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

2014-12-17郑瑞卿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7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小学语文教学兴趣

郑瑞卿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學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03-03

学生从小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使他们长大以后可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独立地汲取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他们将来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通过多种角度、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他们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小学生读书识物的一般心理过程,按照“初读—精读—品读”三个步骤指导阅读,可以让学生较快从感知课文转到理解、品评课文,进而运用课文实现读写迁移。

一、指导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有什么”

指导初读是指导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感知性阅读阶段。初读可分三步进行:一是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体意思;二是正音解词,按照提示给课文划分段落;三是根据课后的思考问题或老师的提示,初步了解或感知课文梗概。如教学《穷人》一课,可向学生布置这样的几个预习要求:

1.默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大略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拍击、沉思、顾惜、抱怨、忧虑、汹涌澎湃、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词语。

3.一边朗读课文,一边考虑划分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4.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写了桑娜一家的穷?住:七口人住一间小屋。吃:勉强填饱肚子,黑面包、菜只有鱼。穿: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用:破帆、古老的钟。劳动:渔夫冒着风暴和寒冷出去打鱼。桑娜补破网、从早到晚地干活。

通过上述这四个步骤预习,让学生初读课文,一方面了解《穷人》一文讲的是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同情、关心邻居西蒙,并在西蒙死后抱来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一方面通过默读,或者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指导精读,分步细想课文重点难点“是什么”

指导细读是指导学生理解性阅读的阶段,细读是指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弄清字、词、句、段的联系和含义,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旨在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会以下几种读书方法:

1.扣题读。教材中写人、写事、写景的文章,其题目各具特色:有的直接或间接地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则点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有的交待了文章的体裁等。因此,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抓“题眼”,它是审题的中心环节。围绕文章的题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非常重要。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题,“富饶”这个词语点明了中心。教学时,通过解题,捕捉“富饶”这个题眼,围绕题意提出问题,就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握文章的中心。

2.择要读。就是在讲解过程中须少讲多读,择要读,依法读,精讲细读。(1)以讲助读。我们强调以读为本,并不是全盘否定讲。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关键语句,还是要进行讲解的。如《陶罐和铁罐》的重点是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你敢碰我吗?”“不敢,铁罐兄弟。”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谦虚克制;“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据理力争,“但不是懦弱”,语气要加重,比表达自己不与之相较的原因以及内心的坚韧。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了解了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这样就容易读出三思。(2)以问导读。就是让学生带着围绕训练能力设计的问题去读、去思。如《翠鸟》一课的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显然,这是训练学生的读的能力。第二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欢翠鸟?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是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指导学生按问题的要求去读、去想、去悟、去说,上述两目的就能达到。久而久之,认真阅读的习惯就能在不知觉中得到培养。(3)仿效学读。凡是课文中有几个段结构相似的文章,可先学一段,然后再引导学生依法阅读其他各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所描述的“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景象,四个段结构相似,可先学“春”这一段,利用迁移再依法读其他各段,学生由于学习得法,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比较细读。如《小小的船》的第一段话,可以让学生这样比较着读:先读“弯的月小的船”;再读“弯的月儿小的船”;最后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体会,就能把最后一个句子读得亲切自然,朗朗上口,读出韵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有趣,理解得也一定更加准确。

三、指导品读,深入思考课文思想内容“怎么样”

指导品读指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走入品评性阶段。在细读的基础上抓住文中个别段、句或词、字,边读边议,深入讨论,细加品评,体会作者写意之妙,用词造句之准确、生动。如果说细读是知其然,那么评读就应是知其所以然了。

1.诵读中品味。在品读中进入美境。在古诗教学中,应根据其讲究押韵、节奏及字数句数对称的特点,指导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悦耳顺畅的音韵,铮铮有力的节奏,让学生好像置身于音韵与图画美之中一样。如《绝句》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想象情境读。要注意将书面语言还原为具体的情、境、物。如《坐井观天》一课的第二次对话朗读结束后,可提示说: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底,这时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等待学生“过完电影”,再让学生读对话,学生一定能读得更好。

3.带着表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时,不仅要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思想,认识人物形象,还要捕捉课文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段,读活标点和语气,采用多种形式,培养表情朗读兴趣。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除了以上三种指导方法,还应要求学生带着习作的目的去读,运用课文,读写结合,以达到阅读的目的,使阅读活动得到升华。因此,必须精心地选择适当的段或句,特别要抓住那些有特色的段或句,指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概括写法,最后让学生模仿写作。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小学语文教学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