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4-12-16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医院523618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脘顽固性针灸

姚 坤(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医院 523618)

西医认为顽固性呃逆是一种膈肌痉挛疾病,因膈、中枢或迷走神经、膈肌等受刺激引发。中医称之“哕”,俗称“打嗝”,一般频繁且难以自制[1]。目前临床疗法主要为按压双眼球、颈动脉窦压迫疗法、吸气后屏气法、牵舌法等,它们多从中医角度、气息角度来治疗。此外,西医多采用中枢兴奋药、麻醉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来治疗。这些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治疗的目的,但是前者不能根治而后者有诸多不良反应,皆不完美。本研究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力求从根本上治愈顽固性呃逆并减轻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56例,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1~75岁,平均(54.9±3.6)岁。对照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44~76岁,平均(55.1±3.5)岁。患者可分为胃火上逆型和寒邪动膈型[2]。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病程1~5d,平均2.3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选择吸气后屏气法,主要方式为患者深呼吸,用力屏气再缓慢吐气,重复多次。另有颈动脉窦压迫法,用指腹轻揉颈动脉窦。此外,辅助服用镇咳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之后另外接受针灸治疗,治疗以调节气逆、舒缓膈肌、暖胃为原则。根据临床辨证可以将呃逆患者分为寒邪动膈型和胃火上逆型两种。具体针灸操作以膈腧、足三里、关元、三阴交、中脘、双侧内关为主穴[3]。取患者仰卧位,进行常规扎针,频率为1次/天。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针灸疗法:(1)对于寒邪动膈型患者,用平补平泻法深扎入足三里等穴位。针得气后留针20min,每10分钟运针一次。取130mm的芒针在中脘穴用15°的倾斜角度向上横刺,沿皮肤穿透到膻中穴,得气后行捻转补法,不能提插;同时配合胃部远红外线照射,并在耳穴的膈、胃各进针一分,均留针20min。(2)对于胃火上逆型患者采用提插泻法从中脘穴扎入,且不留针。具体扎针方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6]。气虚者加气海;肝郁气逆者加内庭、涌泉。

1.3 效果评定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表现及效果,并统计各项结果。若患者无呃逆表现且1d后无复发,记为痊愈;若患者偶尔有轻微“打嗝”,记为有效;若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仍有呃逆症状,记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本实验所得数据均由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均值比较。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效果分析在对患者症状进行分型并且实施具体一般治疗和中医针灸治疗以后,对照组患者仅治愈15例,约占53.57%。另有2例患者有效改善了呃逆情况,但是并未达到根治效果。试验组患者在多次中医针灸治疗以后全部治愈,且在1d后无复发,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见表1。

表1 常规治疗与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结果对比分析(n)

2.2 中医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效果分析试验组患者经初次针灸治疗后痊愈者26例,约占72.22%。第2次针灸治疗后痊愈者7例,约占19.44%。第3次针灸治疗后痊愈者3例,约占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呃逆在医学上的解释为膈肌不自主反复间歇性收缩运动,声门关闭产生的短促声音[5]。常规解释为短促而频繁的“打嗝”。轻者可经自行调养痊愈,重者则需治疗。顽固性呃逆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不仅造成病患自身不适,而且影响其周边的人。此外,严重者会有呼吸不畅甚至致死的危险[6]。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膈肌痉挛引起的,由于膈肌出现不自主的间隙性收缩活动,从而影响呼吸的节律,导致气逆冲击咽喉。它是一种反射性的活动,直接受大脑中的呼吸中枢所控制。呃逆的发病涉及复杂的神经组织,其反射弧包括,(1)向心路径:迷走神经、膈神经及第6~12胸交感神经向心纤维;(2)中枢:第3~5颈髓的膈神经、脑干的呼吸中枢、延髓网状结构等;(3)离心路径:膈神经、声门及呼吸辅助肌的离心纤维等。当迷走神经或膈神经感应到躯体的异常刺激,将感觉传导入大脑;或者脑部出现病变,影响了膈神经的正常生理过程,使膈神经的运动传导增多,都可能导致呃逆的发病。脑血管病变是引起顽固性呃逆的一个重要病因。例如,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疾病,其病变的部位涉及脑桥和延髓、脑干等中枢组织,均可引起呃逆。呃逆还与神经源性溃疡出血有关。频繁的呃逆常会扰乱患者正常的呼吸节奏,影响体内外进行气体交换,导致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降低,可加重神经科患者的脑水肿及导致再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尿毒症等都可能引起膈肌痉挛而导致呃逆,胸腹手术后也可能出现呃逆症状。目前常见治疗方法为中医的各个穴位按摩、刺激等以及西医药物治疗等,主要为足部疗法、屏息法、使用各种镇咳药、麻醉剂、兴奋剂等。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好疗效,但均有其局限性(无法根治和有不良反应)。故本院在临床上采用中医针灸法来治疗顽固性呃逆,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呃逆多由进食生冷、脾胃不适、情志失调等原因所致,轻者可经自行调养痊愈,重者则需治疗。中医认为胃处于胸膈之下,属中焦部位;胃的主要功能是纳降,其气以下行为顺,以通为用。如果胃气出现滞逆,则会引发疾病。中医针灸治疗主要和胃顺气,从病理角度调理患者且减少气逆,此方法可使体内各项循环恢复正常。此外还可舒膈宽胸,减少气息与膈肌的撞击。针灸治疗从调整经络的功能入手,根据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理,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使脏腑、气血阴阳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呃逆为肝脾不和气机逆乱所致,疏肝理脾可以顺气[7]。因此治疗应以中脘部位取穴为主,通过调整气血、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顺肠胃气机,消除呃逆。体针主要取穴于内关、三阴交、足三里、中脘、膈腧等,通常是留针30min。中脘是胃的募穴,足三里系胃经合穴,有疏通经络、气血、健脾和胃的作用;膈腧利膈镇逆,刺灸该穴可起到养血和营、理气止痛作用。然而,针对不同的患者应该有不同的分型,医生再根据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针灸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按照中医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通常将其分为胃火上逆型和寒邪动膈型。对于属外寒动膈类型的患者,针灸的手法以透穴疗法为主,可用中脘穴与膻中穴相透治疗,可辅以局部温灸,再给予补法顺经络配合,以达到温中祛寒的治疗效果。在针灸时不能妄刺过深,同时手法一定要轻捷且配合慢捻,不能提插。对属于胃火上逆类型的患者所取经穴及手法,主要针灸手法是以中脘透天枢,使用提插和捻转相结合,以达到宽胸泻火的目的。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不宜操之过急,少数患者需要接受2、3次甚至更多次的治疗方可治愈。几种穴位同时针刺则有和胃降逆、宽胸顺气等效果。医生在施针时不宜过深以免伤及其他部位,灵活、轻巧的手法较为可取。

