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的课该怎么上
——由观看国外大学的视频课想起的

2014-12-16王树洲

文教资料 2014年23期
关键词:讲授大学理论

王树洲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大学的课该怎么上
——由观看国外大学的视频课想起的

王树洲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观看国外著名大学教师的视频课可以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与我国大学一般的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异:讲课过程中,教师较多地用通俗的话语讲解深刻的道理,而不过分注重理论上的阐释;讲课常常是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提出问题,从而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先讲理论,再联系“实际”说明、佐证所讲理论;讲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提供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介绍不同的见解与解释,让学生分析探讨,寻找或选择自己认可的问题答案,容忍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重视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庄重、严谨、紧张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扮演的是学生学习“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而不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讲课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允许、鼓励学生多样化的答案,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国外名师的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大学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风格

网上国外著名大学的人文社科类的视频课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从视频上我们知道了国外大学教师是如何上课的。看了这些教学视频课,也许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学生不会逃课,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创造力是如何培养的。当然,也不是说国外名校教师的讲课模式与风格是唯一正确、有效的,都值得我们顶礼膜拜,但起码他们上课的方式方法能给我们以启发和借鉴。那么,他们的课堂教学与我们存在哪些差异,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呢?

一、用最通俗的话语讲解最深刻的道理

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理论阐释,从基本概念的剖析与界定,到原理的分析论证,讲得头头是道,总认为不如此上课怎能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呢?有的教师认为,如果用大白话讲理论问题,则不但担心道理讲不清,还生怕学生认为教师的学术功底不行、学术水平不高。于是,有的教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形而下的东西用形而上的话语表述,否则不足以表明其讲课内容的学术含量,讲课要深入浅出这个基本道理被遗弃了。大学教师上课总得讲点理论,但这理论如何讲,却有讲究。国外名校的教师一节课讲下来,我们似乎没有听到多少名词术语,上课似乎在拉家常,但是这样的讲法,一节课听下来反而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实际上,他们上课也讲理论,只是他们的讲法和我们的讲法有所不同,他们更多的是用最通俗的话语讲解最深刻的道理,而不是用各种名词术语解释浅显的常识。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大学教师要学会讲故事,主张用讲故事的方式上课。虽然这种主张似乎有点偏激,但讲故事完全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方式之一。这样的讲课方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倒是进行了实践,其效果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时,并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文学的人本情怀,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演,故事中也没有出现人本、人性这样的概念,但是,人们从他讲的故事中,体会到他对人世、人心、人性、人情的见解。

二、从实际中引出理论

教师授课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提高学生运用理论于实际的能力。理论如何联系实际呢?教师上课一般是先讲理论,再联系实际,运用“实际”说明、佐证所讲理论,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国外教师的讲课更着重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提出问题,揭示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明白理论在现实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讲理论,再联系实际,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还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相关的理论,进而对理论加以阐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理论,二者没有简单或绝对的优劣之分,但国外那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方式,为授课过程中理论的阐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给我们以启发,可供借鉴。

三、不提供“标准答案”

大学学科知识方面的内容许多存在争议性,人文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同一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见解,许多东西不存在所谓标准答案。国外名校的教师讲课时,教师一般不提供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介绍不同的见解与解释,让学生分析探讨,由他们自己寻找或选择自己认可的问题答案,容忍学生的不同见解。现实生活中充满各种矛盾,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问题的正确结论告知学生 (实际上有些问题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在授课中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呈现出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真正理解问题。对比我们的授课,教师往往要求以自己讲的、书上说的作为问题答案,课堂上持不同见解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认可,甚至不为教师所容忍,这样不仅影响到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与掌握,他们会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往往解释不了复杂的社会现实,而且唯师唯书往往还会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课程考核时将书中或授课教师的见解作为问题的标准答案,而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与众不同的答案,常常得不到高分。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是复杂的认知活动,如果教学本身没有吸引力,那么学习活动将是一桩“苦差事”,消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影响学习活动的效率、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这个问题少有教师自觉地加以考虑。我们推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认真授课,学生洗耳恭听、态度虔诚,营造一种庄重、严谨、紧张的课堂氛围,而国外名校的视屏课颠覆了课堂教学的“刻板印象”。教师上课时可以手舞足蹈,神采飞扬,提问回答,师生可以笑声不断,这与我们通常认可的大学课堂氛围似乎有天壤之别。课堂氛围的营造依赖于教师,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影响到课堂氛围。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首先要考虑的。教学方式上,国外的教师在灵活多样上似乎动足了脑筋,教学风格鲜明。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们重视的是学术性,在讲授时强调的是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而国外的教师在注重学术性的同时,更重视内容的趣味性。打个比方,如果知识是“主食”,趣味是“调味品”,那么适当地加一些“调味品”可使人“吃”得津津有味。当然,“调味品”也并非越多越好,“调味品”要综合考虑到教学内容、学生的态度、精神状态等因素,课堂教学不能成为小品演出。

五、扮演好教师的角色

国外大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式样”迥异,风格多元,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有共同之处,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扮演“导师”角色。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道理,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经验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引导者”、“促进者”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引导者”、“促进者”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我们通常认为要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讨论,事实上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过多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更多的时间还是用于课堂讲授。但是,教师讲授应具有启发性,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实际上,影响了课堂效果的关键不是讲授过程中用了多少时间提了几次问,而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提问、演示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应该讲授哪些知识,如何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许多教师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虽然多数教师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但事实上总是在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讲授的东西要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经验,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意识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自觉地运用角色规范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国外大学的教师上课从表面上看,讲课内容在逻辑性、系统性方面确实不如我们的教师,讲课时对概念、原理的阐释不那么严谨,很少对概念下精确定义,对原理作严谨的解释。讲课内容、对问题的解释有时似乎在东扯西拉,讲了一大通,也没有对概念下定义,对授课内容进行概括。单纯从帮助学生精确地辨析概念、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这一课堂教学目标评价,国外教师这种讲课“式样”不如教师讲课“式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个教学目标看,国外教师的讲课有可取之处的。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心理成分,其中发散思维是其主要心理成分。国外教师讲课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允许、鼓励学生多样化的答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仔细听听、琢磨一番,你会感到他们的讲课并非“走神”,讲课内容实际上是“形散神不散”。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搜狐视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公开课.

猜你喜欢

讲授大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