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乎情深乎
2014-12-15柳青
柳青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中,对李密《陈情表》一文解析为“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陈情表》,是真的令人动容还是某些解读的一厢情愿?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宋代有个赵与时,考据《四库总目》成就斐然,后人知之者甚少。但他说了一句话,广为流传:“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其实,读书而坠泪者情感比较脆弱,与其人是否忠孝并无多大关系。大概因为赵先生这句话说得精彩,后人就默认沿用了这种观点。若从李密的心理角度细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李密的真
千年文学,文笔优美,情感深切者,比比皆是。为何此文独享如此高的声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李密《陈情表》也可谓是孤篇享盛名了。当然,《陈情表》确实有过人之处。比如:
叙孤苦之状,一泻千里。描摹人生困苦之状,苦不堪言。人生孤苦之境无以复加。所有不幸集于一身,人生多难。语意丰富,可谓一唱三叹。
抒婉转之情,情深意切。彰显人间真挚之情,感天动地。生离死别之悲难以尽说。真情无法阻挡死神来临,人生多悲。情感悲切,可谓泣血成文。
解穷困之境,避重就轻。凸现作者人生智慧,亦真亦假。出世入世之难瞬间化解。亡国之臣何以安身立命?命运多舛。狼狈之状,可谓肺腑之语。
二、李密的智
关于是否真就是孝行感天动地,还是值得商榷。李密真的就很好地处理了忠孝两全的矛盾?
若说因为祖母晚年无人照料,需要奉养,那么,西晋王朝可以轻易地为他配备丫鬟,解决这个简单问题。也可以携祖母赴任,常侍左右,以尽孝心。若说为亡蜀尽忠,不愿在蜀国刚亡就出仕新主,表明一个亡国之臣的尊严,那么,祖母去世之时,就不会再次出山而会选择归隐。
事实是,李密聪明地利用了西晋王朝所谓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也聪明地利用了自己对祖母的奉养义务,为自己争取时间。以便进一步看清西晋王朝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喜怒无常的晋武帝是真心请他出仕还是虚情假意?让李密琢磨不透,左右为难。以祖孙之情为借口,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其实,谁都明白,一个通过阴谋与屠杀建立起来的王朝,是不可能真正推行以孝治国的。西晋王朝的文字狱与滥杀无辜,可谓令人发指,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三、李密的假
称前朝为伪朝,称通过阴谋夺取天下的西晋为圣朝,言辞虚假,尽显不忠。“逮奉圣朝”,作为前朝重臣,对后朝过于谦卑。“沐浴清化”,作为孝廉之人,阿谀之气过于明显。名义是为打消新皇的猜忌,实有邀宠之嫌。此一节,造作矫情,可谓文中败笔。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假戏真做,这是常见的政治游戏。李密可谓深悟此道。“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明显是不实之词,睁眼瞎话。西晋王朝,统一中国,不过三十年,第一代当政的司马炎,即是纨绔子弟。他登上帝座,整个朝廷几无可用之人,凡是有才能的都被他祖父辈赶尽杀绝,侥幸存活下来的,或选择逃避,或遁入清谈,懒于问政。此一节,处心积虑,示好邀宠明显。亦可谓文中败笔。
如此虚情假意之作,何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四、李密的险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假意当真,就如同李密利用了以孝治国的借口一样。李密于初建的西晋王朝也只是一个工具,为他们所谓的以孝治天下树立一个榜样。李密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西晋王朝或许并不一定要李密真的出仕做什么官,而是要树立一个典型来证明所谓孝行天下的真实性,聪明的李密深知其中之理。
可以说,他冒险了,但是,他成功地化险为夷了。李密所谓的感恩显得很不可靠,亦是睁眼瞎话。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此话或许是真,如此黑暗的朝代,今日可以诏书切峻,委以重任。明日亦可要人性命,抛尸荒野。全凭帝王好恶。此一节,看似感人,实则是为救性命的阿谀之词,若说此文以真情动人,实在牵强。
综上所述,我觉得,若只是将《陈情表》看成如何玩弄政治游戏,如何在乱世保全自己,如何求得发展的范例,倒是可以认同。若非说此文是至情之语至真之文,或许难以令人信服。
当然,李密比他的前辈阮籍、嵇康等人更懂得变通,懂得不作无谓的牺牲,懂得如何在乱世求生存求保全家人甚而求发展。这样的人生追求,或者说处世哲学,是值得乱世之臣学习效仿的。翻看中国历史,那些所谓的尽忠尽节,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功臣被杀,良臣被贬,忠臣赐死,良将被疑,自古已然。一朝天子一朝臣,所有的纷纷扰扰,如今读来,真就如一场游戏一场梦。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密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只不要将《陈情表》当成至真至性的文章来读就可以了。
[通讯地址:江苏常熟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