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归思想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的渗透
2014-12-17黄慧芳
黄慧芳
摘要:教学的过程总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高攀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化生为熟,化难为易,以退求进的过程。这两个相辅相成、双向互支的过程可分别称之为“递进”和“化归”。“递进”是目标,“化归”则是实现目标的思路和途径,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之一。
关键词:化归思想;小学计算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76-02
教学的过程总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高攀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化生为熟,化难为易,以退求进的过程。这两个相辅相成、双向互支的过程可分别称之为“递进”和“化归”。“递进”是目标,“化归”则是实现目标的思路和途径,也是极其重要的数学学习思想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众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化归思想显得更为常用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中体现尤为明显。
一、把准“化归”的内涵
“化归”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其基本思想是: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手段,归结为易解决的另一个或一些问题,通过易解决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原问题的解决。
渗透化归思想的核心是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不直接对此个问题进攻,而是通过转化变形,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化归为容易解决的问题,再运用原有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解决“变形”后的问题,从而解决原有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然后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
三、培养“化归”的意识
1.在知识形成中充分体验。每册教材的数学知识之中都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化归”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自探索,不能由课件演示或教师的演示所替代,只有这样“化归”的认识才不会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才有可能在亲历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尽管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能会费一些时间,走一些弯路,但绝不会影响学生的發展。
2.在讨论交流中积聚素养。“化归”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揣摩、感悟和培养,需要在与他人相互的交流中提升认识。通过交流让学生会运用“化归“的意识来看待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让学生在交流中慢慢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归”,不同的“转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个过程就是数学思想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总之,小学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利用“化归”思想来解决,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具体的数学知识为载体,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归”思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当然这其中也要与其他思想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善于和习惯利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能够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李春甲.化归思想与小学数学[J].中小学数学,2004,(2).
[2]吕粉兰,于荣化.数学思想不简单的告诉[J].中小学数学,2013,(8).
[3]童远铭.基于数学思想形成过程的教学[J].福建教育,2013,(5).
[4]张辉,李军,丁淑杰.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03).
[5]马红梅.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放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02).
[6]石峰,张建军.运动处方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J].上海教育科研,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