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育子
2014-12-19鲁人
鲁人
鲁迅做父亲很偶然。虽然,他在“五四”运动后,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至今读起来仍能令我们受益,并使人觉得他似乎很得育子的体悟。其实,先生的儿子周海婴的降生却在十年后,写此文时,他大约都不曾想过今生会有自己的孩子。与许广平定居上海后,俩人就曾商定不要孩子。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虽无子女,素不介怀。后顾无忧,反以为快。”连周海婴都承认自己是因“母亲和父亲避孕失败”后“意外降临人世的”。先生不想要孩子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年龄,社会的动荡,处境的险恶,经济的不稳定。另外,先生是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又极具责任感的人。没有孩子可以无牵无挂,有了孩子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心中会有深深的愧疚。因此,当发现许广平意外怀孕后,他们还商量过是否生下这个孩子。后许广平住院,因难产大夫问,留小孩还是留大人?先生丝毫没有犹豫,回答,留大人。
鲁迅不想要孩子,并非不喜欢孩子。当年,母亲及三兄弟举家迁居北京,先生买下八道湾的大宅院,看重的就是有个大院子,可做侄辈的游戏场所。他平时常喜欢给侄辈们买些糖果,有孩子生病住院,他会连续几夜在医院守护。而爱自己的骨肉更是人的本性,儿子周海婴诞生后,他自是十分欢喜。海婴小的时候,各种照料事宜,先生常要亲自参与。特别是当海婴生病时,鲁迅更是诸事亲自动手才放心。先生的日记中抱儿子去医院或请医生到家里看病的记录有三百多次,此外还有买药、洗澡、种痘、量体重、过生日等各种记载。先生去世时,海婴只有七岁,每年四十余次的记录,应该是这老爹每次必躬亲了。先生曾自嘲:“我为这孩子颇忙,如果对父母能够这样,就可以上二十五孝了。”先生的一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长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舔犊之情浸透字间。
海婴给他老爹造成的最大困扰,是小时太淘气。他在家里每天总要闯一两场祸,一次女佣一个未留神竟让他窜进厨房一通乱跑,结果被沸水烫伤。先生在给亲朋好友的信中,提到海婴时,最常用的词是:闹、非常吵闹、顽皮、捣乱、更捣乱、惹祸等等。他常在信里无奈的感叹或调侃:“还磨人,影响工作。”“在家时常有暴动之虑,甚难办。”“这么下去,恐怕我就要打不过他,革命也就要临头了。”“对玩具的理论,是‘看了拆掉下。”“我希望他快二十岁,同爱人一起跑掉,那就好了。”
直到海婴上幼儿园后,鲁迅才略轻松了一些,先生对朋友说:“总算已经送进幼稚园去了,每天清静半天。”因此,当有朋友询问他是否还准备再要一个孩子时,先生调侃道:“我对海婴这小家伙讨厌的吵闹领教够了,已在罢工中,不想再有出品了。”
其实,海婴的淘气,鲁迅倒是始作俑者,而海婴的淘气也是先生的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海婴幼时玩具不少,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凡可拆卸的玩具一律被拆得四零八落,甚至将先生为他买的很贵的留声机也拆了。但先生从不会为此训斥海婴,更不会扼杀他的好奇心。为了培养并满足儿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海婴四岁时,先生便带他到“海京伯兽苑”,看德国马戏团表演的马术和小丑的滑稽节目。大约也正是这种种的好奇心,培养了海婴的动手能力及对科技的喜欢,使他日后成为一名无线电行业的专家。
鲁迅的《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旨在“研究怎样改革家庭”,他极力反对的是中国的“亲权重,父权更重”的封建传统。先生认为为人之父,对孩子应该“理解”、“指导”、“解放”,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认为做父亲的道理:“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先生坚决反对父亲对儿子有天然的恩的封建意识,反对“旁人毫不负责,一味地收拾幼者弱者”的“‘孝‘烈这类道德”,而极力宣扬充满“真的人情”的爱。
