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金融服务外包合作模式研究
2014-12-14吴容容林晓羽
吴容容,林晓羽
(1.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经济系,福建福州350015;2.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福建福州350016)
一、引言
伴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简称“大物移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广泛运用,不仅促进传统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同时正以雷霆之势打破传统产业的边界,促进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在此背景下,依托于信息技术发展而成长的服务外包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而且新技术必将重新定义服务外包产业,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运作模式、定价模式和交付模式,这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将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服务外包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其中金融服务外包既是中国金融业节约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也是中国承接国际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外包,向“全球办公”转型,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必然选择。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原本应在自己企业内部完成的一般性业务和辅助性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公司或服务机构去完成,由此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行业的竞争加剧,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如信息系统维护和管理、培训中心、研发中心、银行卡业务、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清算中心、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等金融服务外包快速增长,占据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据IDC数据显示,印度40%的年盈利来自全球金融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伴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到来,金融服务外包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闽台金融服务外包合作的理论基础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区域经济合作能力的竞争,尤其是地缘经济良好的地区间合作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不仅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中国各省份经济研究的重点。新地理经济学将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定义为“路径依赖”和“历史事件”[1],根据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收益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收益递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空间集聚,空间集聚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空间集聚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后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区域靠近的向心力。资本外部性的相对规模、劳动力的可移动性和交通成本将决定经济活动和财富在空间配置上的区域整合程度,国际劳动分工将通过一个非平衡发展的过程自发地出现,世界经济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一个“核心—周边”结构模式。[1]
三、闽台金融服务外包合作的现实需求
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刻变革时期,闽台两地经济都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经济增长面临着内外的严峻挑战。二战后,台湾经济稳定发展,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抓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当时亚洲发展最快、最富裕的亚洲四小龙之一;80年代开始,台湾的经济转型取得一定的进展,开始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但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劳动力供需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纷繁,2006年,台湾外来投资位于全球126 位,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在全球211 个国家和地区中,台湾倒数第二。近10年来,台湾出口衰退,投资不振,消费疲弱,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中,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同时,东南亚区域经济整合影响力日益凸显,日本、韩国、东盟、中国大陆之间各自由贸易区安排已逐步实现,而台湾则因为政治因素被排除在东亚经济整合的过程之外,这对以亚洲为出口重心的台湾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台湾经济被边缘化不可避免已经产生。台湾经济的增长依赖东亚市场的深化发展,台湾需要尽快参与东亚区域经济的整合,这是台湾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2010年ECFA 的签署,不仅是两岸经济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为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台湾与大陆经济的深化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地经济的深化调整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两岸在东亚地区经济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区位优越,山海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中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根据福建省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 759.64 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936.31 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1 315.30 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8 508.03 亿元,增长9.6%。人均GDP 58 056.67 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东部地区第8 位。虽然当前福建省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比国内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及港澳台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主要是中小企业,缺乏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和领军企业,服务业发展缓慢,企业创新能力缺乏,产业支撑能力不足,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为了加快福建地区经济的发展,避免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夹击下被边缘化,福建省于2010年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四、闽台金融服务外包模式的探索
金融服务外包已得到各省市区的高度重视,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快速发展,形成富有地区特色的发展模式,但这些特色各有利弊。政府推动型发展迅速但缺乏持续性,市场推动型机制灵活,但发展缓慢,竞争环境严峻;地理辐射型存在多变性,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地理位置越来越淡化;前店后厂模式发展比较稳定,但需要长久的合作基础和产业基础。
闽台金融服务外包模式的探索要建立在充分研究其他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城市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肯定政府、市场、地域在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闽台两地可以利用海西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特别是结合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机遇,尝试新的合作模式,实现弯道加速,赶超其他省份。闽台金融服务外包合作模式的创建须从横向和纵向两线构建一个立体模型。
1.短期模式
此阶段模式的特征主要是通过闽台两地地缘优势、要素禀赋的差异和政策优势,通过经济套利,节约营运成本,同时整合两地人才高地和成本洼地,完善多元服务模式,此阶段的目标在于吸引台湾资金与技术来闽,保证节约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培育龙头企业。
(1)“五缘”优势策略。福建是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省份。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地处台湾海峡中北部,距离台湾新竹仅68 海里,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福州马尾到台湾马祖的直线距离才16 海里,2001年初开通马尾至马祖的“两马”航线是两岸同胞交流的便捷通道;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闽台商贸的前沿,厦门自2010年获批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是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的先驱。福建与台湾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同时在语言相近、文化同根具有“五缘”优势,这是闽台两地金融服务外包合作的基础和先天优势。
