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野下公民公共责任意识的培育

2014-12-13张志泽王丽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公民培育

◎ 文/张志泽 王丽

文化传承视野下公民公共责任意识的培育

◎ 文/张志泽 王丽

社会治理现代化以现代社会公共精神、现代公民责任意识为基石。公民责任意识是以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的国家认同和公民伦理为基础的实践形式,倡导基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

因此,充分利用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活动,促进公民公共责任意识的养成,对于奠定现代国家构建的社会组织基础以及推动和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公民公共责任意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公民公共责任意识现状在整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实践证明,80后、90后并不是一些人所谓的“垮掉的一代”,在众多重大社会公共事务中他们表现了自己的“担当”和胸怀。当然,也有一些偏离了社会轨道的公民在公民责任意识认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公民主体性责任认同意识还相对薄弱

公民主体性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对其存在的地位、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和体验,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培养其公共责任意识的前提条件。当前公民在权利主体意识培育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公民个人的正当利益诉求相比于以往的社会形态来说虽然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关注,但是当个体利益诉求与集体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使公民个人的选择陷入迷思,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多元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公民的主体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独立意识、创新意识等主体性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这些发展往往局限于思维和行为的某些领域而呈现出碎片化和断裂性,作为公民主体意识的发展明显不足。

2.国家认同意识还有待加强

在国家共同体中,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府治理模式都在不断地发生调整和变迁。在我国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语境中,这种调整和变迁更为普遍和集中,也构成国家共同体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方面,此过程中由于共同体中的公民个体的不同生活阅历和阶层归属,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体系,因为其独特的群体身份,其国家认同往往表现出多维度和多元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更加剧了这种情形。

国家认同意识作为公民对于自己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认知以及对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尊严的自觉维护意识,主要包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绝大部分当代青年都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充满欣喜。但是,这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一部分青年对于国家基本制度缺乏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3.公民民主法制意识还有待强化

与西方自由主义为导向的公民意识理念相比,我国传统的公民责任教育更强调个体对国家、对集体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义务论”取向的公民教育,其逻辑重点在于强调责任对于权利的优先性。

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的民主意识是公民对国家政治民主以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治理程度的描述,集中表现为宪法框架内的自由平等意识、国家主人翁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等。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新的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但是只有法律是不够的,更需要具有现代法律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法治意识构成现代社会有序运转的底线原则,就宏观而言,就是坚持依法治国,把国家和地方的公共事务治理建立在制度和法律的基础之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微观而言,就是每个公民应当自觉认同并坚持国家政体统一、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在既有法律原则框架内行事。

4.社会公德意识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公德意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中公共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验,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伦理底线,也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维系共同体成员间行为认同的保证。

当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当代社会及其社会阶层结构格局处在不断波动之中,处在这种场域下的公民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同时,市场经济和社会自组织、自治理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以相应的公民责任意识为基础的,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现代公民责任意识,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民主法制才能健康运行。从整体上看,当代青年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表现,但也有一部分青年对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表现出知与行的较大脱节。

当前公民公共责任意识不足的成因

当代公民公共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现实的,经济、文化等外部原因,也有青年自身原因。

1.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失偏颇,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存在真空

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和一个国家的历史分不开的,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衍生出来的封建专制文化大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传统封建文化中的“臣民思想、臣民心态”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及行为,它阻碍着青年的思想由义务本位向权力本位的转化,阻碍着青年参与到当前的政治生活当中,阻碍着公民公共责任意识的生成和发展,这种影响是短期内难以根除的。

2.现代传媒与西方文化对共同体认同有消解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人类的信息与知识获取通道空前发达,传统的单中心社会结构正在走向解体,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日益多元。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在我国不断扩大,一些进步的思想,如民主法治、自立自强、竞争开放等观念,对培养我国青年的现代意识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但西方文化的入侵也对青年的公民责任意识培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对西方价值观念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往往良莠不分。处在这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如果公民没有相应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往往会造成公民责任意识的缺损。

3.公民意识教育以及公共精神培育体系中缺位、越位与错位并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体系,当代青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公民责任意识培育。加之一些大学开设的法律、道德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难以对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权利义务观念、民主意识、责任意识等形成深刻的认识。当代青年并不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但有组织、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并不多,尤其是履行公民权利,体验公民身份、公民责任的活动更是稀少,导致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4.青年自身价值取向多元,难以形成理性、客观的公共责任意识

造成公民公共责任意识薄弱的客观原因很多,但公民自身的原因也不能忽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身原因在某些公共生活场域中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总体来看,公民自身公共责任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不少青年尚未完全树立科学、严谨、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很难形成健全的现代公共责任意识。二是当前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导致很多青年忽视了相关涵盖公共精神内容的公民知识的学习,或者学习也是支离破碎、不够系统。从当下我国的社会变迁和教育的现实效果看,公民中存在公共责任意识缺乏、道德责任感和生命敬畏意识匮乏等现象。

加强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的途径

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门必须从多个方面加强对青年的公民意识培育,努力提高青年的公民意识水平。

1.借助传统文化资源,强化现代公民责任意识养成的社会实践平台

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是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载体,将其开发为纯公益性质,以文化的宣扬与传承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展览、展示、主题实践活动中心,或作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与文化传统教育。当前关键的问题是要使青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参与活动,使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感受快乐与艰辛,逐步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主体意识和公德意识。

只有以上几种意识在青年的思维体系当中得到加强,青年的公民意识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也要如此,不能光说不做,只有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的强化,青年的公民意识培育才能真正出实效。只有当青年的思想意识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2.健全和完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在传承与现代交融中创新公民责任意识培育内容

文化传统资源应当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在历史文化传统资源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民族的”演化为“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应对西方文化冲击,学校对青年进行公民责任意识培育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在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养中的师德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要结合大学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内容的渗透性,最终达到全方位地开展对青年的教育活动的目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从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和健全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和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养的制度规范,并应组建相应的专门负责的部门,如“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委员会”来负责全国高校公民公共责任意识的相关教育活动,从而使青年的公民意识培育和公民意识培养从根本上得到制度保障。

3.将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作为凝练和打造文化软实力的行动指针

随着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主体的青年的价值观念等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继承和弘扬本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确立文化发展与传承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优先地位,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转型升级,营造有利于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养成的宏观社会环境。此外,青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主要是在校园里面进行的,校园人文社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他们各种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密切关注青年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作为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的出发点,努力建立和谐向上的社会整体氛围,培育良好的公民意识养成环境。

4.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强化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依托典型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培育青年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形成较强的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引导其凝练和形成公民公共责任意识。

合格的公民是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基石,培育公民公共责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公民的主体性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公共精神,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责任意识。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HE404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张志泽,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王丽,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

编辑:武振协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公民培育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十二公民
制度建设: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重要基石——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