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突破中职德育课实践性教学不足的困境

2014-12-16徐云峰

文教资料 2014年23期
关键词:德育课实践性德育

徐云峰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01)

如何突破中职德育课实践性教学不足的困境

徐云峰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01)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有效德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但现行中职德育课普遍停留在说教层面,实践性教学严重不足,一些德育教师面对德育理论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无从下手,作者尝试解决这一难题,努力寻找其基本规律。

实践性教学 德育理论课堂 实践教学类型

一、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

教育部关于中职校德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职校德育课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现在某些中职德育课教学只把国家、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即“基本道德标准”采用灌输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具体表现为:德育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度不够,大部分学生不动脑、不动口、不动手,只动耳;教学形式单一,组织学生讨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较少;教师主观能动性不够,缺乏创新意识,满足于就理论理,课堂效果较差。

二、突破对策

1.中职德育课堂要注重“四个延伸”

(1)德育课向日常生活延伸

实践性教学体现了教学只有向日常生活延伸才可能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感悟与熏陶功能。德育教育不但是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且需导之以行,即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要求转化为“运用”和“行为”。日常行为是个体无意识的体现,是个体思想动态的自然流露。所以德育课程教学拓展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这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的做法通常是在课程中安排“活动的延伸”,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会做人,做文明学生。为了保证德育课程向日常生活延伸,建议将德育学科教师划分到学校德育处,配合德育处开展工作,还可以定期组织监督检查,及时反馈教育效果。

(2)德育课向专业教育延伸

德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研究不同专业班级特点,了解其专业发展趋势,把握不同专业教育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班级,积极寻找德育课和专业要求的“结合点”,努力建立德育课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增强专业认同感,尽可能通过德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帮助,扫清外围障碍。提高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思想认识,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服务功能。例如,讲授规则意识时,可以结合专业技能实习的操作流程,按照安全教育等现实情况,进行模拟,加深认知。如利用德育课堂训练学生如何与专业教师有效沟通,培养谦虚好学、不懂就问的专业态度。有了一定的专业“抓手”,就会产生任务驱动,枯燥空洞的德育课堂也会新意盎然。

(3)德育课向班级管理和课外活动延伸

德育教师虽然不一定是班主任,但必须关心学校每学期的德育计划和班级活动。结合德育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对班级主题活动进行商讨和设计,发挥建设性作用。德育教师和班主任通力配合,德育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大胆创意,师生沟通充分,班主任全力做好统筹,围绕目标良性互动,学生主体作用可以发挥到极致。又如,在德育教学中我们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活动,既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又作为班级的德育活动完成。这样做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而且使班主任教师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有了很好的实践载体和教育目标的德育课,肯定会成果显著。

(4)德育课向实习就业延伸

德育教师要主动掌握职校生实习就业动向,必须深入实习企业和单位,收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调查研究中职生在实习就业中的不良表现,与德育课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把一线要求融入课堂,设计教学方案,把任务目标与实习生的职业素质评价相结合,使学生感到课堂活动的内容与自己的成长有密切关系。利用小组讨论,实景还原等手法,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自觉性,让学生坚定职业理想,有效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2.德育教师需掌握五种基本课堂实践性教学类型。

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为教学任务服务的。德育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恰当的形式,务必使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又要适当地进行讲评、归纳、提高,以巩固教学效果;结合德育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实践性教学方式使其具有针对性,达到提高实效性的目的。我结合中职校德育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总结概括出5种基本实践教学类型,作为德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任务需要,进行选择运用,使德育课堂教学回归学生实践活动。

(1)提升能力类实践教学形式。

该形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而组织的德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问题化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认识活动引向深入,并使之富有创造性。问题来源于德育课教学内容中某一具体问题的放大或来源于学生个人的社会生活。本着突出情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基本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研究,找出答案后,再回到主题上。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助于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一模式中,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体验的种种条件和机会。

(2)调查报告类实践教学形式

通过确定主题,学生分头搜集信息。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信息,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中反映出的问题。开展此类德育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其基本模式是:确定主题、布置搜集信息的任务、整理并展示信息、研讨、分析信息、得出结论或引发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外实践活动和课堂内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模拟体验类实践教学形式

用表演小品、相声、情景剧及角色阅读,模拟(小品、漫画、法庭、辩论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其基本模式是:改编教学内容、确定角色、表演及观看表演、思考领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具体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德育教学形式应本着三贴近、少而精的原则进行。

(4)助长心灵类实践教学形式

通过活动情境的利用或设置,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完善的人格。这类德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完善。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根据特定的情感目标创设情境:体验、交流、讨论、感受进而总结内化情感。教师既是活动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不是将预先确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助长心灵。

(5)成果展示类实践教学形式。

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成就感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其基本模式是:成果展示、介绍成果、共同感悟、感受成功。建立以“做”为中心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德育的实践功能。

总之,要改变实践教学不足的困境,德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有效德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贴近学生专业、生活、就业、课外等实际的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体验,自觉感悟,提高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教育从他律发展为自律。努力践行德育课的实践环节教学。

[1]王荣发.实践性教学:理论与实施.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德育课实践性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