表1 闽台金融服务外包阶段合作模式
(2)要素差异策略。闽台两地在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台湾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相反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明显,台湾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特别是蓝领工人的工资明显高出福建地区许多,福建劳动力富足,而且价格较为便宜;台湾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集中利用率高,地价昂贵;福建属丘陵地带,山海资源丰富,虽然这几年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但在中国沿海城市中房价属于中等层次;台湾资金雄厚,但有效投资不足,而且台湾在电子信息、农产品等多个行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市场营运上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而这些正是转型期的福建所缺少的。闽台两地在要素上的差异,是两岸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
(3)政策先行策略。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是新时代闽台两地参与市场竞争一个重要路径。福建要在政策创新上走在其他省份的前沿,加强政府对金融服务外包的引导和规划,在财政、税收、教育、人才、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这是短期模式的关键。第一,充分理解国家政策。当前,国家鼓励服务外包的发展,把服务外包列入“十二五”计划的重点,特别是金融服务外包亦是中国金融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点,福建应结合本省的特色,制定行动指导纲领,把国家政策落实到实处;第二,建立由领导、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金融服务外包专门小组,其中应包含来自台湾的专家,尽可能包含来自台湾的政府人员的意见,负责金融服务外包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统筹,及时研究解决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第三,认真研究国内其他省份金融服务外包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效果,广泛吸收、消化、理解国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适合闽台两地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第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特别是印度和爱尔兰,印度在离岸外包上走在世界的前列,爱尔兰擅长近岸外包。在闽台合作的初级阶段,不仅要制定促进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培训、保护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还要注重闽台两地产业合作、融合的创新政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初级阶段至关重要,政策是决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的主要因素。[2]
2.中期模式
中期模式的特征是闽台两地在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上,深入合作,共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完善硬件软件配套设计,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产业集群;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鼓励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创新,形成特色金融服务外包,培育金融服务外包品牌。
(1)共建园区。服务外包园区专业园区是服务外包发展的载体,是区域和城市竞争的主体,一直以来是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3]园区的建设分软件和硬件,硬件上,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产业园区建立的基础,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是服务外包产业园的关键,而网络互通是闽台共建服务外包园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中国众多服务外包产业园之一,闽台共建的金融服务外包园区若想在激烈的红海区域脱颖而出,须突出台湾在此产业园建设上的作用,利用福建的土地和政策,结合台湾的科技和理念,打造特色的服务竞争链,建设富有闽台特色的金融服务外包园区作为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基地。
(2)差异定位。金融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行业中发展最快的模块,而且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金融行业的自我改革必然导致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快速增长,这是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金融服务外包按照行业来划分可分为银行外包、保险外包、证券外包,当前大多数的金融服务外包集中在银行外包;如果从技术上来划分,可分为ITOBPOKPO,当前国际和国内大多数金融服务外包尚处在ITO 和BPO 阶段,按地区可分为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和在岸金融服务外包。闽台在共建金融服务外包的过程中,须采用差异化策略,避开竞争的红海区域,主攻业务的蓝海区域,比如致力于当前尚未发展的保险外包和证券外包,通过闽台两地自我的离岸外包,探索保险外包和证券外包的ITO/BPO业务模式和交付模式,进而承接国内外保险外包和证券外包,突出闽台两地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特色,打造服务外包品牌。
(3)创新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云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金融行业的整合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对传统金融业的严峻挑战。金融服务外包可以弥补传统金融行业的不足,结合互联网技术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从而引领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其核心是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去经营金融服务,让服务更加“随时”“随地”“个性”[4],而这是金融服务外包创新的重点。金融服务外包的创新可从目前的B2B 外包,向B2C 外包发展,重视客户个人体验,实现服务的个性和随时随地,最终向众包发展;着力发展云技术,重视云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运用,建设适用于金融业的“云平台”可以帮助金融行业低成本、高效率处理事务性业务;根据银行业务调整,发展精细化服务。改变传统金融服务外包从单一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向金融服务集成商、金融服务平台商、金融服务创新商、金融服务体验商转变,打造闽台品牌的基于云技术的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创新金融服务供应链策略,提高金融服务供应链服务能力。[4]
3.长期模式
闽台金融服务外包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是以金融服务外包为载体,共建宜家宜业的生态园区,从生态园区向生态城市转型,积极营造充满活力的创业生活环境,让闽台两地的人民共同享受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
(1)从物理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服务外包园区不仅仅是享受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园区已成为整合全球产业资源、聚集产业要素、形成经济产出的产业载体。[4]作为一个产业载体,单靠区位、土地、基础设施等构建的物理园区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特点,外包园区需要着力打造自己的“软实力”,以物理园区为基础,把移动互联、智能通讯、云计算、传感技术、电子商业等高效现代科技运用到园区的建设和营运中,从物理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5]
(2)三区联动,向家园城市发展。三区指的是高校园区、产业园区、生活社区,三区联动是把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研发、产业园区的需求与创新、生活社区的公共服务与社区建设有机地联合起来,构建“以知识为桥梁,价值创造为纽带、资源集聚为特征”的三区联动的家园城市发展路径。[6]
(3)共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愿景。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往来,本着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收益的原则,积极探索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模式。组织两岸规划机构共同勾勒未来蓝图,合理借鉴台湾在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探索两岸经济、社会、文化更加紧密合作的具体途径和方式,鼓励台湾同胞参加相关经济组织、文化教育、生活社区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服务,积极营造充满活力的创业生活环境,让闽台两地的人民共同享受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
[1]黄基伟,鲁缨,等.保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开创者[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贺叶.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模式构建及策略建议[J].求索,2013,(4)
[3]鼎韬观点:新金融新服务新后台——深化金融改革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新金融发展趋势[EB/OL].http://www.chnsourcing.com.cn/c/devott.
[4]鼎韬.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十大发展趋势[J].中国贸易,2011,(2).
[5]叶纯敏.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服务外包模式创新[J].金融科技时代,2014,(3).
[6]郑锦荣.互联网金融下金融服务外包的创新发展[J].中国服务外包杂志,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