家公司先后到校联系合作机会,直接推动学校于2011年12月牵头成立了校企区域合作组织“梁銶琚职校产学联盟” (目前有68个成员单位,其中政府部门3家,行业协会5家,企业单位48家,学校单位12家),为珠三角区域和粤东、粤西校企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建立广阔平台。

六、成果的推广运用

1. 黄瑞兴校长先后在2012年北师大举办的示范校建设高级研修班、全国机械职教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和2013年教育部在东莞召开的“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等多个全国性场合做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中职同行的认可。

2. 在“梁銶琚产学联盟”平台的牵线下,先后有肇庆四会中等职业学校、韶关曲江职业学校等省内中职校实施本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3. 学校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和广东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校企合作成功案例成为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取经学习的重点。通过韩亚兰副校长在每一批全国和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经验介绍,影响不断扩大。

七、成果的预期效果

承包企业生产线的顶岗实习教学新模式,既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一个具体形式,更是学校与企业由浅层合作走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学校只要有成批的学生在企业一大类岗位集中学习,就能开展此模式。承包生产任务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可以是一条生产线、一个车间、一个营业部、一个维修部或者是一个时间段的生产任务等。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虽然进行了四年,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前期经验推广,主要是广东省多家学校进行了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阶段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在周边省份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在提升顶岗实习质量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顶岗生产线校企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特斯拉将改造生产线 提升Model Y产量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一季度泛高安产区增加7条生产线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拟推六大智能生产线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