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工业基地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2014-12-16常丽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经济带辽宁战略

常丽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沿海,大中工业城市密集,受计划经济体制、传统工业化模式、资源枯竭等诸多因素影响成为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失衡。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在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历经几十年对区域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实践经验的升华,由点经济、轴经济、板块经济转向一体化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三大战略。科学地谋划省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确保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老工业基地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

辽宁之所以成为“老工业基地”,在于它是传统工业化、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产物。如果说,计划经济时期受国家经济布局的影响,辽宁主要是三次产业结构失衡、工业内部结构失衡的话。那么,进入市场经济以来,辽宁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居民生活水平失衡。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辽中南地区曾是中国四大工业城市群之一,辽宁全省14个地级市基本都属于工业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协调。但随着工业化进程,阜新、抚顺、盘锦、葫芦岛的杨杖子和南票、朝阳的北票、辽阳的弓长岭等许多城市和地区出现资源枯竭[1],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尽管振兴以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2012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中,沈阳市占23.8%、大连市占25.3%、鞍山市占9.5%、营口市占5%,其余10市都在5%以下,其中阜新市仅占全省的2%[2]。

从区域空间布局看,辽宁为沿海地区环黄海、渤海,但受国内经济布局、国际格局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经济集中于内陆腹地。辽宁工业基地曾经的战略定位是:背靠苏联、辐射东北、连接华北、支持全国,避开沿海、巩固内陆、发展经济、防范战争[3]。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崛起,但辽宁的经济重心始终在内陆,沿海开发进展缓慢。2003年,辽宁沿海6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7.4%,除大连市外,只有盘锦占全省5.5%(2009年也降到5%以下),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4个城市均低于5%。

从区域经济联系来看,辽宁曾经按地理位置形成东部(大连、营口、丹东)、中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铁岭、辽阳)、西部(锦州、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三个空间板块。按自然空间规划的三个经济板块虽然功能定位不同,但三个区域板块的中心城市带动性和辐射能力都很薄弱,同时板块存在产业同构、优势互补不足现象。辽东板块以大连为龙头,但与营口、丹东的地理距离较远,经济联系不紧密,而且营口与大连形成竞争态势;辽中板块以沈阳为核心形成“1+5”模式,这一板块的划分导致辽宁中部城市群形成封闭空间,同时由于沈阳及周边地区都具有较强的市场保护,城市之间的协调性较弱;辽西板块以锦州为中心,但因锦州经济实力较弱,难以形成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因此,三个板块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局(见图1)。

图1 辽宁三个经济板块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且直接体现在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拉大。2012年,辽宁省人均GDP为56547元,大连人均值是全省平均的1.8倍,而朝阳、葫芦岛、阜新人均值只达到全省平均的50%左右;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3223元,朝阳、阜新市低于全省6000多元;辽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384元,朝阳、阜新市低于全省600多元。

2004至2008年,辽宁形成了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三大经济板块遵循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步入协调互动发展轨道,但目前尚处于政府主导的初级阶段,受区位和制度等因素制约,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较低,缺乏内在驱动,尚未形成源于经济发展内生的主动的互动格局。各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区域发展呈中间高、两翼低的非均衡态势,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在经济发展程度上,也反映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反映在区域人群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别上,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同时,政府和行业间的区域合作机制尚未得到完善,地区间的无序开发与竞争时有发生,影响到区域整体发展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曾经成就了辽宁工业省份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即依托资源建厂,围绕工业集聚区发展城市,各城市以己为中心自成体系的各自为战的“点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由点经济、封闭经济、内陆经济向轴经济、板块经济、区域一体化经济、开放经济、沿海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辽宁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老工业基地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辽宁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省情的认识,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经过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总体发展战略日益明晰。于“十一五”期间逐步形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突破辽西北的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十二五”时期,辽宁区域发展将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为两大引擎,以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轴线,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构建“双擎一轴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4]。

