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敏感症患者患病状况与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2014-12-16孟宪敏张志华麻晓兰航天中心医院口腔科北京100049通讯作者mailgonglin05sinacom
孟宪敏,张志华,宫 琳,于 敏,麻晓兰(航天中心医院口腔科,北京 100049;通讯作者,E-mail:gonglin05@sina.com)
200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牙本质敏感专家组成立,确定了用“牙本质敏感(dentine hypersensitivity)”代替之前的“牙本质过敏症”等较为混乱的说法,并定义为“暴露的牙本质对外界刺激产生短而尖锐的疼痛,并且不能归因于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牙体缺损或病变,典型的刺激包括温度刺激、吹气刺激、机械性刺激或化学刺激”[1]。为了解牙本质敏感症患者的患病情况和行为影响,笔者对来航天中心医院体检的1 500名体检者进行临床检查和问卷调查,筛查出其中315名牙本质敏感症患者,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2013-03~2013-05在航天中心医院体检的1 500人(年龄20-75岁,平均48.5岁),采用临床检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筛查出牙本质敏感症患者315人,其中男性118人,女性197人;所有的检查诊断均由笔者一人完成。
1.2 调查内容
问卷包括被检者基本状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饮食习惯(喜食水果、碳酸饮料、吸烟、饮酒、爱咬硬物)、刷牙习惯(使用刷牙类型、更换牙刷的频率、刷牙方法、刷牙时间、刷牙力量、饭后刷牙、每天刷牙次数、使用抗敏感牙膏)、系统性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胃酸返流 )、口腔治疗既往史(是否做过正畸治疗;是否做过牙周治疗;是否磨牙症;是否有紧咬牙习惯)、诱发因素(冷刺激、热刺激、甜刺激、刷牙、洗牙、其他)、口腔健康认知和保健行为(是否使用牙线及牙间隙刷;是否定期洗牙;是否定期口腔检查;发现敏感是否就医、咨询、使用脱敏牙膏;不就医原因:没有时间、经济原因、不影响生活)等进行调查和记录。
1.3 检查方法
以气枪吹气为主、探诊为辅的方法检查牙本质敏感的情况。气枪在每颗牙齿的唇、舌、面(切端)3个部位各吹气1 s,记录是否敏感,注意气枪垂直并离开牙面1 cm。使用口镜检查过敏牙,记录敏感牙位和牙本质暴露部位[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后对与疾病关系密切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 α =0.05。
2 结果
2.1 患病情况
1 500例被调查者中,自述有敏感症状者542例(36.13%);经临床检查排除227例因龋病(48例)、牙体缺损(62例)、牙隐裂(5例)和慢性牙周炎(112例)导致的敏感症状;实际检出牙本质敏感症患者315例,患病率为21%。
315例患者中,男性118人,女性197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χ2=3.597,P <0.05)。≤30 岁 64人,31-45岁97人,46-64岁109人,≥65岁45人;平均年龄45.73岁,46-64岁属于高发年龄段(χ2=19.245,P <0.05)。
诱发因素:最常见的为冷刺激(32.1%),其次为热刺激(21.2%)、刷牙刺激(18.4%)、酸刺激(15.2%)、甜刺激(13.1%)。
315例患者共有患牙691颗,好发部位:上颌前磨牙颈部(42.1%),其次为下颌切牙颈部(24.8%)、后磨牙咬合面(20.8%)、后磨牙颈部(12.3%)。
2.2 单因素分析
本调查针对1 500例被检者,设置18个行为习惯(包括:喜食水果、喜食碳酸饮料或酸甜食物、吸烟、饮酒、爱咬硬物、牙刷硬度、更换牙刷的频率、刷牙方式、刷牙时间、刷牙力量、是否饭后刷牙、每天刷牙次数、是否使用抗敏感牙膏、是否存在胃酸返流、是否做过正畸治疗、是否接受牙周治疗、是否患有磨牙症、是否有紧咬牙习惯)作为单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包括:刷牙方式(χ2=4.305,P=0.034)、刷牙力量(χ2=7.045,P=0.008)、碳酸饮料或甜酸食物(χ2=6.407,P=0.011)、牙龈退缩(χ2=39.567,P=0.000,见表1)。
表1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Table 1 Results of analysis for influencing factors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分析后,取与牙本质敏感症发生有密切相关的因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刷牙方式(OR=1.521),刷牙力量(OR=1.467),碳酸饮料或甜酸食物(OR=0.991),牙龈退缩(OR=0.772)均与牙本质敏感症关系密切(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in fluencing factors for 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2.4 态度和认知
315例患者中有217例(68.89%)曾经因敏感就医,进行脱敏或充填治疗;232例(73.65%)患者在使用脱敏牙膏;连续使用超过半年者158例(50.23%);49例患者曾经接受激光等其他脱敏治疗;14例进行了牙髓治疗(6.45%)。
217例就医者中118例(54.38%)对治疗效果不满意;151例患者(47.94%)认为脱敏牙膏没有明显效果。
315例患者中258例(81.9%)患者接受过洁治,其中157例(60.85%)因牙本质敏感拒绝进一步牙周治疗。
3 讨论
Dababneh等[3]认为,问卷调查不能完全确诊牙本质敏感症。所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诊断,得出该人群牙本质敏感症的患病率为21%。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地区成人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为29.7%[4]。本调查研究的结果较全国平均水平低,这可能与调查的地区及样本量等都有关系。
对于高发年龄段,以往研究结论不尽相同。Gillam等[5]报告牙本质敏感在20-29岁年龄段的患病率最高。Rees等[6]认为30-50岁年龄组有较高的患病率。我国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城市地区成人50-59岁年龄组牙本质敏感症患病率最高[4]。本研究发现该人群的牙本质敏感症高发年龄段为46-64岁。这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这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牙齿磨耗及牙龈退缩高发有关。
