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
2014-12-13张婷婷
张婷婷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高等教育事业迎来新的挑战,据相关数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这些待业状态下学生的都隐藏着诸多危机,特别是大学生犯罪问题。本文欲通过对这类特殊群体的犯罪问题的犯罪学研究,以达到让社会、家庭和学校更多得关注待业大学生群体,帮助他们准确的自我定位,调整自身心理,顺利完成就业,同时对即将毕业学生也有一定的提醒作用。
待业大学生犯罪现象分析
待业大学生由于刚刚走出校门,所以他们的许多犯罪特征与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特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毕竟已经融入复杂的坏境中,有着自身的特性,笔者结合特业大学生的特征,分析目前我国这类群体的犯罪现象。
犯罪主体的多元性。待业大学生的犯罪主体呈多元化的趋势。首先从学历水平高低来看,以往待业大学生犯罪主要集中在高职专科院校的毕业生中,但近年来大学生的犯罪主体高学历、名校毕业生的人数有增多的趋势;从学校表现来看,过去待业大学生犯罪主体主要集中在在读期间学习成绩比较差、表现不好的学生,现在出现了在校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学生;从犯罪性别上来看,女性待业大学生犯罪比例有增多的趋势,女生涉外犯罪的比例略高于男生犯罪;从经济情况来看,贫困大学生由于毕业后缺乏经济来源,因此在待业大学生犯罪毕业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犯罪手段的暴力性。近年来,待业大学生的暴力犯罪时常发生,并成为待业大学生犯罪的主要手段。如连勇案,连勇案发生在2010年,连勇系北京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由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转而自主创业,但社会经验缺乏,创业后不久失败了,在这种情形下他的女友提出和他分手,加之生活的窘困,他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一个少年。并在实施犯罪行为后还对少年的家人进行勒索。
犯罪的激情性。待业大学生犯罪多是具有无犯意的、无预谋的激情性质的犯罪,出现这种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待业大学生空虚、浮躁,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自身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从犯罪过程来看,犯罪动机是单一的、突发的,通常是由于生活琐事而实施的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
犯罪技术智能性。犯罪技术智能性只要是指犯罪行为施行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利用先进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活动并且运用这种技术进行反侦察活动,从而使犯罪行为更难被发现。待业大学生群体在校学习期间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储备,并且在实施犯罪活动过程中注重对自己智能优势的运用,犯罪行为具有隐藏性,使案件的侦破就具有一定的难度。
犯罪类型普遍性。近年来,待业大学生的犯罪类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原来常见的盗窃、故意伤害等常见的犯罪类型逐渐发展到贩卖毒品、组织卖淫等其他的犯罪行为当中,囊括刑法很多犯罪类型;由原来侵犯财产类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类犯罪扩大到侵犯国家安全犯罪、侵犯公共安全类犯罪。
待业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本文欲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根据世界各国社会学、犯罪学和我国社会学犯罪学的基本理论,总结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原因进行分析,为我国待业大学生犯罪的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社会变迁的负面效应。社会失范状态下的越轨行为是以社会学失范与张力为基础理论的。通过该理论默顿把社会规范分解成“目标”和“手段”,一个社会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合法手段,目标与手段之间有一个张力,这种张力的伸缩性最终导致某些人群实施越轨行为而走向犯罪。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本文研究社会转型下待业大学生的犯罪原因基本上是一致的。默顿认为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实现社会文化目标的合法手段而社会并没有提供这种正确的合法手段,使人们在追求社会文化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了挫折感,这种挫折会促使待业大学生为了获取那些合法的目标而走上越轨道路甚至犯罪道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阶段新生了各种新的评价标准并向传统的评价标准发出了挑战,各种评价标准相互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处于“失范”状态,身处社会转型期的高校毕业生,因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没有完全建立,导致部分待业大学生不能正确理智地对待社会的“失范”现象,做出错误的选择,个别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
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在我国逐渐形成,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侵袭,亚文化异军突起,主流文化的吸引力被削弱。受亚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现象出现了难以抉择现象,使学生的价值观呈现了不稳定、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部分待业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无法抵挡消极亚文化的诱惑,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表现出玩世不恭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有部分学生出现了极端颓废和消极的表现,甚至有的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社会化教育的缺陷。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的“差异交往论”是分析待业大学生犯罪的另一主要原因,萨瑟兰提出社会存在“社会化教育程度”、“同辈群体的优化程度”和“传媒的优化程度”这三个自变量,当这三个自变量取值为负时,社会将出现越轨行为,萨瑟兰理论框架下的自变量研究对我国待业状态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大学生作为我国将来主要的人力资源,其素质决定未来社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大学生完成学业期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社会化教育,使每一位大学生都变成社会化的人,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承担社会责任以致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存在两级分化即“社会化不足’与”过度社会化”的问题。如果在待业期间大学生不断受失范的价值观影响,可能会导致他们赞同这种价值观,那么这些学生发生越轨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同时应该控制大学生的交往群体,不良交往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催化剂,在交往过程中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他们相互感染,减弱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后,要注重大众传媒对待业大学生的影响作用。大众传媒传播先进知识的同时腐朽落后文化也在传播,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少数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现在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大众传媒的危害性并予以高度关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社会控制的弱化。控制理论是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认为所有人都有违反法律的可能性,因此背离法律规范是正常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违背它,是因为他们与社会紧密的联系着,受社会的控制约束。这种联系会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当联系紧密的时候,做社会成员的人就不会去实施犯罪行为,因为他担心这种行为会危机他在社会中现有的地位。另一方面,当这种联系被减弱时,他们就更易实施犯罪行为。虽然控制理论是自上而下对大学生待业状态下的犯罪问题研究,很难满足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它使我们认识到社会控制弱化是导致待业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生活在转型期的大学生,对社会变革反应敏感,但经验不多,个人抵御犯罪诱因的能力较弱。原有的社会规范弊端日益显露,不能良好的发挥控制社会的功能,社会规范的重构滞后于社会变迁,导致待业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出现随心所欲的倾向,加大了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学生毕业后与父母、学校的依附程度降低,这就导致大学生关键社会控制纽带弱化。部分学生的一般性越轨行为被随意的“贴标签”,对于他们最终走向犯罪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社会对待业大学生的一般越轨的行为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合理对待他们的缺点,对于犯错的学生应当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感受社会的关怀;对于待业大学生的犯罪行为以善意理性的方式作出回应,满足犯罪学生重归社会的渴望。