1.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振兴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而行。辽宁省委1990年提出“为全面振兴辽宁而奋斗”,1995年提出“力争用15年左右时间,实现第二次创业”。1998年提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2001年提出“跨越式发展”,2003年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基本完成工业化”。2010年辽宁“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5]。

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考和谋划[6]。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国家和全省不同时期的发展形势与奋斗目标,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并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战略也随基本思路的调整而变化。从提出全省经济发展思路转向发展战略,由区域重点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经济转型、体制改革,辽宁经济发展思路由行业为中心的调整改造转向区域为重点的开放开发。“六五”时期提出“一缩四补、两改一强”,以大连为窗口、沈阳为中心建设辽中南经济区;“七五”时期提出“一抓一带、开放开发”,建设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这一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沈阳至大连的沈大经济带。

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沿海新兴工业区快速崛起、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呈现衰退,辽宁围绕“全面振兴”、“第二创业”,经济发展战略由潜在到明确,从地域板块到宏观方针。“八五”时期提出“一抓三带”,即抓辽东半岛开发,带动“三辽”(辽东、辽西、辽北)地区的发展;“九五”时期提出“优化结构、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形成以大连为对外开放战略重点、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地区“三点一面”对外开放格局;“十五”时期提出“一条主线、三大战略(科教兴省、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发展三大板块框架,即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涵盖6市)、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南沿海经济带(涵盖3市),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经济区(涵盖5市)。这一阶段,区域发展由点线经济转向板块经济,“三个板块”初步形成。

第三个阶段,21世纪以来。辽宁由经济振兴进入全面振兴阶段,从内陆发展转向沿海开发,由重视发达地区转向关注“短板”地区,区域协调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十一五”时期,将打造“辽宁中部城市群”调整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将环渤海“三点一线”开发,调整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将拉长短板,调整为“突破辽西北”,至此,辽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三大战略”形成,为构建区域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定基础。“十二五”时期,提出“双擎一轴联动”,深化实施三大区域战略。这一阶段,不仅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战略,而且三大战略形成区域间的有机整合,构成以沈大经济带为轴线,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战略板块联动,带动三个战略区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见图2)。

2.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大战略”的形成

在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纠结,即确定战略的切入点,是从区域空间入手,还是从经济要素或产业入手[7]。历经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和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战略不是简单的空间地域划分,但空间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和经济要素整合、流动的平台,基于空间布局规划行政资源、整合经济资源、促进要素流动、实现协调互动发展,正是区域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图2 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板块

“十一五”期间形成的辽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空间上互补交叉、融合、重叠,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交互性、关联性、整合性。既体现了辽宁全面振兴和协调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辽宁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即发展视角由点经济、轴经济转向板块经济、网络经济,发展思路由辽宁中部转向沿海、独立板块转向互动发展,发展布局由自然空间转向经济区域、偏重“高地”转向关注“短板”,发展重点由工业、经济开发区转向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开发与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三大战略”从形成的时序而言,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概念最先提出,逐渐形成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战略;从2004年的环渤海开发、“三点一线”到“五点一线”,逐渐形成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由2008年初“要特别关注辽西北地区发展”,到正式启动突破辽西北战略。历时7年,辽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形成。根据区域发展的经济关联性,辽宁省政府将朝阳市“纳入沿海经济带管理,享受沿海经济带一切政策”。2010年,辽宁14个市全部纳入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个国家级的战略区域之中。2012年,“三大战略”所形成的三大经济板块基本情况(见表1)。

三、老工业基地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加快辽宁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有力保障。在三大区域板块中,辽宁沿海经济带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潜力和希望,发展方向是将这一地区建设成开放程度高、整体竞争力强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沈阳经济区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和优势,发展方向是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率先振兴老工业基地核心区;辽西北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薄弱环节,也是新的增长空间,发展方向是大力发掘后发优势和增长潜力,努力实现辽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8]。

