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特殊的招待会

2014-12-13袁南生

清风 2014年8期
关键词:招待会领养孤儿

文/图_袁南生

一次特殊的招待会

文/图_袁南生

2014年6月15日是父亲节,在父亲节的前一天晚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官邸举行了一次特殊的招待会,招待的对象不是美国的高官,也不是来自中国国内的重要代表团,而是从中国大陆领养的儿童和他们的养父母。武汉木偶戏、天门糖塑、黄陂泥塑和四川“变脸”等民间艺术也纷纷登台,并邀请艺术家、民间艺人到场与领养儿童家庭一起互动。

特殊的客人

这些特殊的客人来自于旧金山湾区的近30户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对父母带上认养的一位中国儿童,个别的带上认养的两位中国儿童。认养中国儿童的父母,多数是比较富裕的美国白人。说客人特殊,是因为来的客人主要是从中国大陆认养的小孩,小孩有的来自城里,有的来自农村,多数小孩是女性,多数小孩长相平平,有些甚至可以说不那么好看,更特殊的是,不少小孩不是正常发育成长,而是有先天性缺陷,包括肢体残疾甚至智障。

被认养的中国孤儿在美国家庭中不少并非唯一的小孩,有的美国家庭领养了不止一个中国孤儿,有的家庭自己生有儿女,又领养了中国的孤儿,有的家庭领养了来自印度或其他国家的小孩,同时又领养了中国的孤儿。

在招待会期间,一位温文尔雅的先生对笔者说,他有一个很可爱的男孩子,但是他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当笔者问他,你和你太太都很年轻,为什么不自己生一个女孩呢?他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他得到了我们很多的爱,但是还有很多的孩子没有拥有父母的爱,所以我们应该把爱分给其他的孩子。”

客人特殊,招待会的举办方式和时间也很特殊。平常举行招待会几乎都在晚上6点或6点半,但因小孩活动不适宜晚上,所以这次招待会选择在下午4点半举行;考虑到孩子们英文并不娴熟,所以笔者采用的英文致辞尽量浅显易懂,几乎都是简单句,避免采用复杂的从句。此外,我们还为特殊的客人设计了特殊的活动:请湾区的华人杂技魔术家张建东为客人表演变脸、魔术、乐器独奏等节目;请来自河北的艺人为小孩子表演吹糖人、泥塑和木偶戏等。

特殊的招待会气氛也特别,招待会正式开始前,官邸到处是小孩开心的笑声以及大人们的喝彩声。有的小孩在兴致勃勃地学习做泥塑,有的小孩在聚精会神地看吹糖人表演,也有的小孩和家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来自新华社、中新社、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ICN电视台、美国中文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记者都来现场采访,既采访被领养的小孩及父母,也采访了笔者。

笔者在招待会的致辞中说:“关爱儿童是人类最珍贵的美德之一,看到收养家庭和孩子们漂洋过海穿越国境的爱,令我十分感动;看到孩子们在美国家庭中获得他们本来应有的关爱我也十分欣慰。希望孩子们能够像家长们爱你们一样爱你们的养父母,也同样希望你们牢记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国家是你们的祖国。”

通过这次招待会,我了解到,旧金山湾区领养中国儿童的家庭是通过“美国湾区收养组织”的协调来实现收养的,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已有1000多名中国儿童进入旧金山湾区的家庭。“美国湾区收养组织”中国项目协调人蔡小庆女士称,领养中国儿童的步骤并不简单。“要与中美两国移民部门、儿童收养中心联络并递交收养申请、填写表格……通常一个孩子的收养过程会持续几个月。”

现在,旧金山湾区美国家庭到中国领养孩子的数平均每年是2000人左右,虽然这个数字比高峰时少了许多,但中国仍然是该组织国际领养项目中最大的国家。蔡小庆本人也收养了几名儿童,她的儿子目前已经8岁,“就现在而言,中国需要被收养的儿童越来越少,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说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也说明了中国国内的收养量提高了。”

开创美国跨国领养先河的是霍尔特女士和丈夫哈里,他们居住在美国俄勒冈州,有6个孩子。1954年12月在一部纪录片里,他们看到朝鲜战争之后留在孤儿院里的孩子的惨状,于是决定收养8个朝鲜孤儿。当时,社会上并不鼓励跨国领养,也没有这方面的法律依据。为了认领朝鲜孩子,霍尔特写信给国会,请求国会同意。两个月后,国会通过了第一个著名的领养法《霍尔特提案》。霍尔特的行动影响了世界,她被世人尊称为领养孩子的祖母,她说:“所有的孩子都是美丽的,需要有人爱他们。”这对老夫妇去世后,他们博大的爱心在美国被发扬光大。

