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习一弊疏》的失效说反腐

2014-12-13方工

清风 2014年8期
关键词:贪官贪腐乾隆

文_方工

从《三习一弊疏》的失效说反腐

文_方工

清乾隆皇帝即位后很长时期,能听进臣下的批评和规劝,并能高度重视和坚决反腐。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嘉淦为防止初登大宝的乾隆走上邪路,递交了《三习一弊疏》,他在这份著名谏疏中,提醒乾隆预防“三习一弊”,即“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喜小人而厌君子之弊”。

乾隆当朝宣读这篇谏疏,不仅表示采纳,还晋升了孙嘉淦的官职,让他担任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此后,乾隆励精图治,武功文治多有建树,其中对反腐败态度明确,亲抓大案要案,惩治贪官,毫不容情。例如乾隆三十三年发现“两淮盐引案”,乾隆不顾身为盐政大臣却勾结盐商、侵吞税银的高恒是慧贤皇贵妃的胞弟,而决心依律将其处死。对此,已故皇后富察氏的弟弟傅恒求情说,希望看在皇贵妃的面上,免去高恒死罪。乾隆一口顶了回去:“那假如皇后的兄弟犯了法,又应当如何?”既给傅恒以震慑,也表明反腐的决心。后来在高恒儿子高朴也因贪腐大罪被查处时,乾隆说:高朴贪婪无忌,罔顾法纪,比他父亲高恒还严重,不能因为是皇贵妃侄子,就稍有宽恕。也处死了高朴。

后来,乾隆志骄意满,思想僵化,喜谀恶谏,宠信贪官,使《三习一弊疏》归于失效。最明显的是,在6次南巡中讲究排场,开支巨大,“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仅从乾隆四十二年到四十八年数年中,就制造了五十多起文字狱,使士人闭嘴,再不敢说三道四。尤其是举世皆知权倾一时的和珅骄横跋扈,结党营私,贪腐严重,但乾隆却对和珅宠信不衰20多年,以致形成“无敢昌言其罪者”的局面。从乾隆退位前对和珅说“我与你有宿缘,所以能这样,但后来人将不会容忍你”可知,乾隆对和珅的问题,不糊涂,不是被欺瞒不明真相,而是入了“三习一弊”邪道。这些表现被孙嘉淦在谏疏中言中:“设其习即成,则有知之而不敢言,亦可言之而不见听者矣!”

皇帝胡来,造成吏治败坏,贪风炽烈。例如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全省官员上下勾通,合伙贪污赈济银七八百万两的“甘肃冒赈案”、 乾隆四十七年涉案数额为200万两银子的“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都是轰动全国的特大贪腐案件。面对涉及众多官员的特大案件,乾隆犹豫了手软了,搞起了“选择性查办”。对“甘肃冒赈案”中依律应处死的半数官员免死减等发落;指示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的钦差适可而止,理由是不忍再兴大狱,自称是考虑“国体”和“朕之脸面”。

乾隆是口含天宪,乾纲独断、令出法随、说一不二的强势皇帝。强势之下,即使允许进谏,也是听不听、做不做都“简在帝心”,进谏有没有效果,取决于皇帝的态度。无论是为维护政权稳定,吹毛求疵深文周纳罗织严密的文网,果断杀掉贪腐的皇亲国戚以肃贪,还是为满足私欲,挥霍浪费民脂民膏,重用贪官而助贪,都是随心所欲。导致清王朝像《红楼梦》中荣国府宁国府那样,面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背后却出现了由盛而衰的颓势,从此国运江河日下。

事实上,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之所以都没能躲过改朝换代的宿命,精明皇帝乾隆之所以避不开“三习一弊”的悲剧,都不是道德问题、能力问题或认识问题,而是权力不受约束和监督,导致道德败坏,腐败猖獗,民不聊生。对此,《三习一弊疏》中开出的“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的药方,疗效不佳。

封建社会中权力是皇家命脉,腐败不腐败事关自家统治能不能持久延续,如果自家后世子孙的切身利益都不能使乾隆那样精明的皇帝始终如一防止腐败,凭什么相信当今人民权力的行使者能够抵制诱惑,恪守道德,自律不懈呢?现实中,有不少官员满脑袋封建专制思维,依仗手中权力,在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搞唯我独尊独断专行的独立王国,行顺者昌逆者败,以个人好恶当标准,为了个人实利或虚荣,随心所欲做决策,彪悍霸道得像个土皇帝。

反腐败就是反权力滥用,今天应该汲取历史教训,克服前人局限,遵循客观规律,诉诸依法治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作者系北京市检察院原副检察长)

猜你喜欢

贪官贪腐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常去街边馄饨馆吃饭的副院长——山东省烟台市毓璜顶医院副院长于国平的别样贪腐之路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贪腐搭档落马记
2016贪官墙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特赦,对贪官说不!
最美贪官
贪官转世