鲁迅曾在许多作品中批判过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摧残,认为对于儿童,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他自然也就做不了人。特别是寄居上海后,在各种场合看到外国儿童“健康,活泼,顽皮”的自信,及中国儿童的“瘟头瘟脑”和“对一切事无不驯良”的比照,使他更坚定了自己要用理解、指导、解放的方式教育海婴的信念。他觉得淘气是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童年的标志。他对海婴的淘气是不加约束的,即使他每天总要闯一两场祸。实在淘得出格受到周围人的抗议时,他也只是用报纸卷成筒拍打几下,已算是大揍一顿了。成年后的海婴回忆是响而不疼,实在是只具象征意义的警示。今日想来当年那纸卷“噼哩叭啦”打在屁股上的效果,虽然,体现了先生的无奈,更多的还是怜爱,甚至是父子俩快乐的游戏。
对海婴,鲁迅总是给予充分的平等和尊重,许广平回忆:“如果我们错了,海婴来反驳,他是笑笑地领受的。”甚至在对海婴在性教育方面先生都是很超前的,绝无神秘性。洗浴时不会禁止海婴出入,遇有疑问坦然解答。海婴小时候体质较差,先生便很注意强健他的身体,搬入他们在上海最后一个住处的原因,就为了楼上有一个小露台,而且阳光充足透气,很适合孩子居住。当时,到了夏天,每天上午,先生常会让儿子“裸体晒太阳约一点钟”。只是常在海婴的纠缠中收效不大。海婴有了成绩,先生自然更是高兴。海婴以幼稚园第一的成绩毕业,先生便立刻写信向母亲汇报。
淘气的海婴还会有各式各样的疑问,然而不管海婴缠着问什么,鲁迅总是耐心而认真地解答。以至先生去世后,年幼的海婴还会时常天真地对母亲说:“爸爸如果现在还没有死多好,我有许多许多不明白的都可以问问他。”先生不单注意教孩子以知识,更注重品格教育。海婴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他的玩具,有时高兴会将玩具送给小朋友。对此佣人常会劝阻,先生却持赞许的态度。海婴小时候常生病,上幼儿园时,便找了一所离家近的。不久,先生觉得这所幼儿园的老师除了脸擦得白外,工作实在不认真,曾想给他转到好些的园里,可惜附近没有更好的,终于找到一家条件比较好的,却“是教会开的,常要讲教,更为讨厌”。虽然,未能给海婴找所理想的幼儿园,在先生是个遗憾。但原则问题上,他是不会有半点退让的。
鲁迅对儿子教育更多其实是在身教。海婴看到父亲和三叔在一个寒冷的晚上为一名黄包车夫包扎被玻璃扎破的脚伤,之后父亲又给了车夫一些钱,让他回家休养几天。当年三叔因为收入不高孩子又多,生活很拮据,父亲便每周请他们到自己家里来,只为了给他们改善一下伙食。同时,父亲还会帮三叔支付一些女儿的学费。虽然,海婴开始有些记忆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已很少在家里会见客人,但还是会有一些关系很近的朋友会被请到家里做客,这些朋友不少都获得过先生各种方式的帮助,如萧红、萧军不但在写作上,在经济和精神上都从先生那里获得过巨大的帮助。更有一些共产党的领导在他家暂住或避难,瞿秋白便是其一,瞿秋白送给海婴的可以拼插的积铁玩具至今还保存在上海的鲁迅故居里。故居一楼餐厅的碗橱里还有几只大小不一的日本碗,那是先生的日本朋友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家的餐具,当时两家交往频繁,有好吃的东西都会互相馈赠一些,于是便留了这些做为见证的碗。虽然年幼的海婴,许多事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父亲对苦难者的悲悯,对亲戚的温情,对朋友的无私,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帮助,及好朋友间自然朴素的交往,在他日后的成长过程中,都必定会不断地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鲁迅对海婴的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很务实,先生曾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他希望儿子先做一个善良正直、脚踏实地的人。
(作者单位:天津市82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