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
2014-12-13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人均用水量为207立方米,但是同期人均水资源量仅147立方米,形成巨大缺口。如果北京市人口突破3000万人、5000万人,人均水资源量将继续下降,水资源问题如何解决?必须从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角度,未雨绸缪,有更充分、更稳妥的水源储备。
目前北京市水资源供需平衡主要依靠超采地下水、境外调水、再生水利用维持脆弱平衡。北京市现状总用水36亿立方米,其中本地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供水和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河北应急水源供水3亿立方米。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可为北京市供水10.5亿立方米,但是如果扣除替代上述应急水源地供水量和超采量,增加水量十分有限,这意味着水资源的支撑力十分有限。
北京市1.6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产生的天然资源十分有限,作为特大型城市,作为国家首都,为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应立足外调水。根据国家调水战略部署,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2050年的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而北京市仅纳入中线供水范围,2014年向北京分水12亿立方米,入京水量10.5亿立方米。而且作为事关首都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仅此一条外部调水生命线,显然存在气候风险、工程风险和反恐风险。纵观北京市城市规模发展态势和水资源衰减趋势,应按照国家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主动适应,开辟新的调水通道,争取更多的外调水指标,构建多水源保障体系,加大水资源安全系数,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经对南水北调东线实地考察,东线水源水质改善良好,水量充足,目前正在加紧编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后续工程规划》,论证二期、三期工程合并建设,供水范围扩大至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但没有北京市。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较之中线工程的优势是水量充足,劣势是沿线水质污染较重。根据对东线工程实地考察,随着治污力度加大,东线水源水质越来越好,目标水质为地表水Ⅲ类,江苏境内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在70%以上。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自长江下游江苏江都泵站引水,通过13级泵站提水北送,全长1467公里,设计年抽江水量87.7亿立方米,抽江规模500m3/S,过黄河50m3/S,供水范围涉及江苏、安徽、山东三省的71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约1亿人。
随着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续工程规划已经展开。计划三期工程多年平均增供水量达90.7亿立方米,其中供河北10亿立方米,天津10亿立方米。按此规划,天津外部调水包括引滦、引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临海还有海水淡化水源。相比之下,北京市在外调水的水权指标仅有10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力度差距巨大。
建议北京市政府抓住机遇,尽快组织研究,积极参与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规划,积极向国家争取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指标,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