表1 辽宁区域三大经济板块基本情况

辽宁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城市密集、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的优势,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作用,以沈大产业聚集带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主轴线,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两大战略板块,加强三大区域内、区域间和沿海与腹地的三重联动互动、整合和全面提升,推动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原则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互惠共享,一体发展。加强区域内资源整合,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间分工协作;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一体化服务功能,为区域协调发展营造更加优化的发展环境;推进区域行政管理创新,实施一体化政策,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双赢”、“多赢”及利益共享。

重点推进,联动发展。以城市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集聚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提升城市化规模和水平,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三大区域内、区域间经济的互动发展,完善港口功能和服务能力,促进沿海与腹地经济紧密融合;增强与东北地区、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合作,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在更大范围上融入世界经济。

保护环境,和谐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功能区划,明确功能定位;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

辽宁两大战略区域,既要解决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也要加强战略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制度化的协作机制,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实现资源共享、互补双赢、协同发展。

完善城际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指导机制,完善城际合作机制,加强城际间联系与协作,形成城际联动、相互配合的协作体系。加强各职能部门跨区域协作,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形成行业内部纵向统一、横向协调的统筹协调机制。

形成城区统筹规划机制。区域协调发展应进行全方位的统筹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土地使用、产业定位、交通和市政公用服务等设施,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功能布局、弱化行政界线,而且有利于公共设施整合,解决重复建设和资源共享问题。

建立城际沟通协商机制。建立政府间高层、部门间合作机制,行业协会等区域经济组织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空间上和体制上的融合。建立和完善各种政府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协商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行政有区划,经济无界限。打破地区分割,创新、理顺、健全管理体制,以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如对土地置换、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共享等进行利益补偿,使利益受损地区既能在远期发展中受惠,也能得到近期的利益补偿,从而促进区域资源要素相互自由流动,为经济融合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和机制支撑。

3.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对策

辽宁必须由内陆经济转向海陆联动经济,形成沿海经济、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态势。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已获得国家批准,作为东北振兴、环渤海第三极的重要增长极,是辽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进一步提升大连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积极发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对辽宁乃至东北区域的辐射作用,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参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平台。沿海经济带应围绕建设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经济,建设产业集聚区(群),实现跨市域间的产业对接;培育发展新城区,建设城市带,加快推进城镇和产业向“点轴”集聚,加快城镇间经济融合进程,形成更紧密的互动、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与产业联系,构建联系紧密、充满活力的滨海现代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整合提升港口群,建设港口带,加快10个新港区建设,尤其4个亿吨大港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竞争力较强的现代港口群;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建设沿海生态带。建设生态带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辽宁应以沈阳经济区为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沈阳经济区实施一体化战略,以同城化、一体化为发展方向,以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一核、五带、十群”为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在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上下工夫,构建沈阳与抚顺、本溪、鞍山、辽阳、营口、铁岭、阜新等周边城市的城际经济带、产业带和城镇带,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域。重点推进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新城建设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一体化;以“两区八点”为抓手,全面推进专项改革试点;以43个新城、新市镇为重要节点,加快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建设产业布局优化合理、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57个主导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实施产业结构与布局联动调整。

辽宁应继续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提升辽西北短板是实现辽宁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辽西北地区应以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主导产业。同时,应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辽宁具有新活力的增长区。重点培育、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力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通辽西内陆与沿海的物流通道;加强发展环境建设,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向辽西北聚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大型民营企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改善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屏障,并建成全省生态恢复示范区。

[1]百度文库.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EB/OL].百度网,http://wenku.baidu.com.

[2]辽宁省信息中心.辽宁各地区2012年生产总值[J].辽宁省宏观经济监测月报,2012,(12).

[3]宋萌荣.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在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J].辽宁工作,2007,(5).

[4][5]中共辽宁省委.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辽宁日报,2010-11-30.

[6]王行伟,薛巍.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于言良.辽宁省情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8]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辽宁省委党校.辽宁“十二五”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报告[R].2010.

猜你喜欢

经济带辽宁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辽宁之光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辽宁舰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