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提高与企业对接研究

2014-12-16姚洁

2014年32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毕业生

作者简介:姚洁,女,汉组,江西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摘要:文章剖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矛盾的根源,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企业的因素,指出应正视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中的弊端所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提高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机制,对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供需对接的基本思路和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人才供需;企业对接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总的来看,高等院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实现就业,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专业和一些特殊群体是就业的难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实习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关注大学生毕业实习就业问题势在必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题,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形势发展

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为631万人,2011年为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学校学生的就业期望仍然偏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现实性和急迫性。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要培养和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要以各项工作教育学生既要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又要认识到自身薪酬定位和现实人才市场的差距,还要认识到自身在职场博弈当中的份量如何。在短期内,注重各部门、学院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构建。目前,大学生就业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还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详细见下图:

就业需求对比图

二、企业人才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用才、引才观念陈旧

一些非公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长远观念,急功近利思想较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的现象。

(二)部分企业对人才教育培训不重视

一些企业因担心技术流失,忽视长远发展,又因培训费用较高,致使对人才的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对人才知识更新投入严重不足。

(三)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

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多数人才的主要选择,许多人才宁可端着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的铁饭碗讨饭吃。也不愿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中去。一些优秀的中、青年人才,特别是近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工作。更不用说留在企业奉献才智。

三、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对接的建议

(一)大学生从自身着手提高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勇于实践,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能力特别是在企业实习中的实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及高校办学模式是否单一。校外实习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后的自我能力再提高。往届毕业生认为就业对于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大有裨益,因此,增加“模拟就业”(包括专业性实习、兼职等)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尤其是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三项情感技能类能力)的提高。

接着,大学生应该广泛关注就业市场信息,尤其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方——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的要求来调整自身的就业能力结构,从而能够更有方向性地培养就业能力。对于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来说,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应该着重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这三项就业能力。

其次,各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同各级部门搞好统一战线,加强就业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班主任要掌握班中毕业生个体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信心。重新设定就业目标,长远规划个人职业发展,树立有业即就的思想。

最后,应届大学毕业生还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换位思考,多从用人单位角度思考,对自己提出要求。因此,毕业生想要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必须根据自身素质特点,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全球劳动力市场和新职位人才招聘需求分析来看,都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素质、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这种实用型人才才是当前经济建设中最紧缺的人才。

(二)大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提供一个平台。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大学应考虑是否建设应用型技术小企业孵化园,探索其特点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科技孵化园。在园内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毕业生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创业稳定率。

(三)社会各界应给予全面信息提供

第一,政府要做出表率,改变自身存在的职能纰漏,提供可信、可行的操作市场;利用当前互联网的消息便捷沟通,建立范围宽广的信息网,提高就业渠道,当然还有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二,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以促进社会需求和就业良性互动,提升人才素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良好对接。

结束语

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级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施展机会,同时这是政府部门、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支持的综合结果。就个体而言,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提升求职技能。(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能力培养及提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批号为11YB321)、2014年江西教育厅教改课题“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2]李海宗.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J],教育与职业,2008,(6).

作者简介:姚洁,女,汉组,江西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摘要:文章剖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矛盾的根源,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企业的因素,指出应正视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中的弊端所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提高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机制,对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供需对接的基本思路和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人才供需;企业对接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总的来看,高等院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实现就业,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专业和一些特殊群体是就业的难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实习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关注大学生毕业实习就业问题势在必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题,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形势发展

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为631万人,2011年为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学校学生的就业期望仍然偏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现实性和急迫性。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要培养和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要以各项工作教育学生既要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又要认识到自身薪酬定位和现实人才市场的差距,还要认识到自身在职场博弈当中的份量如何。在短期内,注重各部门、学院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构建。目前,大学生就业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还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详细见下图:

就业需求对比图

二、企业人才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用才、引才观念陈旧

一些非公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长远观念,急功近利思想较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的现象。

(二)部分企业对人才教育培训不重视

一些企业因担心技术流失,忽视长远发展,又因培训费用较高,致使对人才的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对人才知识更新投入严重不足。

(三)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

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多数人才的主要选择,许多人才宁可端着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的铁饭碗讨饭吃。也不愿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中去。一些优秀的中、青年人才,特别是近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工作。更不用说留在企业奉献才智。

三、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对接的建议

(一)大学生从自身着手提高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勇于实践,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能力特别是在企业实习中的实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及高校办学模式是否单一。校外实习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后的自我能力再提高。往届毕业生认为就业对于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大有裨益,因此,增加“模拟就业”(包括专业性实习、兼职等)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尤其是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三项情感技能类能力)的提高。