待业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待业大学生犯罪的成因有多个方面,治理大学生犯罪需要综合施策。防患于未然,所以,对待业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更是关键,主要措施包括构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完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警体系,完善待业大学生再次犯罪的预防体系等几个方面。
构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体系。根据“差异交往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将对大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避免大学生毕业后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其价值观发生严重的畸变,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我们从几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预防待业大学生犯罪:首先,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社会的亚文化对大学生犯罪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坏境,使待业大学生远离亚文化的不良影响。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时要关注传播媒介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对传媒中的不良文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深化教学改革,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自我社会化。最后,从同辈影响的角度分析,优化学生的周围环境,加强校内优秀同辈群体的向心力,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判断能力,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有所选择,增强交往的自觉性,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减少盲目随从性,把学生团结在集体中,发挥集体的指引作用。
建立科学合理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我国待业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都能从自身出发采取合理措施,有效的预防待业大学生的犯罪问题。首先从个体方面而言,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的完善自我,有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形势的挑战,排解就业压力。其次在家庭、学校的预防,家庭方面,提倡家庭美德,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保持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远离犯罪;学校方面,加强德育建设,在多个价值观冲突的新时代,高校应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最后,社会预防,完善相关立法制度,保障毕业生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对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实施司法矫正,对于有可塑性的大学生罪犯,通过帮教的方式达到矫治效果,让他们更容易被社会重新接纳,这既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又避免了大学生在狱内的交叉感染,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完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警体系。针对我国待业大学生犯罪问题,我们应当构建从从事先预防到事故发生后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预防报警机制。通过建立信息采集制度达到事先预防的效果,我们通过高校毕业生信息的采集建立高校毕业生信息系统对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采集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系统了解毕业生就业信息,根据这两个系统我们队毕业生分不同类别级别进行掌握,对毕业生中易发生犯罪的群体采取事先干预的政策,事先教育,预防犯罪。发生事件时紧急处理是指根据上述预警机制系统传达紧急信息,紧急处置系统会针对突发事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尽量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或犯罪结果的出现。事件发生后积极善后是指在发罪行为发生之时,积极通知司法机关,寻求专业机关的帮助,
事后则进行警示教育,对未犯罪的大学生进行宣传,预防犯罪,对已犯罪的待业大学生帮助他摆脱心理阴影,防治再犯。
完善待业大学生再次犯罪的预防体系。我国对大学生的犯罪预防体系的搭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未犯罪大学生犯罪预防研究而对已犯罪的大学生的犯罪问题研究甚少。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应当给予已犯罪的待业大学生更多的关注,预防他们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为他们搭建好回归社会的道路。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司法机关作为待业大学生再次犯罪的预防体系重要部分应该更好的发挥帮教职能,在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政策的指导下,以刑法谦抑性为基本理论基础,以合法合理的宽容态度对待待业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做好再次犯罪的预防。高等院校通过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获取了待业大学生在读毕业的相关信息,应当为司法机关提供相关记录,帮助司法机关更加全面认识犯罪大学生。有利于犯罪大学生的更好改造学习。家庭环境对已犯罪的大学生的心理的平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是犯罪的大学生更快的摆脱犯罪所带来的心理阴影,体会家庭的温暖,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结语
由于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大学校园的规模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大量的学生进入大学校门接受知识的熏陶。但迎刃而来的就是毕业人数的大量增加,社会并没有做好接纳大量毕业生的准备,这就造成了社会就业需求与大学每年毕业人数的不协调,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待业状态,这些待业状态下的学生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易发犯罪。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待业状态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根据世界各国社会学、犯罪学和我国社会学犯罪学的基本理论,总结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变迁的负面效应,社会化教育的缺陷,社会控制的弱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待业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待业全体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预防待业大学生犯罪,包括构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防体系,完善待业大学生犯罪预警体系,完善待业大学生再次犯罪的预防体系等,使我国的大学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