温针是在针刺的基础上,再配合艾灸,能够发挥针刺与艾灸的双重效果,对于祛寒温经、活血化瘀尤其具有良好疗效。已有研究表明,针刺和艾灸都能够纠正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朱丹溪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郁发之义也”;“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寒热虚实等证候类型都可以采用温灸。现代研究证明,艾灸具有远红外辐射及热辐射、光辐射的效果。就生物效应而言,远红外辐射穿透力强,可以渗透到表皮、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系统,并为组织所吸收,起到治疗作用。因此,针刺配合艾灸可以更好地对经络起到刺激作用,发挥治疗效果。

若采用电针治疗,则取膻中、天鼎和鸠尾为主穴,并伴以足三里和内关穴。膻中属任脉,为八会穴之气穴,居胸膺中,主一身之气机,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尤以宽胸、利膈、调畅气机见长,可治呃逆、心悸和咳喘病等。天鼎属手阳明大肠经,深层布有膈神经,主治气哽。鸠尾位于胸骨剑突下凹陷处,功用为宁心、利膈。足三里穴可足阳明胃经,是调理脾胃和心肺功能的重要部位。它是治疗一切与脾胃有关不适症状的有效穴位[8]。内关穴为八脉交汇穴位之一,通于阴维脉而主治胃心胸之疾,有治疗心经、安神宽心的作用[9]。

此外,还可以采取指针、耳针、眼针等进行治疗。指针主穴为翳风和天鼎穴,并配以足三里和内关穴。眼针和耳针分别取上、中焦和耳中穴位为主穴。近年研究发现,耳穴治疗在提高治愈率和缩短治疗时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采用耳针治疗,不要求患者必须保持某一体位,对患者的生活及其他治疗的影响更小,应用起来非常方便。耳针治疗可有效克服针刺治疗留针时间短的缺点。已有研究表明,应用针刺加耳贴指按的方法,即放磁珠于约1.5cm×1.5cm胶布正中,贴于每穴上,所贴耳穴每天按压数次,每次不少于5min,可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发现,常规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治愈率仅53.57%,另有46.43%病患经治疗皆无效果,而中医针灸法治愈率为100.0%。然而,中医针灸治疗法效果虽好,但是施行时有不便之处。在中医疗法不便进行时可以选用注射疗法,医生只需熟悉穿刺部位和掌握用药浓度、剂量等即可。膈肌起搏器也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它通过产生电脉冲刺来刺激膈神经,以达到治疗效果。此外,麻黄碱、利他林和东茛菪碱等药物治疗亦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法较常规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有很好的疗效,不仅治愈率高、不良反应也小。它能够有效减轻病患痛苦、加快患者痊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施行。

[1]高明.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9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1):4756-4756.

[2]李昕.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64.

[3]单崇武.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2013.

[4]郭欣华.针灸疗法联合中药治疗偏头痛123例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7):2253-2254.

[5]田会斌,吴大芝,周忠义.吹气疗法治愈恶性肿瘤并发顽固呃逆患者1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779.

[6]Liu YK.Observed of treating 124cases of stroke of intractable hiccups by acupuncture[J].CJCM,2011,3(22):83.

[7]章秀明,肖石,倪晗.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87.

[8]姜进平,张苏婉,彭燕玲.顽固性呃逆24例中医针灸治疗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6):103-104.

[9]吴红新.顽固性呃逆的针灸治疗[J].河南中医,2011,31(8):921-922.

猜你喜欢

中脘顽固性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増液促动汤治疗顽固性便秘8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