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看待八股文进教材

2014-12-16范学仁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八股文破题模式化

范学仁

八股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会把它与“刻板”“陈腐”“明清科举”等联系起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得到的基本是负面评价。

然而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却发现,他们的教材选入了两篇八股文:一篇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一篇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还有一篇与“八股”紧密相关,是多次担任清朝科举监考官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八股文进语文教材,一时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要评议八股文进教材是好还是坏,就得先大致了解八股文究竟是怎样的文体。如果自己从未看过或读过八股文,仅凭别人的判断,就把八股文“一棍子打死”,无疑有失公允。

从文章取材上看,八股文的出题、答题都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书中,写文章的语气必须模拟圣人的口气发表议论,即所谓“代圣人立言”。文章立意要高远,文辞要正统,不得使用风花雪月等典故亵渎圣人。例如这次杭州市高级中学选入教材的八股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开篇即为:“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表达的是儒家“仁”的观点,且立意高远,文辞正统,确乎像“圣人之言”。

从文章结构上看,八股文一般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具体到实践操作中,许多八股文还可以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比”“出题”“中比”“后比”“束比”“落下”共十个部分。

一、“破题”。就是把文章题意“破开”的意思,要“破”得简洁明了,提出自己的论点,一般限两句话。

二、“承题”。因为“破题”说得过于简洁,“承题”需要做出进一步解释,使“破题”更为明白,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三、“起讲”。即开始进入议论,且只是初步的议论,还未达到有理有据的程度,但文章的感情、气韵一般要在此时初步呈现。

四、“入题”。前面初步提出论点、进入议论后,此时还要为文章廓清界限,为下文的深入议论作过渡。

五、“起比”。此时要进入更深层次的议论,但还不能“和盘托出”,要有所保留,把文章的中心论点留给下面的“中比”“后比”继续展开议论。

六、“出题”。即在“入题”“起比”的基础上,将题目之意全部点出,使文章更“曲折”、耐读。实际写作中,如果此处不点出,就要在“中比”全部点出。

七、“中比”。进一步发挥题目的“正义”,让题目的义理此时得到完全呈现。此时文章议论已经较为深入,观点逐渐明朗。

八、“后比”。全面发挥议论,文章气势达到高潮,意蕴展露无余。一般而言,“中比”“后比”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内容必须丰满。

九、“束比”。即收束之意,或总结全文,或提升立意,宜短不宜长。一般此时文章已结束,如果还有下文,即“落下”。

十、“落下”。并非文章必备部分,有无均可。一般会说一些客套话,或展望一下未来,使文章有遗韵。

以上结构不是每篇八股文都必备,其中“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比”“中比”“后比”“束比”这八项不可或缺,而“出题”“落下”则可有可无,即所谓“八股”。

综上可知,八股文只是一种特定的议论文基本构成模式,它的构成无非就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这个一般论证过程的具体化、模式化。只是其中某些部分规定要使用散句、对偶句或排比句,尤其是文章内容被严格限定在儒家经书中,使得八股文饱受争议。

辨:如何理性看待八股文进教材?

通过以上分析就能大致明白,所谓八股文,其实也就是一种较为模式化的议论文体,而这种文体被当时的统治阶级作为一种考试格式(或者说是标准)选拔人才,文章的内容、思想也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和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本身没有错,它之所以备受争议,乃是当时的制度使然。

有评论指出,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自然会有“限制性”。这个“限制性”是考试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所决定的,就如当今的高考,每科都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一样。由于科举制度是“以一篇文章定终身”,如果文体不一,评判好坏的标准也就不统一,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就会更弱。从这个意义上讲,八股文的“限制性”正是它公平性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八股文的“限制性”就视这种文体如草芥。至于当时天下读书人只写八股文,不学习其它文体导致不学无术,这是功利使然,是制度形成的负面效应,罪责不应归咎于八股文。

