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物流管理课程改革探析

2014-12-13杨灵陈宝丹

决策与信息 2014年23期
关键词:实训岗位物流

杨灵 陈宝丹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物流管理课程改革探析

杨灵 陈宝丹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崛起,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众多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但满足不了物流岗位的需求。学校输出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这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未能突出就业能力有着重大的关系。因此,探析如何建立适应适合本地区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水平和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就业能力;课程改革;改革对策

一.高职院校物流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原因分析

首先,办学没有突出职业特色。由于中国物流发展起步晚,自动化物流设施设备的普及率仍然不高,而物流中涉及的作业环节较多,所以目前物流的作业仍以劳动密集型操作为主,这决定了高职物流毕业生要具有具体的岗位操作能力和基层的管理能力。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时间不长,实训设备短缺,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仍然是理论知识为主,与就业岗位脱节,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其次,学校课程定位不准确,导致供需偏差。课程定位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就业能力,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出现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供需偏差现象。再次,学生职业素养欠缺。物流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条件艰苦导致物流岗位的毕业生流动率比较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比实习对口率要低得多,这与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不无关系。

二.就业难反映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模糊,教学内容宽泛

培养目标不准确影响课程定位,许多院校正在探索发展物流专业,但因条件限制,教学内容仍然以理论内容居多。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宽泛。试图培养只要是与物流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做的物流人才,脱离物流需求的岗位群与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体现不了职业特点,出现学校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不上的问题。

2.课程衔接不当

物流课程涵盖的行业较多,若课程衔接不合理就会出现课程内容重叠的现象。高职高专类院校强调的是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实践部分应该是贯穿在三学年当中,实践层次由浅入深。例如职业规划课程,有些院校把其放在大三实习前学习,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类院校本着以技能就业为方向,在大一就应该认识本专业职业发展,做好自身职业规划。

3.课程实操环节薄弱,与企业需求脱节

教学课程理论课时与实操课时分配存在差距,实操项目与实际工作脱离。实践环节的薄弱,相关因素有三个:院校的物流实训条件;与物流企业合作情况;师资力量。学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较少,所有的实操项目都应该是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来设计的,这里就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与企业对接的问题;学校的实操设备是学生实训的基础,没有实训条件,再好的实际项目也就没办法实施。学校教师理论知识多源于参考教材,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没有能与企业需求岗位内容统一起来,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缺少具有行业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也是导致课程实操环节薄弱的原因之一。

4.缺乏具有本地特色的专用教材

缺乏实用教材。为求教材的通用性,许多教材内容交叉、重复、陈旧,针对性差,脱离实际。教材的编者缺少对生产和经营实践的深入了解,缺乏具有地区特色的专业培训教材。要想培养的人才与当地经济需求相适应,必须要与区域企业的类型和需求结合起来。

三.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一)课程改革原则

1.坚持校企合作,以就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专业知识及跨职业能力。培养具备就业能力的学生在课程设置要以物流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以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持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态度和团队管理沟通协调能力。课程设置应考虑物流人才就业岗位能力,学校培养与企业相沟通,强调实操能力,实现区域的订单式培养。

2.课程设置与行业资格证书并行原则。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让学生一手毕业证一手职业资格证,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3.以生为本原则。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才的职业素养同时,课程教学多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手项目,给学生机会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在用中增知。以生为本,不能局限于学生专业知识,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将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

(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1.明确课程定位,突出就业能力。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依据当地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动向来选择和调整,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对应的课程体系。做到培养目标源于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源于实际岗位需求,减少企业的重复培训成本。

2.设置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有效衔接课程。为了更好的创新和优化课程体系采用的是学年课程模块化,突出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结合。专业课程模块化即按就业岗位群技能及学生的持续发展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本着理论够用原则,对有关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等特点。

(1)基础认知模块。对所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只保留最基础、最实用的课程内容,激起学生专业兴趣为目的,可以从企业参观开始。认知模块主要从整体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及行业基础认知为主。例如可以尝试大一新生,先选专业,经过基础认知模块了解行业及岗位和职业规划后,大二再选物流的具体方向,以此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兴趣岗位,增加今后实习就业的对口率。课程包括职业道德,经济学,管理学,货物学,物流基础,职业规划,国际贸易,两课,体育等等。

(2)行业操作技能模块。该模块是核心模块,核心课程和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物流竞赛可平行进行。根据就业岗位群来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再由每门核心课程细化成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学习情境。课程包括国际货运代理,仓储管理实务,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报关与报检,电子商务,连锁超市经营与配送,业务实训系统操作等等。行业操作模块根据物流专业具体方向和当地物流人才需求来灵活选择课程。

(3)岗位技能运用模块。该模块主要有校外的社会调查课、实习课和实习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过程性考核的方式,结合企业实习经验,让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真正提高就业能力。该模块课程包括物流客户拓展,物流法律法规等等。

3.加强企业合作,完善实训条件,增加师资企业经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是锻炼实操技能的主要场所,但是也离不开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只有与企业深切合作才能将企业培训放到学校中来进行,节约企业成本。对于在校教师,应具备行业相关经验,定期下企业学习,定期更新实训项目及实训设计,紧跟市场变化。

[1]江红英,来燕.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物流教学,2007(7):124-125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1 E1ectronic Pub1ishing House.a11 Right Reserved.http://cnki.net

[2]孙慧霞.高职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及完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9):182-183

[3]马家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宗旨、两基点、三步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25-27

猜你喜欢

实训岗位物流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韩国智慧物流,为了物流产业的革新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以项目教学法在电工技术实训中的应用为例——谈职业院校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