那么领养一个中国孤儿要多少钱呢?蔡小庆告诉笔者,大约需要2.5万美金,包括律师费、代理费、往返车旅费等。看来领养一个中国孤儿花费不小。蔡特别提到,领养成员需要经过严格的背景审核,18岁起不能有任何犯罪记录,“仅有爱心和经济能力是不够的。”

特殊的朋友

其实,笔者在官邸举行美国领养中国儿童家庭招待会与同事朋友杨应瑞先生有密切关系。是他向笔者介绍了旧金山湾区美国人领养中国孤儿的大致情况,从而使笔者产生了举办美国领养中国孤儿家庭招待会的念头,也是他为这次招待会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如将总领馆的邀请函转发到每一个有关家庭,为与会的每一个家庭提供一袋礼品,等等。

杨应瑞夫妇是美籍华人,与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往来已有多年历史。他的祖籍在广东汕头,幼年时家境艰难,16岁赴港投靠亲戚,21岁赴美留学,并于1985年在旧金山创办太子行公司,因经销西洋参系列产品获得成功。

2014年5月20日,笔者邀杨应瑞夫妇餐叙,感谢他们多年来热心慈善事业和为中美友好做出的贡献。通过交谈,才得以了解到领养小孩在美国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美国年轻一代对于生孩子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因此在美国早就有国际性领养孩子的机构,此外,俄罗斯、罗马尼亚、中南美洲等国,也都是领养儿童比较多的国家。到中国去领养儿童是近10年中发展起来的,很多人喜欢去中国领养。现在整个美国领养中国儿童的数量是每年平均5000人,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杨跟儿童福利事业结缘,来自于一次他在祖国大陆的旅行。途中,他无意中看到风餐露宿的流浪儿童,顿生恻隐之心,萌生了收养一个中国孤儿的念头。经过联络,天津市民政部门帮他找到了一个可以领养的女婴,他和太太为女儿起名为“欣怡”,英文名字叫“Milissa Joy”,皆为快乐之意。他说:“我们夫妇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女儿一生快快乐乐。”领养欣怡后,杨应瑞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由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理念和家庭生活,他们夫妇不只是要培养好自己的女儿,还要更多地投入慈善事业。

1994年,杨应瑞在美国成立了慈亲基金会,专门帮助那些需要领养中国孤儿的美国家庭穿针引线。在基金会的积极运作下,近百名中国孤儿在大洋彼岸找到了温暖的家。但是,此刻的杨应瑞已经不仅仅关注能够被收养的孤儿,他更关注那些没有被收养的、尤其是身体残障的孤儿。他打算出资在国内兴办一所福利院。

2001年,在民政部的协调下,杨应瑞牵头的美国慈亲基金会与天津市武清区民政局合作成立了和平之君儿童福利院,区民政局提供土地及配套设施,美国慈亲基金会负责建筑主体及装修、办公用品购置的全部费用;日常运作经费的60%由美国慈亲基金会负担,其余由区民政局负担。同时,为了让附近社区家庭里的残障儿童得到免费的康复服务,在杨应瑞的促成下,2002年1月,世界宣明会与区民政局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宣明会出资建设和平之君儿童康复中心,中心日常运作经费全部由宣明会负担。

正因为杨应瑞是一个特殊的朋友,总领馆这次招待会特别安排他致辞,笔者代表总领馆特别颁给他一份感谢状,感谢状上印上了我专门为杨应瑞夫妇写的一首诗:

赠美国慈善家杨应瑞夫妇

大爱无疆时与人,高标厚德九州钦。

满怀信义垂三范,情系故园菩萨风。

诗中“三范”是指中国民政部《社会福利》杂志2013年第12期载文报道杨应瑞事迹,并称杨的慈善事业是“国际范儿、温暖范儿和开放范儿”。

特殊的理念

招待会过程中,笔者同许多被认养的小孩和父母见面、聊天、合影,同时也被他们的幸福、兴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这场招待会解决了笔者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的两个疑问。

一个疑问是:领养小孩在中国也是常有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让小孩知道任何有关小孩本人的来历,以免将来长大时要找自己的生生父母。但是,笔者发现美国的领养家庭却不是这样。招待会过程中,一对一对的父母对他们领养的小孩说:告诉总领事,你出生在中国什么地方。这些孩子都能说得出来他们来自于哪里,有天津的、重庆的、广西的。此外,笔者了解到美国人领养中国孩子不仅不隐瞒,而且还鼓励他知道中国文化,了解自己的身世,学习汉语,甚至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了解自己身世的条件。

