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肌瘤对术后患者内分泌状态影响研究
2014-12-15秦丽洛若愚
秦丽 洛若愚
[摘 要] 目的:考察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内分泌状态的影响,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41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子宫肌瘤剥除术组、子宫全切组和子宫部分切除组。考察患者手术前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血清内的性激素水平较术前均有所下降,E2水平较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以年龄>40岁的患者的改变比较显著。各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中均以E2的下降较为明显,子宫全切术组的改变最明显,且在术后6月时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性激素指标未见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结论:临床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的不同术式均对术后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保留子宫功能很有必要。
[关键词] 子宫肌瘤;妇科疾病;手术术式;内分泌状态
中图分类号: R71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4)06-077-03
子宫肌瘤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妇科生殖器官肿瘤,因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临床预防和保守治疗均存在着诸多的困难[1]。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方面,手术治疗是目前最为主要手段。因子宫为女性重要生殖器官和内分泌器官,经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生理功能、生殖功能以及体内性激素水平等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2]。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内分泌功能的大幅改变,不仅会导致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失衡,长此以往则增加乳腺癌、宫颈癌等疾病的发病率,会对患者的术后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3]。因此,探讨目前临床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不同术式对术后患者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对于改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以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41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术式在术后内分泌方面影响进行如下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资料
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41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术式不同,将其分为子宫全切术组44例,子宫肌瘤剥除术组50例,子宫部分切除术组47例。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3组间患者基线资料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其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 临床确诊为子宫肌瘤,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确诊和分类均符合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中的相关标准[4]。(2) 就诊时无非子宫肌瘤原因所致的内分泌异常,既往无严重的内分泌紊乱史。(3) 入院前,未服用性激素类药物或可严重影响内分泌功能的药物。(4) 经期正常,无绝经现象。(5)不伴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或其它不宜接受外科手术的基础疾病。
2 研究方法
2.1 内分泌状态的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后,于术前月经第3d、术后3个月、6个月时抽取患者静脉血液约3mL(注:术后3个月、6月时,依据患者的月经周期,大致推算各雌性激素的达峰时间,取其峰值时的水平参与计算。因女性月经周期时激素水平呈波浪式变化,故取患者具有代表性激素峰值,此时的3个月或6个月非严格的时间点,仅为大致时间,目的为尽量降低月经周期激素水平的波浪式改变对本次的研究结果造成影响)。随后,使用全自动化学免疫发光分析仪(型号- ARCHITECT- i2000SR)对患者静脉血清中的孕激素(P)、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以及卵泡刺激素 (FSH)等的水平进行测定。随后对3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考察3种术式对患者术后内分泌功能影响的差异。
2.2 数据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集后,使用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间进行χ2检查,计量数据以mean±SD表示,进行t检验。检验水平a=0.05,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对141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内性激素水平进行的评价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6个月时,患者血清内的P、LH以及FSH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E2的水平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时,E2水平则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接受不同术式的3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内性激素变化的情况如表3所示。手术前后,子宫肌瘤剥除组患者血清内性激素水平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子宫肌瘤剥除术并不会对患者术后体内激素的分泌产生影响。相对而言,子宫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3个月时体内的性激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时,子宫部分切除组和子宫全切组患者体内的E2水平则明显低于术后3个月和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40岁为年龄分界点,不同年龄段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内的E2水平的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年龄≤40岁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时血清内的E2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的患者术后3个月时血清内的E2水平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则明显低于术前(P<0.05)。
对不同术式组中不同年龄段患者血清内的E2水平进行的考察结果如表5所示。在子宫肌瘤剥除组和子宫部分切除术组中,术后3个月、6个月时血清内的E2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子宫全切术组中,术后3个月时患者血清内的E2水平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患者血清内的E2水平则明显低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女性高发的良性肿瘤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多与体内雌性激素水平偏高、子宫肌瘤素内分泌异常有关,但具体机制不明。世界范围内的临床研究证实,子宫肌瘤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占所有妇科良性肿瘤发病数的52%左右,已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5]。子宫肌瘤的长期存在,可导致患者月经异常、不孕、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贫血等症状。此外,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方面,常规药物治疗仅能起到缩小瘤体的效果,外科手术已成为子宫肌瘤治疗的主导手段[6]。传统观念认为,子宫仅具有孕育胎儿和完成女性月经周期的功能,实施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并不会显著改变女性患者的内分泌状态。随着对子宫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证实子宫不仅是卵巢分泌的靶器官,而且在子宫内膜上存在有完整的胰岛素生长因子系统,可以通过介导雌性激素、孕激素等调节子宫内膜的周期性生长过程[7]。此外,胰岛素生长因子在提高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方面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8]。种种迹象提示我们,子宫肌瘤的术式选择可能会对女性患者术后的内分泌状态产生一定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共计对141例子宫肌瘤术后的内分泌状态进行了研究。手术前后所有患者血清内性激素水平和E2水平的评价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患者血清内的E2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且年龄>40岁的女性患者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即表明,对子宫切除范围越大,对患者术后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越大。以40岁为年龄分界点进行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女性患者内分泌功能和卵巢功能的强弱与患者的年龄呈负相关性。因此,依据患者的年龄、生育情况、子宫肌瘤的体积大小等情况,尽可能地保持其子宫和卵巢完整性是临床必须重视的问题。张茹等[9]对共计10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后6个月的E2水平、FSH水平明显低于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且术后性功能、性生活质量等也明显低于术前。此外,经对比发现,子宫切除后短期内(3个月内)患者卵巢的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并不显著,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卵巢的内分泌功能的改变逐渐显著,考虑与体内性激素代谢进程有关。本次研究中,3种术式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在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改变较为轻微,但在术后6个月时则较术前改变较为明显,与齐辉等[10]进行的临床分析结果相似。纵观本次研究,子宫的切除范围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均是实施子宫肌瘤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精确化的外科治疗方案很有必要,可最大限度地减轻外科手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内分泌状态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杨湘军,李娜,方秀丽,等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肌瘤对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20-22.
[2] 高琴,吕伟霞,张炎 . 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卵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20 (20):30-31.
[3] 卢蓉,张玉泉. 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女性术后性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报告[J].右江医学杂志,2007,35(5):500-502.
[4]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5.
[5] 邱伍英,陈玲. 改良腹腔镜与开腹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3):415-416.
[6] 张素仙,刘惠谨,苏莹,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垂体后叶素与缩宫素应用观察[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38-40.
[7] 陆良玉,朱江芝,徐尚敖. 子宫肌瘤子宫切除和肌瘤剜出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04,26(12):1801-1803.
[8] 曲雯雯,黄薇. 子宫肌瘤术中卵巢去留和对内分泌的影响[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2,4 (3):46.
[9] 张茹.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观察[J]. 河北医学,2010,16 (8):908-910.
[10] 齐辉,蒋利华. 全子宫切除与次全子宫切除术后性生活变化[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5):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