接着,大学生应该广泛关注就业市场信息,尤其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方——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的要求来调整自身的就业能力结构,从而能够更有方向性地培养就业能力。对于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来说,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应该着重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这三项就业能力。

其次,各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同各级部门搞好统一战线,加强就业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班主任要掌握班中毕业生个体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信心。重新设定就业目标,长远规划个人职业发展,树立有业即就的思想。

最后,应届大学毕业生还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换位思考,多从用人单位角度思考,对自己提出要求。因此,毕业生想要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必须根据自身素质特点,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全球劳动力市场和新职位人才招聘需求分析来看,都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素质、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这种实用型人才才是当前经济建设中最紧缺的人才。

(二)大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提供一个平台。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大学应考虑是否建设应用型技术小企业孵化园,探索其特点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科技孵化园。在园内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毕业生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创业稳定率。

(三)社会各界应给予全面信息提供

第一,政府要做出表率,改变自身存在的职能纰漏,提供可信、可行的操作市场;利用当前互联网的消息便捷沟通,建立范围宽广的信息网,提高就业渠道,当然还有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二,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以促进社会需求和就业良性互动,提升人才素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良好对接。

结束语

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级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施展机会,同时这是政府部门、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支持的综合结果。就个体而言,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提升求职技能。(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能力培养及提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批号为11YB321)、2014年江西教育厅教改课题“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2]李海宗.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J],教育与职业,2008,(6).

作者简介:姚洁,女,汉组,江西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摘要:文章剖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矛盾的根源,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企业的因素,指出应正视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中的弊端所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提高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机制,对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供需对接的基本思路和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人才供需;企业对接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总的来看,高等院校毕业生大部分可在离校后半年至一年实现就业,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专业和一些特殊群体是就业的难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实习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关注大学生毕业实习就业问题势在必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题,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形势发展

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为631万人,2011年为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学校学生的就业期望仍然偏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现实性和急迫性。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要培养和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要以各项工作教育学生既要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又要认识到自身薪酬定位和现实人才市场的差距,还要认识到自身在职场博弈当中的份量如何。在短期内,注重各部门、学院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构建。目前,大学生就业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还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详细见下图:

就业需求对比图

二、企业人才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用才、引才观念陈旧

一些非公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长远观念,急功近利思想较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的现象。

(二)部分企业对人才教育培训不重视

一些企业因担心技术流失,忽视长远发展,又因培训费用较高,致使对人才的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对人才知识更新投入严重不足。

(三)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

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多数人才的主要选择,许多人才宁可端着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的铁饭碗讨饭吃。也不愿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中去。一些优秀的中、青年人才,特别是近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不愿到非公企业工作。更不用说留在企业奉献才智。

三、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对接的建议

(一)大学生从自身着手提高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勇于实践,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能力特别是在企业实习中的实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及高校办学模式是否单一。校外实习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后的自我能力再提高。往届毕业生认为就业对于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大有裨益,因此,增加“模拟就业”(包括专业性实习、兼职等)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尤其是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三项情感技能类能力)的提高。

接着,大学生应该广泛关注就业市场信息,尤其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方——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的要求来调整自身的就业能力结构,从而能够更有方向性地培养就业能力。对于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来说,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应该着重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这三项就业能力。

其次,各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同各级部门搞好统一战线,加强就业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班主任要掌握班中毕业生个体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建立信心。重新设定就业目标,长远规划个人职业发展,树立有业即就的思想。

最后,应届大学毕业生还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换位思考,多从用人单位角度思考,对自己提出要求。因此,毕业生想要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必须根据自身素质特点,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全球劳动力市场和新职位人才招聘需求分析来看,都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素质、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这种实用型人才才是当前经济建设中最紧缺的人才。

(二)大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提供一个平台。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大学应考虑是否建设应用型技术小企业孵化园,探索其特点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科技孵化园。在园内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毕业生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创业稳定率。

(三)社会各界应给予全面信息提供

第一,政府要做出表率,改变自身存在的职能纰漏,提供可信、可行的操作市场;利用当前互联网的消息便捷沟通,建立范围宽广的信息网,提高就业渠道,当然还有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二,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以促进社会需求和就业良性互动,提升人才素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良好对接。

结束语

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级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施展机会,同时这是政府部门、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支持的综合结果。就个体而言,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提升求职技能。(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能力培养及提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批号为11YB321)、2014年江西教育厅教改课题“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2]李海宗.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及其调控.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J],教育与职业,2008,(6).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