让小孩知道自己的来历这会不会在将来引起麻烦?我把这个问题向美国慈亲基金会的创立者杨应瑞提出来。杨应瑞说,对于女儿欣怡的身世,他们夫妇也并没有隐瞒。他们认为,要使欣怡的生活快乐,一定要给她正常的心理,健全的心灵,让她坦然面对现实。在女儿读小学三年级后,他们告诉了她被收养的经历,并请她最信任的班主任老师帮助解释。欣怡很快明白过来,她动情地告诉父母,你们这么爱我,根本就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我也会加倍爱你们的。招待会上,笔者问欣怡:你到过你出生的天津吗?她告诉我:爸爸妈妈带她去过,她还到了父母在天津推动成立的天津和平之君福利院,看望了在福利院的孤儿们。

有意思的是,笔者在招待会上还见到了一位来自长沙的弃婴和她的养父母,弃婴出生时名叫周任,到美国后改名为阿比盖尔(Abigail),今年17岁了。阿比盖尔的父母从未隐瞒养女的家世,“ 她 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她来自中国,领养组织会定期召集领养的小朋友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阿比盖尔8年前回到长沙,根据档案找到了自己被遗弃的地点。她说:“长沙很美,风景如画。我被遗弃在一所大学校园内,我还在那里拍照留念。”

在领养孤儿的家长们看来,中美两国人民的领养观念有所不同,可能跟文化不同有关。美国家庭认为生儿育女是为这个国家的,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小孩到了18岁之后就可以独立,搬出家庭居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生育,所以在领养孩子方面那种把小孩当成私有财产的观念也就很淡,让孩子知道他们是从哪儿来的也就没关系了,即使他们长大后去中国寻根,作为父母的美国人也是很乐意的。

家长们说,今天我们领养中国儿童,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中美两国友好,我们中间很多人是热爱中华文化的。不管领养动机如何,今天只要领养了中国儿童,他就一定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这也是我们常常聚在一起的原因。

第二个疑问是,就笔者在国内多年的亲身观察和经历来看,国人领养小孩,一是喜欢领养健康的男孩,二是喜欢领养健康漂亮的女孩。而美国人在中国领养小孩,领养的男孩不多,领养的女孩不少也是先天有缺陷的孩子。来总领馆参加招待会的被领养的中国孤儿,不少明显是残障儿童。据了解,是这些家长主动挑选残障儿童领养的。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与家长们交谈,笔者了解到,这些家长之所以愿意挑选残障儿童来领养,是因为他们领养孤儿并非出于养儿防老等功利性目的,而是受美国慈善文化独特理念的影响,把领养残障孤儿看成是行善,既然是行善,就自然而然把关爱优先给最需要关爱的人,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招待会上,那么多特殊客人中有那么多的残障儿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美国夫妇本来生有儿女,有的还不止一个儿女,却仍然领养孤儿,特别是故意领养残障孤儿。

招待会上,一位来宾跟笔者说,他们夫妇曾在中国的儿童福利院做义工。此前,他们已办好了领养一位中国孤儿的手续。做义工期间,她和她的先生非常喜欢一个双手残疾的孩子,那个孩子可以用臂部夹着笔画画儿,他们觉得这个双手残疾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因而很想领养他,只可惜重新改换领养手续非常繁琐,可能还得等很长时间,他们只好忍痛割爱了。事过多年,他们仍然非常惋惜地说:“看来我们没有缘分。”

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杨应瑞在天津创办的和平之君儿童福利院收养的113位儿童全都是需要给予特别关爱的,其中60名为脑瘫患儿,34名为先天愚型,8名为肢体畸形,其他11名分别为青光眼、先天白内障等。

招待会上,笔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把艺术家与孩子们的互动作为此次招待会的活动之一,首先是为了向领养中国儿童的家庭表示感谢,“因为这些家庭领养中国儿童以后,他们都会告诉孩子们祖籍在哪里。这些中国儿童生在中国,长在美国,心系中美,会在将来成为推动两国往来与合作的重要力量。”笔者说的是心里话,也是现实情况,完全不是外交辞令。

(作者系中国驻美国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应本刊之邀为本刊撰写系列专栏稿件)

猜你喜欢

招待会领养孤儿
让“事实孤儿”不再“事实孤独”
清单
被领养出的人生赢家?
赵氏孤儿
蛇开记者招待会啦!
为啥呀?
大家族de兔子
儿童村·孤儿
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