另外,牙本质过敏症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与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女性进甜酸性食物的几率更高,同时对牙齿不适更为敏感[7]。
牙本质敏感症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冷刺激,其次为热刺激和刷牙刺激等,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7-9]。本研究提示该人群牙本质敏感症的最好发部位为上颌前磨牙颈部,其次为下颌前牙颈部。这与Rees等[6]的研究结论相近,可能是由于第一前磨牙的位置处于牙弓转折处,更容易受到不良刷牙习惯的影响使牙颈部的重复受力,引起牙体破坏和牙龈退缩,进而引起牙本质敏感有关。
本研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横刷、刷牙力量过大、碳酸饮料及甜酸食物和牙龈退缩对牙本质敏感症的发生影响较大。这是因为不良刷牙习惯会引起牙体的破坏缺损,并引起牙龈的退缩[10],使牙根面暴露,牙骨质容易丧失,也使本来没有牙骨质覆盖的釉牙骨质界暴露于口腔环境从而引起牙本质小管的暴露;果酸和碳酸的作用也会引起牙釉质的破坏,使牙本质暴露;口腔内的温度和酸甜刺激通过开放的牙本质小管传递至牙髓,引发敏感症状[11]。还有一些学者对危险因素的研究得出吸烟等也会引起牙本质敏感症发生的结论[11,12],因人种不同需要进一步证实。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本质敏感专家组推荐优先采用非创伤性治疗方法,抗敏感牙膏是首选[4]。多数牙本质敏感症患者对这种疾病较为关注。315例患者中有217例(68.89%)曾经因敏感就医,进行脱敏或充填治疗;232例(73.65%)患者在使用脱敏牙膏。217例就医者中54.38%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说明脱敏治疗的持久性不好,容易复发。
315例患者中81.9%的患者接受过洁治,其中157例(60.85%)因牙本质敏感拒绝进一步牙周治疗。但学者研究的结果是:口腔卫生控制良好的患者,牙本质敏感的发生率会相对较低,因为处于开放状态的牙本质小管为细菌提供了入侵通道,细菌分泌的毒素不仅能够刺激牙髓神经末梢降低其对刺激的阈值,还能够促使牙本质出现脱矿,进一步加重牙齿对异常刺激的敏感程度[10,13]。这提示患者对疾病虽然关注但认知不足。
综上所述,要想改善牙本质敏感症患者的患病状况,需要做到:从患者行为入手,改正患者的不良刷牙习惯,控制酸性食物的摄入,避免可能的刺激,尤其是冷刺激;加强科普教育,做好洁治后的告知和脱敏工作;探索更多更好的牙本质敏感症治疗办法。
[1]中华口腔医学会牙本质敏感专家组.牙本质敏感的诊断和防治指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9,44(3):132-134.
[2]谭晨珊,胡德渝,范旭,等.成都市青年人群牙本质过敏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27(4):394-396.
[3]Dababneh RH,Khouri AT,Addy M.Dentine hypersensitivity—an enigma?A review of terminology,mechanisms,aetiology and management[J].Br Dent J,1999,187(11):606-611.
[4]荣文笙胡德渝冯希平.我国城市地区成人牙本质敏感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0,45(3):141-145.
[5]Gillam DG,Seo HS,Bulman JS,et al.Perceptions of 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in a general practice population[J].J Oral Rehabil,1999,26(9):710-711.
[6]Rees JS.The prevalence of 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in general dental practice in the UK[J].J Clin Periodontol,2000,27(11):860-865.
[7]Udoye CI.Pattern and distribution of cervical 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in a Nigerian tertiary hospital[J].Odontostomatol Trop,2006,29(116):19-22.
[8]Irwin CR,McCusker P.Prevalence of 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in a general dental population[J].J Ir Dent Assoc,1997,43(1):7-9.
[9]Rees JS,Jin LJ,Lam S,et al.The prevalence of 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in a hospital clinic population in Hong Kong[J].J Dent,2003,31(7):453-461.
[10]West NX,Addy M,Jackson RJ,et al.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and the placebo response[J].J Clin Periodontol,1997,24:209-215.
[11]West N X,Sanz M,Lussi A,et al.Prevalence of dentine hypersensitivity and study of associated factors:A European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J Dentistry,2013,41(10):841-851.
[12]Vijaya V,Sanjay V,Varghese RK,et al.Hypersensitivity with different risk factors-a cross sectional study[J].J Int Oral Health,2013,5(6):88-92.
[13]Suge T,Kawasaki A,Ishikawa K,et al.Effects of plaque control on the patency of dentinal tubules:An in vivo study in beagle dogs[J].J Periodontol,2006,77(3):45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