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轨的萧红

2014-12-13

北京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生死场萧军呼兰河

文 陈 洁

越轨的萧红

文 陈 洁

民国有众多的女作家,有才华有故事的不乏其人,而如萧红一般从文字到人生都越出常轨,实属罕见。

几位文化人看完《黄金时代》后,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拍一个脑子不好的女人?”为什么要拍萧红?萧红为什么值得文化界热议?我认为,萧红的叛逆性和越轨行为,使她在成为一位天才女作家的同时,她的人生也成为不可复制的历程,这是吸引影视界拍萧红,文化界议萧红的原因所在。民国有众多的女作家,有才华有故事的不乏其人,而如萧红一般从文字到人生都越出常轨,实属罕见。萧红在思想上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而成为地主家庭的逆子,从而走出了她独特的人生之路。

最早用“越轨”一词来描述萧红文字的是鲁迅。迄今为止,鲁迅对萧红的评价最精辟。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中对萧红小说《生死场》的评价,奠定了萧红在文坛的地位。鲁迅写道:“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黄金时代》引用了大量史料,做了扎实的工作,弥补了认识上的缺陷,拍了民国文人群像图,但没能表现出作家们的精神特质,对萧红也并没有统一的系统性的认识,关注点主要放在了萧红的情感生活上。

影片开头以萧红的亡魂自报生卒年,给人以个人史的观感。从一开始,萧红就被拍成一个逃婚私奔的少女,而忽略了她到北京求学的经历。萧红对社会、封建家庭的叛逆性、反抗性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更像一个问题少女。

萧红受到的启蒙,更多来自于中学时读到的鲁迅、茅盾的作品和苏联等外国的翻译作品,从而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因为萧红逃婚出走,也因为她用小说揭露了地主剥削农民的行为,1935年萧红家族谱书《东昌张氏谱书》中,竟没有萧红。萧红的父亲张廷举说萧红“大逆不道、离家叛祖、侮辱家长”,宣布开除了萧红族籍。(王连喜:《萧红被开除族籍前后》,收入《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萧红之不喜汪恩甲,

在于他是一个纨绔子弟,抽鸦片;而和表哥一起去北京,是为了读书。中学教育是萧红逃离家庭的一个认识支撑,而继续求学,是萧红到大城市的一个精神支撑。

如果萧红只是一个追求爱情的普通女孩子,她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就不会出现那么广阔的视野,对社会的批判和揭露。而萧红作为女作家最受好评的,正是在她笔下呈现了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带有一些男性的英武气质,远远超出了一般女作家描述的男女情爱的小圈子。不同于一般女作家沉溺于个人情感的叙写,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类有着敏锐的观察和热情。书如其人,这说明在萧红的人生追求中,并非将爱情置于首位。《生死场》表现出萧红观察和描写现实的才华,对社会的认识还是混沌、感性的,呈现了东北人民生活的原生态:“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呼兰河传》中,萧红对社会的认识就明显受到鲁迅思想的影响,以细腻的笔触广泛地描写了呼兰河这座小城的风俗图画,讽刺了正人君子的看客态度,对下层老百姓流露出同情。《呼兰河传》的童年视角的叙述,描述的正是她少女时代所观察到的呼兰。她的作品就是一个明证,证明萧红从少女时代开始,就是一个很有追求的女学生,初中毕业后一心要到北京读高中(参见刘俊民讲述、何宏整理:《我的同学萧红》,收入《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萧红在《一条铁路的完成》中回述了自己在哈尔滨读中学的时候参加的一次抗日学生运动:“组织宣传队的时候,我站过去,我说我愿意宣传。别人都是被推举的,而我是自告奋勇的。”

对萧红少女时代的描写,除了中小学同学的回忆外,还有萧军写的小说《涓涓》。《涓涓》是反映萧红及同学在哈尔滨女中读书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形的,小说中的涓涓、莹妮(以萧红为原型)等女生具有叛逆性格,对封建家庭和学校的旧式教育具有反抗精神。这种叛逆性和反抗性与鲁迅在女师大风潮中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这是鲁迅欣赏萧红的重要原因。《涓涓》中也描写了莹妮对包办婚姻的反抗:莹妮发觉她的婚姻被包办,她的一切:求学,前路的希望,自由……一一遭了剥夺与断送。小说的这段描述,并没有谈到爱情。对包办婚姻的反抗不只是指向爱情,更是指向个人自由、求学、前途。而个人自由、求学、前途对于萧红是更为重要的。萧红的思想在那个时代具有先锋性和革命性,但在现实中的实现却困难重重,正如鲁迅所提出的,娜拉出走后怎样?

《黄金时代》前半部分表达的那个萧红,与后半部由史料勾勒出的萧红,在个性上就不太统一。电影中描述萧红在汪恩甲离开后,还抱有幻想,因而写下诗作。萧红专门询问萧军,爱她的原因是否是为了她的才华,在萧军做出肯定答复后,萧红拿出纸和笔,写下《弃儿》。这样的电影语言将萧红叙述为一个追求爱,为爱而写作的女人。似乎萧红的才华是一种没有自我意识的、懵懂的天赋,而非一种强烈的自我觉醒的追求。电影后半部分讲述的一个高潮是二萧分手,萧红与端木蕻良走到了一起。这时电影中的萧红,因为史实的支撑,终于表现出她的个性。萧红把文学视为生命,为了继续写作,不得不放弃与萧军的爱情,踏上了不同的路程,随后与欣赏她文学才华的端木蕻良走到了一起。二萧的分手,不仅是因为萧军的出轨、暴力给萧红带来的痛苦,更是因为萧红选择写作,萧军选择战场,萧红坚守自己的事业而不得不与萧军分离。

萧军曾说萧红的心太高了,像是风筝在天上飞……。这个对萧红的比喻是很贴切的。萧红的才华是一种天赋,心比天高,但她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现实中实现的时候因为不具备充分条件而显得笨拙。她的才华是那样出众,鲁迅曾说萧红是最有希望的女作家。如果天假以年,她的才华能得以充分展开。萧红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北京鲁迅博物馆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生死场萧军呼兰河
萧军纪念馆
梦游呼兰河(组诗)
忆青年萧军二三事
从语言层面看《生死场》小说与话剧的异同
《呼兰河传》
萧红《生死场》中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以及现实意义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