尽管如此,如今八股文被选进了教材,还是引发了不少人的忧虑。有的人提出质疑:八股文进教材,将会潜移默化地使本来就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更加唯命是从,使一些刚刚产生创新思想的学生又重新陷入模式化的窠臼。

应该说,存有这份忧虑是好的,但如果仅因教材选入一两篇八股文就与禁锢思想、扼杀个性联系在一起,则似乎杞人忧天了。毕竟今天已经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社会,哪怕是在学校教育中,可供学生阅读的素材也十分广泛,有很多文体可供选择、参考,八股文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何况如今选入的还是八股文中的上乘之作,明代王鏊的《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不但写作技法值得借鉴,其中阐述的“民富则国富”“修身立志”等观点,于今天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励志意义。

当然,与很多古代文章一样,八股文同样也有糟粕,因为八股文的选题范围都严格限定在儒家经书中,所以难免造成思想过于单一、狭隘,即使是上乘的八股文之作,也会渗透着某些封建落后的东西,例如上文提到的两篇,虽然有“民富则国富”和“修身立志”等正面观点,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着“忠君”“盲目舍生取义”等糟粕,这是八股文的历史局限性。endprint

至于说“八股文过分模式化,会禁锢学生思想”,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对于某些未能很好掌握议论文写作手法的学生来说,学习借鉴八股文将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过分要求其模仿八股文当然不可行。如今是一个信息较为开放的时代,学生并非只有八股文一种文体可供学习,因此大可不必担心学生的思想被束缚。

由此看来,教材选入一两篇优秀的八股文,其利还是远大于弊的。我们不妨以理性、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对于八股文的优点,我们应该学习、传扬;对于糟粕,则应该坚决摒弃。

思: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八股文?

就语文教育的现状而言,学生写作能力偏低,一直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主持新教材选编的杭州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周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国内的孩子在写作上“想法好,但写出文章来却没有体制”,会出现新闻报道写成散文,散文写成议论文的情况。“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指导,没有我们老祖宗对文章的指导来得好。”周伟说,“八股文可以反映思维的过程,其中的由浅入深、起承转合都值得学习。”

民国学者钱基博(钱锺书之父)曾说:“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无有逾于八股文者。”的确,八股文的特点就在于格式清楚明了,结构严谨,是一种比较好的议论文模式。因此,引导学生从优秀的八股文中学习写作技巧,是一种较为有益的尝试。

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八股文时,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清八股文思想上的局限。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古文有所不同,八股文其实是一种政论性很强的文体,类似于今天媒体所发的“社论”。既然是“论”,则必有观点、论证、结论,而八股文的出题因为严格限定在儒家的经书范畴内,所以在思想上就带着明显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讲解,引导学生以多元、开放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要被八股文的思想所束缚。

其次要引导学生突破八股文行文模式的局限。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大致明白,八股文的文章模式对写好议论文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可作为学生初学议论文的“柺杖”。但凡事都应有度,如果已经逐渐学会了“走路”,就应该扔掉“柺杖”。过于模式化的行文方式容易走向极端,使文章变得古板、枯燥。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议论文写作规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扔掉“柺杖”,多采百家之长,大胆创新,写出真正属于自己风格的文字来。

再次是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不可把八股文作为统一的作文标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写作态度、情感态度、文体偏好、写作习惯等,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这些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方案。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只要求他们了解八股文的大致写作脉络即可,不硬性要求学生学习,不强行改变学生原有的良好写作风格;对于作文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学生,则可使用优秀的八股文作为借鉴蓝本,通过强化训练等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总之,八股文进入语文教材,可以看作是现代教育教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国学素养的一种实践探索。这一立足传统文化、创新教材内容的做法,值得鼓励。

(责编 欧金昌)endprint

猜你喜欢

八股文破题模式化
透气感
猴年贺岁
深化创新 破题前行
明清之际顾炎武八股文观新探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医改举措“单兵推进”亟待破题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用问题倒逼医改破题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